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五一”期间,小南、小京、小玄、小武四人开展了一次“南京路名文化”探究的综合性学...

五一”期间,小南、小京、小玄、小武四人开展了一次“南京路名文化”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①走在南京街头,游人总会与意趣的路名美丽邂逅。②乌衣巷道路悠长,让人遐想“王谢”曾经的显赫往事;台城路杨柳飘依,令人慨叹城市人文的沧桑。③漫步街头,即使时光(   )然流shì(   ),但游人的思绪随着路名所体现出的历史文化流转,人的精神也被养得愈加丰满。

1.在方框内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文中短语。

美丽邂逅

2.给加点汉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然  ②流shì_______

3.画横线的“濡”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沾湿、沾染 B.停留、迟滞

4.句话中关联词语使用有误,应把__改为__

5.小武看到一首含有南京地名的律诗。为考考小玄,他故意打乱了后四句的顺序。根据律诗押韵、对仗的规则,后四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金陵九日

(唐)唐彦谦

野菊西风满路香,雨花台上集壶觞。

九重天近瞻钟阜,五色云中望建章。

①清歌惊起南飞雁②黄金难买少年狂③绿酒莫辞今日醉④散作秋声送夕阳

A.①④③② B.④①③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

四位同学就南京路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展开了讨论。

小南:南京的许多路名,如中央路、建宁路、网巾市等,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小京:但是,有条“白石垒路”,不就是白石头垒起来的路吗?太直白了,没什么文化内涵。

小玄:据我所知,这条路位于古战场“白石垒”附近,命名很有味道啊!

小京:哦,原来没文化的是我,不是这条路啊!

小武:好是好,但是,每天早晚出行的高峰期,这条路总是阻塞,不太好。

6.画线句运用的应对技巧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谬法 B.巧换概念 C.针锋相对 D.转换话题

7.在以上讨论中,    的发言偏离了讨论主题。

A.小南 B.小京 C.小玄 D.小武

 

1.工整,美观,笔笔有锋 2. (1)qiǎo (2)逝 3.A 4. (1)即使 (2)虽然 5.D 6.B 7.D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这几个字比较简单,用正楷或行楷书写,注意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结构要匀称,字迹要工整,尤其注意“邂逅”一词的书写。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重视。“悄然”形容安静而无声,“悄”读作“qiǎo”;“流逝”意思是时间消逝,悄悄逝去,“逝”不要写成“失”。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意思的理解。结合上句来分析,“人的精神也被濡养得愈加丰满”一句,意思是人的精神受到路名的影响,沾染了路名的文化气息而变得更加丰满。据此分析“濡”意思是“沾湿、沾染”,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修改。第③句的前后句之间是转折关系,而“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应改为“虽然”。 5. 本题考查诗句排序。首先要了解律诗格律的特点:“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据此分析,“二、四”句押韵的字是“殇、章”,押的韵是“ang”,所以“六、八”句应为“黄金难买少年狂”或“散作秋声送夕阳”。此外,颈联应为对偶句,“绿酒”与“黄金”都是名词,“末辞”与“难买”都是偏正短语,“今日”与“少年”都是名词,“醉”与“狂”都是动词且状态一致,所以颈联应该是“绿酒莫辞今日醉,黄金难买少年狂”。尾联即为“清歌惊起南飞雁,散作秋声送夕阳”。据此分析排序为③②①④,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妙处的分析。根据对话内容来分析,小京不了解“白石垒”这个地名的来历,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为“白石头垒起来的路”,认为这个命名没有文化内涵,其实是自己知识匮乏的体现。在听小玄讲解后才知道,这条路因为位于古战场“白石垒”附近而得名,其实很有文化内涵。于是偷换概念,自我解嘲“没文化的是我,不是这条路”,化解了尴尬。据此分析应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根据题目可知,几个人的对话是围绕“南京路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展开的,而小武的话“好是好,但是,每天早晚出行的高峰期,这条路总是阻塞,不太好”,是针对“道路拥堵”问题说的,偏离了“路名的文化内涵”这一主题。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语境填写诗文原句,第(3)空需填写作者。

自然之景常触发诗情:畅游高邮湖芦苇荡湿地公园,见遍野芦苇,“蒹葭苍苍,(1)__”的诗句便浮现脑海(《蒹葭》);徜徉连云港桃花源,“芳草鲜美,(2)__”的画面真真切切((3)__《桃花源记》);步入常熟虞山的林间小道,“(4)__,禅房花木深”的幽静美妙令人沉醉(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迷离于金陵古城垣,“(5)__(6)__”的历史沧桑之感萦于心怀(杜牧《江南春》)。游历大美江苏,自然美景与人文情蕴交融迭出,令人神往!

 

查看答案

题目二:瞬间虽短,却可能产生奇迹,而这奇迹的背后,又会有怎样的故事?请以“神奇瞬间的背后”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题目一:万绿丛中一点红,正是因为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色彩,那红色才显得如此珍贵;万绿丛中一点红,正是因为有千万绿色的无私陪护,那红色才能够如此娇美。请以“万绿丛中一点红”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完成下面小题。

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

钟超

①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又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一则因为她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荣膺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二则因为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外国友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②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喧嚣社会、亲近美好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各种现代性问题困扰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③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一个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于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在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④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如何让一种文化理想精准落地于另一种文化土壤,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孤芳自赏,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被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诸多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这也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⑤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⑥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笔者印象深刻:她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小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万马,她能从中脱颖而出,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选自《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9日同名文章,有改动)

1.本文认为,李子柒能走红海外,是因为其作品呈现了一种充满自然诗意情境的、很容易引起世人共鸣的_____,又传达出了为世界各国文化所广泛接受的诸多价值理念,而这些其实都深深植根于_____的土壤之中。

2.下列选项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开头提到李子柒又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事,然后分析了这件事产生的原因,从而引起读者对这个话题的关注。

B.第②段举李子柒作品中具有浓浓中国风的多个实例,分析其带给人们的回味与畅想,点出其受各国网友欢迎的原因。

C.第③段探讨了李子柒海外走红是否属于文化输出的问题,认为这是一个生动案例,其中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D.第⑤段引用楼宇烈先生的话强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能受广泛欢迎的因素。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选文相关内容,提一条向全世界推广中国茶文化的建议。

(链接材料)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及内涵自有其传统的人文精神: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简朴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在品茶过程中,人会感到身心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接受着大地雨露,调和了世间纷扰,获得那精神的宁静。

 

查看答案

阅读《陆游与辛弃疾》,完成下面小题。

陆游与辛弃疾

余秋雨

陆游和辛弃疾,提起这两位杰出的诗人,立即让人想起宋朝风雨飘摇的军事危难。

很奇怪,这种危难其实是那个时代重要的文化人都感受到了的,包括朱熹在内,(甲)

我想,这就是诗人和哲学家的区别了。诗人是专门来感受时代风雨的。他们按捺不下性子来像朱熹他们那样常坐在屋宇的书架前,深思熟虑,而总是急急走到廊外领受骤变的气温,观察可疑的天色。他们敏感,他们细致,他们激动。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衣衫飘飘地消失在荒野间了。人们可以远远地听到他们的声音,不知是呐喊,还是歌吟。

辛弃疾获知朱熹去世的消息后,又听说有关当局严禁悼念仪式。他立即起身前往,并致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这便是诗人特有的勇敢。如果不是当局严禁,辛弃疾倒是未必亲自前往。

这样的诗人,面对外族入侵时的心灵冲撞,当然远远超过朝廷战将和广大民众。

因此,陆游、辛弃疾不仅成了宋代而且也成了整个中国古代最爽利、最典雅的抗战话语的营造者。

在中国历史上,慷慨激昂的抗战话语并不缺少,(乙)

我曾经带着这个问题,一遍遍诵读他们的诗句,渐渐得到了一些答案。

首先,他们有理由比别的时代更热爱神州大地,也就是热爱唐宋以来展现的臻于充分成熟的赫赫文明,因此,由衷地产生了捍卫的责任,这与古代枭雄死士们的气吞河山,很不一样;

其次,他们有参与军事、政事的切身经历,在朔北风尘和沙场剑戟中培养起了一种男子汉气质,这与其他文人墨客们的纸上纵情,大不相同;

第三,他们始终笼罩在屡战屡败的阴云中,巨大的危机感铸就了一种沉郁、苍凉、豪迈、无奈的美学风格,这与尚武时代的长风马蹄、纵横九州,又大相径庭;

第四,他们深受唐宋文化的濡养,又处于一个文学写作特别自由的时代,在表述万里山河与书生情怀之间的诗化关系上,达到了娴熟、自如、醇洌的境界,这又非一般英雄豪杰的铿锵言词所能比拟。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拥有了不管什么时候诵读都会心跳不已的那些诗词。

我在动手写作这篇文章前有一个自我约束:千万不能多谈陆游和辛弃疾。原因是我从十几岁开始就深深迷上他们了。直到今天,他们诗句中有一些东西还会像迷幻药一样让我失去应有的平静。什么东西呢?我前面说了,就是那种要命的男子汉气质。

那么,就让我们用最克制的方式各引他们的一首作品,只引一首,然后,再说一句他们两个人的生命终结。其实大家是知道的,但我还是舍不得跳过。

陆游的作品选了这一首: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辛弃疾的作品选了这一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极文极武,极壮极悲,极梦极醒,又诉之极度的开阔和潇洒。一上口,浑身痛快。

陆游去世时,给儿子留下了一份这样的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去世时连喊三声“杀敌”,然后气绝。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顶级诗人,是这样走向死亡的。

陆游期盼的王师和辛弃疾寻杀的敌人,在历史进程中已失去了绝对的意义。但是,这些诗句包含的精神气质却留下来了,直指一种刚健超迈的人生美学。

有的学者说,宋代扼杀了大诗人陆游和辛弃疾,我不同意。陆游是整整活到八十五岁才去世的,辛弃疾没那么长寿,也活了六十七岁。我不知道所谓的“扼杀”是指什么。是让他们做更高的官吗?是让他们写更多的诗吗?在我看来,官不能再高了,诗已经够多了。

恰恰相反:宋代,造就了陆游和辛弃疾万古流芳的人生美学。

1.为帮助读者思考理解文意,在文中(甲)(乙)两处填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种危难也催生了陆游和辛弃疾的抗战话语。

②可为什么陆游和辛弃疾的诗歌能够万古流芳?

③可为什么一到陆游和辛弃疾身上,会加倍地震撼呢?

④可为什么到了陆游、辛弃疾那里,便达到了难于企及的高度?

A.(甲)①  (乙)② B.(甲)③  (乙)④

C.(甲)④  (乙)③ D.(甲)②  (乙)①

2.结合上下文,说说选文第四段讲述辛弃疾前往朱熹悼念仪式的故事有何作用?

3.文中画线句是作者用文学化的语言,对陆游、辛弃疾的作品做出的品评。请你根据文意,结合自己对陆游、辛弃疾这两首作品的感受,解说一下画线句的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