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终年,沥尽心血。

B.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C.父亲老实厚道顺眼低眉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D.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持之以恒

 

D 【解析】 A. 兀兀终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形容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唐诗,与语境相合,运用恰当; B.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此处形容成功领导原子弹制造的奥本海默无人不知,与语境相合,运用恰当; C. 顺眼低眉: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此处形容父亲的老实驯良,与语境相合,运用恰当; D. 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本句意思是:钻研起来越坚固,就会钻研得越努力越起劲。用“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更恰当。“钻”与“锲”在动作性形象性上高度吻合。“持之以恒”与语境不相符,运用不恰当;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站在高山之diān),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lán);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B.奥本海默是一个尖的人物,锋芒毕lòu)。

C.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雳,全体都震起来。

D.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lǎn)语,原野上怪的狂风。

 

查看答案

诗文默写部分。

(1)荡胸生曾云, __________

(2)_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

(3)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

(4)黄发垂髫,__________

(5)余立侍左右,__________,俯身倾耳以请。

(6)子曰:“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7)《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8)人以德立身,不管身处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品德高尚,人格魅力便会芳香四溢,正如《陋室铭》中所云: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说自己穿着破旧衣服,与衣着华丽的同学在一起,丝毫不羡慕,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11)《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_______。”将初春充满生机活力的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

(12)《木兰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反映出古代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建立了显赫战功。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1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若出其里。

(15)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

(16)_________,两鬓苍苍十指黑。

(17)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

(18)冰霜正惨凄,__________

(19)不应有恨,____________

(20)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

(21)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

(22)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23)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

(24)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 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 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3.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    )

A. 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 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C. 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 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

4.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 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 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查看答案

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李白乘舟渡江从遥远的荆门外,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B.颔联写高山随着平野渐渐隐去,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C.颈联写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D.尾联写作者还是更怜惜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作者的万里行舟。

2.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B.“江入大荒流”,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D.颔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在颈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远景与近景。

3.对这首诗主题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B.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C.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D.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之外人,愈有意味”。高适《除夜作》,也写到“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故乡今夜思千里”,因自己思乡而想象家里人思己,从对方入手来写自己的情感,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愁鬓明朝又一年”,本是自己因思乡而愁,却说家人哀愁之中又是一年。这与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不同的。

 

查看答案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列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2.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第1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句式整齐,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