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目一:万绿丛中一点红,正是因为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色彩,那红色才显得如此珍贵;万绿...

题目一:万绿丛中一点红,正是因为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色彩,那红色才显得如此珍贵;万绿丛中一点红,正是因为有千万绿色的无私陪护,那红色才能够如此娇美。请以“万绿丛中一点红”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范文: 万绿丛中一点红 无数滴小水珠凝聚起来,欢呼着东流入海;亿万座星辰凝聚起来,撑起夜幕中一片璀璨的星穹。而我的亲人们则用他们的关怀,为我凝聚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爱的力量。 清晨的一抹阳光仓促地投向墙壁上鲜红的6月24日,而我睁着朦胧的睡眼往笔袋里塞着考试用具。心卡在嗓子眼里,窗外焦躁的蝉鸣声合着杂乱的心跳,成为了这幅“兵荒马乱”之画面的配乐。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关隘,我渴望能够顺利通过。 妈妈把昨夜就准备好的早餐推到我面前。“不吃了。”我茫然地摇摇头,大脑一片空白。“吃吧,一定要保证在考场上大脑供血正常。”妈妈微笑着看着我说,又加了一句,“而且,这里面还有我放的幸运剂呢。吃了就能考好。”声音轻巧。我没再拒绝。温热的牛奶顺着咽喉缓缓流下,延伸到心底融化开一片淡淡的温暖。 奶奶不知什么时候也出来了,站在餐桌旁边看着我吃东西,收拾用具,半天没有说话。自始至终奶奶才说了一句:“别忘带东西,好好考。”她的声音里略带着一些沙哑,我记得昨夜很晚我出来的时候奶奶的房里仍然亮着灯……一丝不知名的感动慢慢涌出来。我从奶奶的声音里听到了莫大的鼓励和信心。 “用我送你吗?”妈妈轻声问。“不用了,有我爸呢。”我笑着说。爸爸已经将车停在了楼下。手指触到门把手的刹那,我听到背后传来妈妈温暖的声音:“你没问题的,好好考,等着听你的好消息。”那一刻,感动和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涌上了心头,我不禁转过头,对妈妈和奶奶绽开了一个笑容。 “万绿丛中一点红”。三年来,我的亲人们用他们各自的爱为我遮风避雨,我成了他们重点保护的对象。这份凝聚的亲情,给予了我无尽的信心,鼓励着我,感动着我,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我走下车,微笑着抬起头,满怀信心地向考场走去。树叶间筛下的金色阳光,照耀着这个充满了爱的世界。而我,则将那份凝聚的亲情,悄悄镌藏在心底。 【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万绿丛中一点红”,意思是:大片绿叶丛中有一朵红花非常醒目。比喻在众多事物中突出最精彩的一点,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提示语有两句话:第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正是因为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色彩,那红色才显得如此珍贵”,这是对题目“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字面解释;第二句“万绿丛中一点红,正是因为有千万绿色的无私陪护,那红色才能够如此娇美”,这才是我们构思立意的重点。据此,我们可以写在自己成长路上,亲人的陪护,朋友的陪护,老师的陪护等来表现亲情友情师生情。比如,选择自己在初中阶段参加的某一次重要比赛,自己最初对比赛没抱多大希望,但父母的鼓励,同学的出谋划策,老师的细心指导,让自己最终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文章结尾紧扣题目“万绿丛中一点红”,表达出自己的感悟,正是因为有了父母、老师、同学的无私陪护,才有了自己最终喜人的成绩。作文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一篇记叙文,表达自己对“绿”真诚关爱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激与赞美之情;也可就“红”与“绿”的关系阐发自己的观点。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完成下面小题。

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

钟超

①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又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一则因为她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荣膺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二则因为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外国友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②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喧嚣社会、亲近美好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各种现代性问题困扰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③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一个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于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在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④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如何让一种文化理想精准落地于另一种文化土壤,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孤芳自赏,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被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诸多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这也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⑤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⑥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笔者印象深刻:她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小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万马,她能从中脱颖而出,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选自《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9日同名文章,有改动)

1.本文认为,李子柒能走红海外,是因为其作品呈现了一种充满自然诗意情境的、很容易引起世人共鸣的_____,又传达出了为世界各国文化所广泛接受的诸多价值理念,而这些其实都深深植根于_____的土壤之中。

2.下列选项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开头提到李子柒又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事,然后分析了这件事产生的原因,从而引起读者对这个话题的关注。

B.第②段举李子柒作品中具有浓浓中国风的多个实例,分析其带给人们的回味与畅想,点出其受各国网友欢迎的原因。

C.第③段探讨了李子柒海外走红是否属于文化输出的问题,认为这是一个生动案例,其中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D.第⑤段引用楼宇烈先生的话强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能受广泛欢迎的因素。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选文相关内容,提一条向全世界推广中国茶文化的建议。

(链接材料)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及内涵自有其传统的人文精神: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简朴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在品茶过程中,人会感到身心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接受着大地雨露,调和了世间纷扰,获得那精神的宁静。

 

查看答案

阅读《陆游与辛弃疾》,完成下面小题。

陆游与辛弃疾

余秋雨

陆游和辛弃疾,提起这两位杰出的诗人,立即让人想起宋朝风雨飘摇的军事危难。

很奇怪,这种危难其实是那个时代重要的文化人都感受到了的,包括朱熹在内,(甲)

我想,这就是诗人和哲学家的区别了。诗人是专门来感受时代风雨的。他们按捺不下性子来像朱熹他们那样常坐在屋宇的书架前,深思熟虑,而总是急急走到廊外领受骤变的气温,观察可疑的天色。他们敏感,他们细致,他们激动。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衣衫飘飘地消失在荒野间了。人们可以远远地听到他们的声音,不知是呐喊,还是歌吟。

辛弃疾获知朱熹去世的消息后,又听说有关当局严禁悼念仪式。他立即起身前往,并致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这便是诗人特有的勇敢。如果不是当局严禁,辛弃疾倒是未必亲自前往。

这样的诗人,面对外族入侵时的心灵冲撞,当然远远超过朝廷战将和广大民众。

因此,陆游、辛弃疾不仅成了宋代而且也成了整个中国古代最爽利、最典雅的抗战话语的营造者。

在中国历史上,慷慨激昂的抗战话语并不缺少,(乙)

我曾经带着这个问题,一遍遍诵读他们的诗句,渐渐得到了一些答案。

首先,他们有理由比别的时代更热爱神州大地,也就是热爱唐宋以来展现的臻于充分成熟的赫赫文明,因此,由衷地产生了捍卫的责任,这与古代枭雄死士们的气吞河山,很不一样;

其次,他们有参与军事、政事的切身经历,在朔北风尘和沙场剑戟中培养起了一种男子汉气质,这与其他文人墨客们的纸上纵情,大不相同;

第三,他们始终笼罩在屡战屡败的阴云中,巨大的危机感铸就了一种沉郁、苍凉、豪迈、无奈的美学风格,这与尚武时代的长风马蹄、纵横九州,又大相径庭;

第四,他们深受唐宋文化的濡养,又处于一个文学写作特别自由的时代,在表述万里山河与书生情怀之间的诗化关系上,达到了娴熟、自如、醇洌的境界,这又非一般英雄豪杰的铿锵言词所能比拟。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拥有了不管什么时候诵读都会心跳不已的那些诗词。

我在动手写作这篇文章前有一个自我约束:千万不能多谈陆游和辛弃疾。原因是我从十几岁开始就深深迷上他们了。直到今天,他们诗句中有一些东西还会像迷幻药一样让我失去应有的平静。什么东西呢?我前面说了,就是那种要命的男子汉气质。

那么,就让我们用最克制的方式各引他们的一首作品,只引一首,然后,再说一句他们两个人的生命终结。其实大家是知道的,但我还是舍不得跳过。

陆游的作品选了这一首: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辛弃疾的作品选了这一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极文极武,极壮极悲,极梦极醒,又诉之极度的开阔和潇洒。一上口,浑身痛快。

陆游去世时,给儿子留下了一份这样的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去世时连喊三声“杀敌”,然后气绝。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顶级诗人,是这样走向死亡的。

陆游期盼的王师和辛弃疾寻杀的敌人,在历史进程中已失去了绝对的意义。但是,这些诗句包含的精神气质却留下来了,直指一种刚健超迈的人生美学。

有的学者说,宋代扼杀了大诗人陆游和辛弃疾,我不同意。陆游是整整活到八十五岁才去世的,辛弃疾没那么长寿,也活了六十七岁。我不知道所谓的“扼杀”是指什么。是让他们做更高的官吗?是让他们写更多的诗吗?在我看来,官不能再高了,诗已经够多了。

恰恰相反:宋代,造就了陆游和辛弃疾万古流芳的人生美学。

1.为帮助读者思考理解文意,在文中(甲)(乙)两处填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种危难也催生了陆游和辛弃疾的抗战话语。

②可为什么陆游和辛弃疾的诗歌能够万古流芳?

③可为什么一到陆游和辛弃疾身上,会加倍地震撼呢?

④可为什么到了陆游、辛弃疾那里,便达到了难于企及的高度?

A.(甲)①  (乙)② B.(甲)③  (乙)④

C.(甲)④  (乙)③ D.(甲)②  (乙)①

2.结合上下文,说说选文第四段讲述辛弃疾前往朱熹悼念仪式的故事有何作用?

3.文中画线句是作者用文学化的语言,对陆游、辛弃疾的作品做出的品评。请你根据文意,结合自己对陆游、辛弃疾这两首作品的感受,解说一下画线句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城区统计局发布的《疫情期间家庭阅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疫情期间,家庭阅读量增长,超过了2017年全年的阅读水平。家庭阅读量达到2-4本的逾四成,超出2017年10个百分点;达到6本以上的家庭近两成,超过2017年两倍以上。疫情期间特殊的情况限制,从一定程度上促使更多人关注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质量也随之提高。报告还显示,在疫情期间有八成居民进行了文字书刊阅读,其中超六成的居民是通过互联网在线上进行的阅读,这些比例均高于以往。

(材料二)

京东集团图书销售大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图书成交额比2019年同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各电子阅读平台数据显示,2020年疫情期间读者在线阅读时长也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从图书品类来看,如下图所示,2020年1-3月与2019年同期相比,很多类图书的销售量均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会因其类型的不同而有低有高。农林、育儿类只是小幅增长,说明受众人数有限。历史、金融、进口原版书等需要进行沉浸式阅读的品类,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人们的阅读质量随时间的充裕而有所提高。而在教育方面,不难看出,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的特点是:一方面,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延期开学的影响,课程知识学习仍然是居家学习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除了课程学习,家长也愈发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

(材料三)

在光明日报微博上发起的“疫情期间你在看什么书”调查活动显示,广大网友地选择了经典名著来丰富自己的“疫期生活”。网友推荐的60本中外作品中,《平凡的世界》《围城》《红楼梦》《人类简史》等名著榜上有名。有网友留言说:“宅家读书,攻下了一直看不下去的《红楼梦》,开始觉得有些枯涩难懂,但细细地品,越读越有味儿,体会到了更丰富、更深刻、更奇妙的审美。”光明日报、腾讯公司、京东集团、阅文集团等联合发布的《阅读大数据报告(第三季)》表明,疫情期间,纸质书购买量和在线阅读时间都有所增长,人们主动利用隔离时光提升自身的精神素养,用更多时间进行深度阅读。

1.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一)和(材料三)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迅即    ②不期而遇 B.①迅即    ②不约而同

C.①迅猛    ②不期而遇 D.①迅猛    ②不约而同

2.(材料二)中的两个画线句是依据图一得出的结论,请结合图文信息,具体说明一下这两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来看,2020年疫情期间,人们的阅读状况具有怎样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名著时,不仅要关注某一个人物的个体形象,还要能够关注到某一类人的“群体形象”,如《骆驼祥子》中的车夫、《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延安百姓等。请从你读过的名著中举两个“群体形象”的例子,结合名著的内容,分别简要谈谈这两个“群体形象”在书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可从名著的体裁、创作目的等角度思考,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曰        为身死而不受            背井离

B.又何焉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挑拨离

C.肉食者        先帝不以臣卑鄙            鄙陋无知

D.战          不敢出一言复            拭目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保佑人平安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理【解析】
从此句可见鲁庄公的草率,他没有做充分的战前准备,回答不得要领,谈的是给予官僚贵族的恩惠。

(乙)既克,公问其故。

翻译: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理【解析】
直到战争结束,鲁庄公还弄不清取胜的原因,这又一次说明了鲁庄公的鄙陋。

3.结合选文和下面这则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说说曹刿和商鞅的思想有什么共同点。

(链接材料)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①[令既具](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②[布]公布;颁布。③[国都市南门]秦国都城市场的南门。④[卫鞅]即商鞅,卫国人,在秦国实施变法。⑤[君嗣]国君的继承人。⑥[虔(qián)]人名,姓嬴,他和下文的公孙贾都是秦孝公太子嬴驷的老师。⑦[黥(qíng)]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