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①1925年下半年,朱德返回上海。从那时起,他在共产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朱德再度...

    ①1925年下半年,朱德返回上海。从那时起,他在共产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朱德再度投奔他曾经的上司和云南讲武堂的同学朱培德将军,当时朱培德在国民党的势力仅次于蒋介石。1927年,朱培德的军队占据了长江以南的数个省份,他任命朱德为江西省省会南昌的公安局长。朱德在南昌还负责指挥军官教育团,并与驻在赣南的国民党第九军取得了联系。在第九军,有他曾经在云南指挥过的一些部队。这样一来,他为八一南昌起义做了准备,而此次起义拉开了共产党部队武装夺取政权的长期斗争的序幕。

②1927年8月1日对朱德而言是一个伟大的决定性的日子。他接到了总指挥朱培德关于镇压暴动的命令,但他却加入了起义者,宣布与过去的一切断绝关系。在贺龙的部队失利后,朱德率领他的警察部队和军官教育团与起义部队一道南下。南昌的城门在他的身后关上,标志着他与年轻时代的安定与腾达彻底决裂。等待他的将是多年持续不断的战斗。

③第九军一部随同朱德一道前进,与起义部队南下前往汕头,曾一度占领该城,后被迫退出,再度撤往江西和湖南。当时朱德的得力干将中有3名黄埔军校毕业生:王尔琢、(后来在战斗中遇难)陈毅、林彪后来成为红军大学校长。他们当时并未将自己称作红军,只是更名为国民革命军。在从福建撤离后,朱德的部队因人员离队和伤亡,已减少至900人,火器方面只有500支步枪、1挺机枪,每人几发子弹。

④在此形势下,朱德接受建议,与范石生将军联系。范石生也是云南的指挥官,他的大军当时驻在湘南,他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在部队中接纳共产党员,希望借助他们在政治上对抗蒋介石。作为云南人,他也愿意给同乡提供避难处。在这里,朱德的部队被编为第一四〇团,朱德本人担任第十六军的总政治顾问。朱德在此经历了最惊险的死里逃生。

……

⑤正是因为此次事件,朱德的诨名——“伙头军”在红军部队中广为人知。

1.上面的文字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又名《______》。这本书的作者是____。

2.请说说因为什么事件使得朱德有了“伙头军”(伙夫头)的称号。

3.请结合书中朱德的其他故事说说朱德是怎样的一个人?

 

1.①《西行漫记》 ②埃德加·斯诺 2.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在潮汕起义失败后,与国民党十六军军长范石生建立了秘密的统一战线。朱德化名王楷,以王团长的名义活动在湘粤边界。一次夜间战斗被土匪包围,朱德自称“我是做饭的伙夫头,你们不能杀我,杀了我就没人给你们做饭了”机智的脱离险境,因此,朱德便有了“伙头军”(“伙夫头”)的称号。 3.(1)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①担任全军统帅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②喜欢在军营里转,同战士们坐在一起讲故事打球;③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④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2)负责,诚实可靠:妻子康克清认为朱德对一切大小情都十分负责。 (3)聪明睿智,经验丰富:将在印度支那边界与匪帮作战的经验与书本和学校学到的知识结合,形成了特殊的游击战术,这些战术为后来红色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4)身先士卒,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打仗时总在前线指挥;他以无数次战役再三证明他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 (5)执著追求,意志坚定:为了寻找共产党,朱德谢绝了军阀给他的师长的职位,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终于在192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最老的党员之一。 (6)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罕见的人品:在长征期间,他的部下在经受了重重围困和各种艰难,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应归因于他作为领导人的个人魅力。他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 【解析】 1.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2月在上海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 2. 1927年秋,南昌起义军在潮汕失败后,朱德和陈毅率领起义军余部“穿山西进、直奔湘南”,在湘南汝城与国民党十六军军长范石生建立了秘密的统一战线。朱德部队以国民党十六军四十七师一四○团番号作掩护,朱德化名王楷,以王团长的名义活动在湘粤边界。……朱德听到枪声,跃身一看,土匪已包围了这个祠堂,眼看躲藏或撤离都已经来不及了。他想起旁边有个厨房,转身向厨房走去,抓起一条围裙围在身上,刚系好带子就听到土匪用枪托“咚咚咚”的砸门声。朱德装作刚从睡梦中醒来,若无其事地开了门。为首的一个小头目端着枪,凶神恶煞地喝道:“你是什么人?”“伙夫头。”朱德不慌不忙地答。朱德急中生智扮“伙夫”普通穿着成功脱险。后来就有了“伙夫头”的称号。 3.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有时要是不十分忙,他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 ②爱好广泛:他喜欢运动,乒球打得很好,篮球也打个“不厌”;他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 ③忠诚谦虚,服从指挥:共产党所以能够对红军保持严密的控制,朱德对“文职”领导的忠诚和服从,是原因之一。朱、毛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朱德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一一这是革命军队的领导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因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天,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字眼。不同的人,心中的春天也是与众不同的。 也许是自然之春,也许是情感之春,也许是青春之春,也许是抗疫之春,也许是……同学们,请用你的妙笔来描绘一幅春之景,春之情,春之意吧!

请以“心中的春天就是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

(3)文中不得出现考生信息的真实校名、地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一棵野豆秧

李瑛

①这是多年前经历的一件小事,但我却总是难以忘怀。

②那是秋天,我们乘两辆越野车到西藏去,车子整天颠簸在青藏高原漫无涯际的荒滩上,窗外旋转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色的地平线,没有树,没有人烟,除了铺向大地尽头的单调的电线杆和低空偶尔掠过一两只大乌鸦外,没有任何明显的标志物可以告诉我们已到什么地方。一次停车小憩,我跳下车来,急促的心跳使我意识到这里的海拔起码已在4000米以上;脚下全是被强烈的风蚀作用造成的斑驳的荒滩,碎石沙碛严严实实地覆盖着坚硬的地表,舒缓起伏的荒原上留下一片片风的形状,在稀稀疏疏的不知名字的野草下,白色的大沙粒闪着芒刺的光芒。忽然,在脚下沙碛缝隙间,我发现一棵野豆秧,不错,真是一棵野豆秧,孤零零地生长在那儿,这使我大为惊异,这样的地方竟有这样的生命。我弯下腰来仔细观察,它矮小的褐色的茎秆上挣扎地生长着几根枝杈,灰色的羽状的复叶几乎是匍匐在地面上,枝头高挑着3只黄褐色的干瘪的小豆荚,在寒风里瑟瑟颤动。我实在无法找到这样的生命能在这样的地方存在的理由,但它却长大了。真是一个奇迹!我想,这偶然的机缘,可是我和美的一次真正的邂逅!在这么浩瀚的荒滩上,有谁知道它呢?这个奇怪的勇敢的生命,这个顽强的生命之美,立即激起我心灵强烈的震撼。

③这真是一棵野豆秧吗?它不像故乡田野里常见的大豆、绿豆的那种豆秧。它是否已经发生变异?它还是被子植物吧?是草本的吗?我对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学全然无知,它是属于哪一种、哪一属、哪一科的呢?

④它恐怕不是这里的原生植物,那它又是怎样、从什么地方来到这荒僻高原的?

在这样贫瘠的地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它竟然挣扎着长大了,它是怎么生长起来的?

⑥在它生长的全过程中,抽芽,长叶,开花,结果,这之间,它有适应,有抗争,有新变,曾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艰辛!

⑦这里,春天醒来得很晚,它几月才吐出一丝碧绿染绿荒滩;几月才展瓣开花,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或别的什么颜色的,把自己仅有的一抹颜色和妩媚献给脚下的大地;这3只瘦弱的小荚果成熟了吗?成熟爆裂之后,会把孕育的种子弹射出去以求再生吗?

⑧它只身离开自己的种群来到这个苦地方,不害怕吗,不感到孤独无助的寂寞吗?

⑨呵,它的意志是何等坚强啊!它一定是有理想的、有信念的,它的理想和信念是什么呢?梦和期冀又是什么呢?

⑩在苍茫大地上、寥廓长天下,这个微小却美丽的生命,给宇宙带来了什么,给大自然和人类带来了什么?讯息、回答或启示?

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种子,每一生命力都在新变中寻找自己并发现自己,这是它的最高选择。

哦,这个世界多么神奇而美丽!认识大自然的秘密真是一种享受!

我几次想把它掐下来夹进本子里,几次伸出手又几次收回来,我怜爱它,又恐这怜爱会伤害它的尊严和精神。它自从生下来始终未移半步,心头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扎下根去,生长。

它可能已意识到了自己非同寻常的生命价值和自己的品格所独具的魅力,它要用生命照耀高原。也许,它已意识到自己有传承物种的责任,它不是一个要征服世界的勇士,但它确实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生活中的强者,它要把自然的秩序和进化的法则告诉给未来的子孙……

之后,我们离开那里继续赶路,但那棵野豆秧,它金属丝般坚韧的茎,细小的叶片和那3只扁扁的黄褐色的小豆荚,连同它们淡淡的影子,却永远摇曳在我的心头。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它还要继续承受烈日苦晒、风沙抽打,直到冬天来临,严寒飞雪会把它紧锁压折了吧?真的,明年它还会生长吗?

大自然的严酷是强大的,但生命的爱与美更强大。

在那片辽阔无边的莽莽荒滩上,很荣幸,我可能是见到它的第一个人;我离开后,恐怕再没有人能见到它……

(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怎样的一件事情?

2.联系上下文,赏析下列语句。

(1)我弯下腰来仔细观察,它矮小的褐色的茎秆上挣扎地生长着几根枝杈,灰色的羽状的复叶几乎是匍匐在地面上,枝头高挑着3只黄褐色的干瘪的小豆荚,在寒风里瑟瑟颤动。(从修辞角度)

(2)在这样贫瘠的地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它竟然挣扎着长大了,它是怎么生长起来的?(从加点词语角度)

3.作者在第自然段中说“认识大自然的秘密真是一种享受!”这里“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大自然的秘密是一种享受?

4.“一颗优秀的种子在任何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请结合选文和自己的实际经历举例说说读过文章后的感悟。

 

查看答案

    “天气预报是不准的”

①日前有网友称,早上如常刷天气预报,结果被中央气象台的一番操作惊呆了,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居然明确表示:“天气预报是不准的!”

②为何中央气象台不维护自己的权威性? 事情起因是,4月22日,一位演员发微博说自己出海玩帆板遭遇台风遇险,还好人没事。有部分网友留言:台风没被预测到,是中央气象台的重大失职。但经查,这并不是台风,只是一种强对流天气。于是,中央气象台发长文回应,解释了天气预报为何不百分百保准。

③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天气预报就是要准,否则没有预报的必要。而准确的预报在人们看来是理所当然,反过来,不准确的天气预报,在人们看来就是气象预报部门的失职,将局部的不准确扩大和上升为大部分甚至全部的不准确。

④所有的预报都不会是百分之百的准确,这是一个常识。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预报天气的技术手段日益先进,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会大大上升。这从天气预报的发展中可以看出。

⑤最早的天气预报,只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如《齐民要术》中的“天气新晴,是夜必霜”,诗歌中的“布谷催春种”,以及民谚中的“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依靠科学技术而进行的现代天气预报,起源于法国和英国。1856年,法国组建了第一个现代天气服务系统,用电报传送各地当日的气象观测结果。1875年4月1日,伦敦的《泰晤士报》使用有线电报收集大约15个海岸站点的天气实况,制作成天气图发布在报纸上。

⑥中国最早的气象台是1872年建成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当时的天气预报只有“全国风向不定、天气多变、可能有雨”等极不准确的预报。1980年7月,徐家汇观象台在中央电视台播报了中国第一次的电视天气预报。如今,随着现代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的加入,以及超级计算机的应用,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有了突飞猛进地提升。

⑦天气预报通常由天气模型的多次运行组成。气象中心会运行一个网格间距约10千米的地球模型,将输出结果传递给在局部区域上运行的更高分辨率的模型。这意味着,我们现在可以采用高分辨率运行模型,并在预测中输入多个变量,处理更多的涉及天气的相关数据,创建更精确的大气图表,做到最接近于实际的预测。

⑧即便如此,天气预报领域既有蝴蝶效应,在大气中还有2×10⁴⁴的分子在随机运动,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预报。

(选自“光明网-时评频道”,有删改)

材料链接

第一,首先要明确,天气预报是不准的!嗯,不是百分百保准那种。虽然大部分时候还是靠谱的,但是你们能记住的都是不准的时候,所以,就当不准吧,仅供大家参考。

第二,不管你们是从什么平台获取天气预报,一般能看到的都是基于本人地理信息的城市预报。也就是明天多少度啊,会不会下雨,是大雨还是小雨,属于常规的天气预报。

第三,当你有特殊需求,比如要出海钓鱼或是坐着飞机去巴黎喂鸽子之类的,建议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临近天气预报。临近预报是预报未来1-6小时的天气,毕竟早晚固定时间发布的预报具有局限性,不太与时俱进,预报员会根据后来实际观察到的情况进行一些预报调整。尤其是强对流天气多发的春季、夏季,这类天气神出鬼没,非常容易致灾,这类突发天气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一般在城市预报里是看不到的, 建议关注当地活的气象微博。

第四,建议大家学会看气象雷达图,相信科学。雷达图在中央气象台网站上就可以实时获取,如果自己待的地方附近已经出现雷达回波,那就要考虑会不会下雨,根据不同的颜色也可以判断可能会下多大。

(摘编自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人们看来,不准确的天气预报,就是气象预报部门的失职,而且很容易将局部的不准确扩大和上升为全部的不准确。

B.依靠科学技术而进行的现代天气预报,起源于法国和德国。

C.如今,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有了突飞猛进地提升,是因为超级计算机、现代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测中。

D.气象中心会运行一个网格间距约10千米的地球模型,将输出结果传递给在更广阔区域上运行的更高分辨率的模型。

2.下列选项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从新闻热点事件引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话题,很好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选文第5-7自然节简要地梳理了天气预报的发展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研究的深入对于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的影响小于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C.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越来越高,但是因为大气中有大量的分子在随机运动,是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预报的。

D.链接材料中,中央气象台不以权威部门自居,而是用既科学又生动的语言向大众普及了天气预报的相关常识。

3.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向自己的同学科普一下,该如何更科学的认识和使用天气预报,更好的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查看答案

    赵普传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有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竟得俞允。

(选自《续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面各组句子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太祖微行/扶苏以谏故 B.得以喜怒/孤欲卿治经

C.不敢便衣/朝服衣 D.恶其人,不/相步于中庭

2.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

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3.结合选文说一说赵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查看答案

三峡

郦道元 (北魏)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语句加点的词语。

①沿阻绝

王命急宣

③乘御风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B.三峡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来写是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后写春冬之水,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D.“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静态,以“倒影”写“绿潭”的动态,极言江水之清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