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长江涛》,完成下面小题。 长江涛 刘泽民 ①去庐山,绕道武汉,是因为与黄鹤...

阅读《长江涛》,完成下面小题。

长江涛

刘泽民

①去庐山,绕道武汉,是因为与黄鹤楼有约。下了车,已到凌晨,虽然已是全身疲惫不堪,却还没点睡意。在候车室略事休息,就打听去黄鹤楼的车次及发车时间。

②夜色朦胧中就乘第一班车去了武汉港码头。草草地安顿了行装,匆匆地吃了早点,又急急地回到黄鹤楼的脚下。号称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渐渐地在晨曦中现出倩影。啊!不愧是江南名楼,那精美的造型,那橘黄色的色彩和谐出金碧辉煌古色古香的美,雄踞于蛇山之上,在摩天大楼林立的武汉三镇,依然给人鹤立鸡群的感觉。

③我怀着景仰而又热切的心情,踏着崔颢、李白们的足迹,登上了黄鹤楼。看过粉壁上的几首闪着熠熠光芒的诗,更觉这楼历史悠久,文采飞扬,不同凡响,确实是一颗璀燦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上。

④举目远眺,三镇奇景尽收眼底。也是老天作美,长烟一空,艳阳初照,晴川阁在绿树掩映中眉清目秀;汉阳树在林立的楼群间叠青淌翠;芳草萋萋的鹦鹉洲似乎被冷落了,可也历历在目。孟浩然的孤帆不见了,大概已去了烟波浩渺的扬州。雄伟壮观的江轮,穿梭在宽阔的江面上,雄浑的汽笛鸣奏着时代的雄伟豪迈。武汉长江大桥、二桥横跨南北,锁住一江澄碧。大桥如长虹卧波;二桥在淡蓝色的晨霭中不甘寂寞,耸起两个入云的铁肩,肩着两座金字塔型的剔透的山儿。

⑤江面波澜不惊,一江水无语东流。

⑥我卷在如五彩长龙的人流里,被裹挟着奔跑,终于进入江轮,真正投到朝思暮想的母亲河的怀抱。找好铺位,安顿了行装,又奔到甲板上。虽说是“波澜不惊”,也照样有涛。涛峰不高,不尖,呈沙丘状,瞬息万变。峰上有鳞状波纹,不甚清晰,也瞬息万变。江涛似乎怀着希冀,前呼后拥地奔腾着。

⑦到黄冈,耐着性子也坐不住了。苏轼的一词、二赋激荡着我的心,激起长江一样的涛。

⑧想到要见到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要领略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意境,真真有点不能自已。

⑨于是,江轮在光天化日下前行,没有苏子与客泛的舟儿,没有“出于东山之上”的月儿。那美妙的境界却在脑际幻化出来,天高气爽,苏子邀二三子,乘一叶扁舟,泛于曾“烟焰涨天”的大江之上,御爽爽清风,抱朗朗明月,“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酒酣兴浓中,有“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的扣舷而歌,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的半入青天半入云的余音袅袅,真是进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苏子毕竟豁达,在“羡长江之无穷”的怅然之后,能将其变者与不变者透视,先哲出人生的至理,与“大江东去”的浩歌逸飞千古。

⑩江涛依旧,无“惊涛拍岸”的壮阔,无“卷起千堆雪”的雄奇!

至九江,已过“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望浔阳江头,无殷殷红叶,无瑟瑟荻花;江边,更无仙乐缥缈中的小舟,倒有一高亭耸立于江畔,在如水的月光的笼罩下,露出飞檐翘角的俏丽。人说,那是白司马的琵琶亭。

噫,那湓浦口的小舟,那青衫湿了的司马,那怀抱琵琶的商女,大概都在那神秘的亭里吧!

耳旁似有韶音,一忽儿莺歌燕语,一忽儿如泉咽溪吟,一忽儿如珠落玉应……

江涛依旧,凝神仄耳,却寂寂无声。

大地淌出乳汁,一滴滴汇聚起来,成汩汩小溪,汩汩小溪汇聚起来,成浩浩大江。波涛是大江的脸面,是大江的风景。

长江涛从唐古拉山汹涌而来,汹涌出一支豪壮的歌,汹涌出一幅奇丽的画儿。

长江从洪荒时代汹涌而来,流过荒蛮,汹涌出文明。大浪淘沙,淘尽了芸芸众生,也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一朵浪花,有的微而又微,有的银光灿灿,千万朵浪花前呼后拥,描绘出一幅辉煌、一幅灿烂、一部春秋!

崔颢是哪朵?李白是哪朵?苏轼是哪朵……

大江无语,回眸一笑,仍在滚滚向前!

(有改动)

1.文章第③一段写了作者以黄鹤楼为起点,沿长江东行,寻找诗文中景象时的所见所感。阅读这部分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游踪及所寻

心情或感受

登黄鹤楼,寻崔颍、李白诗中景

激动、美妙

至九江,寻白居易诗中景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第段画线语句的理解。

3.本文语言生动、典雅。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语言特点,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赏析。

 

1.(1)景仰、热切(2)到黄冈,寻苏轼词、赋中景(3)美好、神秘 2.答案示例:画线句以连续发问的形式,写出崔颢、李白、苏轼等如一朵朵浪花,已经融入历史的长河,难分彼此。无数个体组成整体,形成了美好的风景,创造了灿烂文明,推进了历史进程。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永不停息。 3.示例一:本文语言生动。如第4段中以“眉清目秀”这个形容人容貌俊秀的词来形容艳阳初照、绿树掩映中的晴川阁,传神地表现出晴川阁的秀丽灵动:“如长虹卧波”的比喻,形象地写出武汉长江大桥优美的形态:“肩着两座金字塔型的剔透的山儿”中的“肩”字,生动地写岀桥的造型特点,充满动态美。 示例二:本文语言典雅。如第4段中“芳草姜姜的鹦鹉洲似乎被冷落了,可也历历在目”一句,化用了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写出了晴空丽日下鹦鹉洲明丽的景象;第6段中“虽说是‘波澜不惊’,也照样有涛”一句,引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语句,表现出江面波涛的状态;第⑪段中“无殷殷红叶,无瑟瑟荻花”,句式工整,韵律和谐,典雅优美。 【解析】 1.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第一空:根据第三段中的“我怀着景仰而又热切的心情,踏着崔颢、李白们的足迹,登上了黄鹤楼”可得:景仰、热切。第二空:根据第七段中的“苏轼的一词、二赋激荡着我的心,激起长江一样的涛”可得:到黄冈,寻苏轼词、赋中景。第三空:根据第十一段中的“在如水的月光的笼罩下,露出飞檐翘角的俏丽。人说,那是白司马的琵琶亭”可得:美好。根据第十二段中的“大概都在那神秘的亭里吧”可得:神秘。 2.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画线句以三人连续的问句呈现,联系上文“每个人都是一朵浪花”可知,崔、李、苏三人就如同一朵朵美丽的浪花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浮沉。这三个问句暗含着分辨不清之意,是说代表着这三人的浪花已经在历史的波涛中混为一体,不可分辨。他们三人所代表的各自在文学上的巅峰已经组成中华文化的整体,形成了灿烂美好的风景,不仅辉煌了历史,也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联系后文“仍在滚滚向前”可知此句还有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滚滚向前之意。 3.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点。语言生动:如第六段中“江涛似乎怀着希冀,前呼后拥地奔腾着”一句,以“前呼后拥”形容长江上的波涛,把波涛人格化,所以这是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长江上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波涛,对长江的赞美之情。语言典雅:如第十段中“无‘惊涛拍岸’的壮阔,无‘卷起千堆雪’的雄奇!”一句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格式工整,韵律和谐,用词典雅优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玉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玉进入上古仪式,形成巫——玉——神——灵的合一整体,玉也因此成为上古文化的核心,成为神性、德性、美性的三合一。巫在仪式中,既代表天地之神,从而具有神之灵,又代表部落方国之王,从而具有人之德。神性和德性是内在的,通过玉器才能体现出外在美。先秦之后,玉主要从两个方面成体系发展:一是朝廷的美学体系,二是士人的心灵体系。前者是以帝王为核心的朝廷冕服体系。他们冠上有冕旒,腰带上佩玉带钩,光彩照人的组玉佩从颈项下垂至腰或膝,在视觉上呈现出名副其实的“玉人”形象。后者是    ①    。《礼记·聘礼》中就讲了玉的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

(张法《玉:内外合一的最高之美》,有删改)

(材料二)

玉温润而泽的属性,不仅是君子温和敦厚品德的载体,而且也是女性温柔、美丽、坚贞的象征。《全宋词》中涉“玉”诗篇大多都和女性有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词婉约风格的形成,体现了玉文化对宋词婉约之美的建构。

《全宋词》中“玉”语汇描写内容及出现次数统计表

描写内容

出现次数

示例

女子面部

约121次

玉貌、玉面、玉容、玉颜、玉脸、玉齿、玉屠、玉颊

女子手足

约190次

玉纤、玉指、玉笋、玉手、玉尖、玉葱、玉趾

女子肢体

约212次

玉体、玉腕、玉肌、玉臂、玉肩、玉骨、玉腰

女子情态

约65次

玉箸(女子眼泪)、玉筋、玉娇、玉软、玉困、玉瘦

女子佩饰、用品

约111次

玉钗、玉环、玉簪、玉搔头、玉玲、玉珥、玉步摇

女子住所

约114次

玉楼

 

 

(袁晓聪《论玉文化对宋词婉约风格的建构及其意义》,有删改)

(材料三)

明清两代的绘画是“文人画”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玉器也随着文人画演进,出现了诗、书、画并茂的图案。如明代青玉松荫策杖斗式杯,其玉白地黑章,两面刻有苍松及松下策杖的老者,另外两面刻着诗句、落款,堪称一幅淡墨山水人物画,受“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画风影响明显。    ②    ,和田青玉花卉纹龙耳活环瓶、和田青玉茶花山雀宝瓶、和田白玉山水兽耳瓶等作品镌刻的花卉、禽兽、松石、山水、人物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使观者大有赏玉如读画之感。

(许家德《明清玉文化初探》,有删改)

(材料四)

在中国当代,玉文化在人文、经济、美学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玉文化中“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友爱风尚,“冰清玉洁”的高洁情操……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    ③    ,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发扬民族文化等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珠宝首饰消费国和重要的珠宝加工中心,珠宝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玉文化历史悠久又独具魅力,必将成为助推珠宝玉石行业发展的新源泉;玉器取材于自然,雕琢于工艺,将材质美、工艺美和人文美有效结合,在美学上的价值非其他珠宝和器物所能比拟和代替。

(蔺小清《中国玉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有删改)

1.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中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以德比玉        ②清代玉器上雕刻的这类图案就更多了        ③结合

B.①以德比玉        ②雕刻上这些图案的清代玉器就更多了        ③契合

C.①以玉比德        ②雕刻上这些图案的清代玉器就更多了        ③结合

D.①以玉比德        ②清代玉器上雕刻的这类图案就更多了        ③契合

2.根据(材料二)的文字和表格,在(材料二)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3.阅读上述四则材料,说说你对中国玉文化有了哪些认识。

 

查看答案

你读过的名著中,哪个人物可以作为你的“引路人”?请结合这个人物的经历,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影响。(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甲)“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乙)“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长勺。公将鼓。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焉    遂与外人隔    黑白相    挑拨离

B.衣食所    死于乐        国泰民    转危为

C.长勺    其一犬坐前    毁一旦    喜形

D.公将鼓    何陋有        不速客    置度外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甲)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理【解析】
这句话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的现实,为后文鲁庄公一系列的鄙陋表现作了铺垫;也暗示了曹刿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乙)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感处理。

理【解析】
这句话体现了鲁庄公“只要勤于政务、尽心办案就能取得战争胜利”的观点,而且得到了曹刿的认可。

(丙) 译:第一次击鼓能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

理【解析】
这句话阐释了鲁军等待齐军三次击鼓后才进攻的原因,说明曹刿善于把握战机,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

3.执政者“取信于民”才能有所作为。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取信于民”在唐太宗身上的具体表现及其结果。

(链接材料)

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 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冑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冑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上]即唐太宗李世民。②[擢]提拔。③[资荫]凭先代的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④[流]流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写于作者失意闲居之时,借助对现实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尾句还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壮词是语言、形象、内容、情感各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请结合词中画线句,说说你对壮词特点的理解。

 

查看答案

(1)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在《三国志·吴主传》中,陈寿评价孙权“有勾践之奇”,是英雄中的佼佼者。宋代词人苏轼就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比孙权,尽显豪放;辛弃疾则借用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话入词,热情赞颂了孙权的胆识气魄,也暗示了自己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理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