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雨花台捡石记》, 完成下面小题。 雨花台捡石记 贾平凹 ①雨后,决定和朋友...

阅读《雨花台捡石记》, 完成下面小题。

雨花台捡石记

贾平凹

①雨后,决定和朋友去雨花台捡些石子。

②正是初夏,雨花台树木长得很旺,绿就像静浮的云,给人一种飘逸之感。间或露出一块天来,太阳射下的光白得刺眼。在绿里,觉得是走进了海底。山上石子极多,又都小而圆滑。或伏在草下,或嵌在花间,晶莹柔软得可爱;看那山弯处涌流下来的石子流道,白光里,却灿灿烁烁,似乎陡然到了宝石世界。一时眼花缭乱,都炫目鲜艳,却说不出哪个是好,哪个不好。

③约摸下午两点,我们分头捡起来,那石子委实精妙。有的发红,长者如枣,小者如豆;有的发黄,深的蛋黄深,浅的橘皮浅;有的发绿,绿得腻腻的,绿得厚厚的;有的则发黑了,叩之泠泠作响;有的紫蓝紫蓝的,如熟透了的桑葚,似乎摸着染色,闻着有香气呢。那石子上更奇的有了线纹:水波形的,流云形的,木纹形的,鸟兽形的,花草形的……

④我们只知天下石子,雨花台的最好,可如何也想象不出好到这种境界!这里的石子,颗颗都是工艺妙品,怪不得谁也无法解释这是天神的珍珠库呢,还是地鬼的玛瑙室。只是这般奇特,这般丰富,叫它是雨花落下而成的石子了。

⑤从前山走到后山,口袋里便装得满满的。我得意得很,觉得是最富有的人了。捧着石子,走一步,看一眼,看一眼,赞一声,每一颗石子,都给我一个形象,一个梦一样颤酥酥的遐想。我忘记了生活一切的烦闷,只是平和,只是安宁,只是崇高的诗和音乐。跚跚地走到山弯处,朋友们分而聚合了,个个都是孩子般的快活,一起摊开口袋,你看我的,我瞧你的,对着太阳照照,贴在耳边磕磕,滋味是乡下媳妇翻那针线包袱,一遍一遍没个够数。

⑥朋友拿了一碗清水,将石子放了进去,那奇妙的现象又发生了:石子更加晶莹,线纹越发清晰,绿的了如葡萄,手指一弹,便要溅出汁来;那红的犹是了琥珀,明明白白看见了线纹不是在表面,而一直含在里面哩。我一时急切起来,觉得他们捡的,好的竟比我多,索要了许久,都拒不割爱。我就又提议再找一会儿,大伙也都乐意,便又分头满山跑开去了。

⑦我收获了不少。但每得一颗绿的,就又想拿黄的,得了那黄的,就又盼那紫的;满足了一种欲望,就又企图更美妙的欲望。这往往使我长时间地苦恼、焦急,骂自己运气不好。

⑧终是到了太阳西下的时候了,朋友们重新在后山头相聚。你有了红的,却缺了绿的、紫的,他有了黄的,却短了白的、蓝的。他们没有的,我全有了,我所缺的,那如墨如漆的黑石子,他们却全都有;这终使我沮丧。天黄昏得厉害了,大伙说回吧,我却不行,还要坚持再去坝子里再捡捡。朋友们就骂我贪得无厌,说我黄红绿蓝紫,样样有了,唯少了个黑的,还这般不知足!但我仍是不肯死心,虽然坐在那里吃着干粮,却唉声叹气,惹得他们又是一顿攻击。

⑨突然间,身后有了说话声,语气很低,但这边却听得十分清楚,回头看时,远近却是无人,声音正从后侧的一丛山字柏树后传来的。只听一个在说:“老师,这几年来,越弄越苦恼呢。”另一个就说:“就是,画出一幅,觉得高兴,但很快就又苦恼了,恨自己弄不出个大名堂来,常常想就地打滚哭一场。”一人就又说:“你的画省上、全国都获了奖,又办了个人画展,你还苦恼什么呀?!”前边说话的人便说道:“这不是故意说的,确实苦恼得很呢!今日老师来,就盼能点石成金哩。”一个苍老的声音便说道:“他说的苦恼,我理解。别说是他,我也苦恼得很呢!”便有三四个声音叫道:“你也苦恼?”那苍老声说:“可不。愈是画得好,愈是苦恼哩。人总是要追求更大的成绩的,在追求当中能没有苦恼吗?”三四个声音就又叫了:“那么,要干一番事业,就得一辈子苦恼?”苍老声便说道:“是的,可乐在其中。谁的苦恼最大,谁的乐趣也最大。”

⑩那边哑了声,我们这边也哑了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无言可言了。

我们站起来,要过去看看那是些什么人物,好再听一番教导。那树后一阵响动,便见一行五人走过树丛,飘飘下山去了。前边是个老者,后边四个青年,都夹着画夹。

朋友们齐声叫道:“说得有理!”我便又提出再捡一会儿石子,他们全都默然点头,哈哈笑了一通,分头一直捡到天黑。

这是一九八一年六月初九的事。同捡石子的,是写诗的李清,写小说的商子,写评论的王琦,还有一个写散文的知青,年且十七,是个秀发女子。

(有删改)

1.作者与朋友上雨花台捡石子,情绪几番变化。请梳理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口袋里装满了石子,____________,心中急切→总想捡到更好的石子,______→没捡到黑色石子,______→受到启发后继续捡石子,欢快而愉悦。

2.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雨花台石子的描写,二者在内容、情感、语言、手法等方面有共同点。请你任选一点,结合这两处语句,作简要分析。

3.朋友们都认为老者的话“说得有理”。请结合原文内容,说说老者的话对作者和朋友们有什么启示。

 

1. 得意 觉得朋友捡的石子比自己的好 苦恼、焦急 沮丧 2.示例:两处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雨花台石子的喜爱。第一处用“晶莹柔软得可爱”形容草下花间的石子,用“宝石”喻指山弯处涌流下来的灿烁的石子;第二处连用 5 个“有的……”句子,表现雨花台石子的色彩缤纷。这些细致的描绘中,作者对雨花台石子的喜爱溢于笔端。 3.答案要点:①在追求的道路上,总希望更好,因此就会不断产生苦恼。②不断追求的过程中,虽有苦恼,但乐在其中。 【解析】 1. 考查梳理作者情感。首先通读全文,划分结构层次,梳理情节,再从情节中找出作者情感变化,尽量引用原文词语。第③到⑤自然段,写“口袋里便装得满满的。我得意得很”。第⑥自然段写“我一时急切起来,觉得他们捡的,好的竟比我多”。第⑦自然段写“就又企图更美妙的欲望。这往往使我长时间地苦恼、焦急,骂自己运气不好”。第⑧自然段写“我所缺的,那如墨如漆的黑石子,他们却全都有;这终使我沮丧”。第⑨到⑫自然段写我们听了老者的话,受到启发,“我便又提出再捡一会儿石子,他们全都默然点头,哈哈笑了一通”。 2. 考查文本赏析。文本赏析要立足全篇,以作者之眼来看文章的构成与表达,要分析出文章的独特之处。本题也可从语言角度进行两处语句都采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第一处用“似乎陡然到了宝石世界”,把山弯处涌流下来的灿烁的石子流比作宝石世界,写出了石子的灿烂闪烁;第二处用“长者如枣,小者如豆”“如熟透了的桑葚”等比喻写出雨花石颜色的精妙,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花石给人视觉上带来的惊艳的美;也可以这样两处语句都采用整散结合的方式,表达灵动可爱。第一处用了“或伏在草下,或嵌在花间”这样的整句,“白光里,却灿灿烁烁”这样的短句,与长句错杂,表现灵活多变;第二处用了“有的发红,长者如枣,小者如豆”“有的发黄”“有的发绿”这样工整的句子,与略长的句子错杂,都达到灵活多变、表达生动的效果。 3. 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答题步骤是:准确读懂原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按照题目要求,适当摘引原文句子作答。朋友们都认为老者的话“说得有理”,因为在前文捡拾雨花石的过程中,作者和朋友们都产生了得到好的还想更好的念头(我就又提议再找一会儿,大伙也都乐意,便又分头满山跑开去了),个个都是“孩子般的快活”,相聚比较后,又产生新的欲望,如我“唯少了个黑的,还这般不知足”,这正是老者所说的“人总是要追求更大的成绩的,在追求当中能没有苦恼吗?”“可乐在其中。谁的苦恼最大,谁的乐趣也最大。” 结合自身的经历,朋友们由老者的话中得到启示:追求越多,苦恼越大,苦恼越大,乐趣也越大,虽有苦恼,却也乐在其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发起俯冲。在板块挤压作用下,沉睡千年的青藏高原剧烈抬升,形成绵延的喜马拉雅山脉,构建出今日的世界顶点——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

珠峰所在的青藏高原是年轻的高原,在板块挤压作用下,它不断朝天翻酒。巨大的压力使珠峰长势喜人。目前,它每年能长6到8毫米的个子。不过,长高并不是无止境的。它在隆起的同时,峰顶的砾石又会不断被风化,珠峰高度也因之被削减。此外,地震对珠峰高度也会有影响。1934年,尼泊尔发生的一次地震使得珠峰海拔足足降了半米有余。除了地质运动外,珠峰高度变化还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我们常说珠峰是世界最高峰,这是就它的海拔高度而言的。“海拔”一词,,就是以海平面为基准测量的高度。气温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或下降,海拔的数值必然会产生变化。而且全球变暖也会影响到珠峰的积雪,若峰顶积雪融化,失去这顶帽子,珠峰的身高可能还会变动。

(材料二)

表1世界各国历次测量的珠峰高度统计表(部分)

国家

施测年份

珠峰雪面高度

印度

1954年

8847.6米

苏联

1982年

8848米

美国

1999年

8849.87米

加拿大

2002年

8848米

尼泊尔

2010年

8847.11米

 

 

(数据来源:2013年4月《中国计量》)

珠峰究竟有多高?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也对珠峰高度展开了多次大规模测量。

1975年,中国登山队测量珠峰时,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得的雪面高度是8849. 05米,女队员潘多通过插钢钎的方法测得覆雪厚度为0.92米,两者相减得到珠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13米。

2005年,中国测量队将传统测量方法与GPS测量方法相结合,为该次珠峰测量提供了“双保险”。除此之外,还首次使用了冰雪深度探测雷达,探测出峰顶冰雪层精确厚度为3.5米,最终得出珠峰顶岩石面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2020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员再次登顶珠峰开展高度测量。此次测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在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我们修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G基站,给冲顶人员更多的安全保障。著名的北斗卫星系统首次被运用到珠峰测量工作中来,GNSS测量、雪深测量、重力测量等技术的使用,有助于给出一个更加准确的高度。

目前测量队员已测得原始数据,经由精密计算后,很快将呈现给大家一个更加准确的数值。珠峰的身高又长了吗?在新的测量分析结果出来之前,谁也无法准确回答这个问题。

(材料三)

为何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测量一座山峰的身高?首先,精确测定珠峰的高度,可以给地球动力学和板块运动等领城提供研究的数据,对今后地震预报和防灾减灾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也能够给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第一手资料。此外,珠峰的精确高度一直存在争议。珠峰高度的精确测定,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度不统一的混乱局面,为世界地球科学研究做出贡献。最后,珠峰的高度数值不断被更加精密的观测手段所改变,意味着珠峰的测量精度,实际上是人类科技高峰的高度。珠峰测量,并不单纯在于我们要知道它有多高,而在于它一直矗立在那里,鼓励我们中的许多人,去寻找这个高度,   ② 

1.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一)和(材料三)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顾名思义       ②这个过程其实比结果更加珍贵

B.①望文生义       ②这个结果其实比过程更加珍贵

C.①望文生义       ②这个过程其实比结果更加珍贵

D.①顾名思义       ②这个结果其实比过程更加珍贵

2.综合表1的信息,在(材料二)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3.围绕珠峰的高度,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查看答案

“忠、孝、廉耻、勇”,是儒家推崇的高尚品格。请你就其中一点,选择名著中的一个人物,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一点在他(她)身上是如何体现的。(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选自《论语》)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丙)

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邵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 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邵,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注:①[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②[十二更下]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③[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幡,同“施”,旌旗。④[参佐]部下,僚属。⑤[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⑥[住者]留下来的士兵。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吾身/发人深        传不乎/以为常

B.与友行/不而遇       年七岁/四之景

C.相委而/国怀乡        日中不/朝发夕

D.下车之/经据典        入门不/三茅庐

2.翻译语段中三处画线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为人谋而不忠乎?

翻译:你替别人谋划,是不是一种不忠诚?

(乙)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离开后他的友人才赶到。

(丙)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翻译:蜀军一战而大胜,是因为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啊。

3.上面三个语段都讲到了“信”。请你结合语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曾子、元方和诸葛亮所说的“信”具体指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观察下面两幅图画,可以作为这首诗插图的是_________


 

2.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本诗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表达了诗人的自信。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表达这种自信的。

3.“仁者乐山。”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山”字或写山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______”和“________”。(本试卷中的诗句除外。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查看答案

(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龚自珍《已亥杂诗》)

(2)予独爱莲之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接表达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