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青春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字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名字或师生姓名。
阅读《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完成小题
①“您好,您在外面平台购买的图书已送达!”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了难得的空闲时光,不少人利用网络平台购书,选择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
②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疫情期间,一张患者在方舱医院戴口罩读书的照片广为流传。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的专注,还有读书人面对疫情的那份从容与乐观。的确,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宽广而坚韧,也使我们拥有温馨、宁静的内心世界去对抗外部世界浮躁与喧哗。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也正在于此。
③从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可以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塑造个人品格。阅读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气质的变化,塑造我们的性格?原因或许有二:一是阅读传授知识,二是阅读可以启迪智慧。如今,信息唾手可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但信息芜杂。而书籍,给人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同时,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阅读让人们在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中,获得人生的坐标,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因为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是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
④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宋史》曾载“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少时性情急躁,极易迁怒于人。但他通过阅读,不断磨练品性,最终在读到孔子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时,自己心中的忿气“涣然冰释”。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是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指通过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读一本好书,如攀登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美景,但只有继续往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认为只有“攻书”到底才能融会贯通,道理正在于此。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也越见精神和修养。
⑤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⑥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1.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⑥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疫情期间人们通过读书充实生活的社会现象,引出本文观点:困难时刻,阅读可以给人力量。
B.第③段主要从阅读可以让我们获得思考的能力和对抗不确定性的世界两方面论述阅读能提升个人品格的原因。
C.文章第④段通过举吕祖谦的例子和登山的比喻,主要是为了阐明读书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D.第⑤段补充论证了读书并不是为了“诗和远方”,而是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下面两则材料是两位名人对读书的认识。请你任选其一,借助上文观点,解释材料想要阐明的道理。
(材料一)
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版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巴金
(材料二)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阅读《泰山魂》,完成小题
泰山魂
⑴在一本相册的扉页,珍藏着一张已经发黄的照片。那是四位中年农民,肩扛着用床板临时搭就的担架,眉目紧锁,裸露的上半身发着黝黑的光,微微驼弯的背上淌着条条汗水,双腿呈弯曲状……
⑵一个仲夏时节,系里组织老师们赴泰山旅游。那一天,晴空透着迷人的蔚蓝,晨日还没有显示酷暑的威严。我和同事们背着大包小袋、干粮水壶兴致勃勃下了火车,开始登山的旅程。
⑶当年,我还从未登过什么名山大川,对爬山毫无经验,仗着年轻力强一路小跑往上冲,把同事们远远地甩在身后。可没几个回合,我就蹲在路边上气不接下气地喘起来。一回头,发现后面跟上来一股奇异的人流。仔细打量才发现是一队挑着担子上山的农民。他们有的头上缠着宽宽的白布带,有的肩上垫着棉制的脖套,有的把一条擦汗的毛巾搭在扁担上。他们挑的是各种各样的砖瓦石料,有用绳索套扣的,也有用竹筐装载的,一步一步地艰难挪动。每登一级,嘴里都会发出闷闷的“嗨哟”声。正值酷暑,隔不了一会儿,擦汗的毛巾就能大把大把地拧出水来,滴在石阶上,瞬间又被蒸发掉。我呆若木鸡地看着——如此陡峭的山路,如此沉重的负荷,如此危险的爬登,他们要付出多少生命的能量和健康的代价?望着他们黝黑的臂膀,驼弯的脊背和身上小河般流淌的汗水,我摇摇头。
⑷刚到中天门,我的胸膛就闷涨得仿佛要爆炸一般,双腿像灌了铅,一步也挪动不了了。刚刚被我落在后面的挑夫们都不紧不慢地赶了上来。走在最头里的在歇脚时跟我打了一个照面,这是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汉子,身板结实,脸上皱纹凸凹,形成道道沟壑,左肩上有一块明显的疤痕。过不多久,又赶上来一位学生模样的小伙子,十分轻声地喊了老汉一声爹。
⑸老汉向我直摇头。“小伙儿,不能像你这样爬山。”
⑹我连回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⑺“要沉下心来,一步一步,步步有根。”
⑻几句攀谈,我了解到挑夫们都是山下几个县的农户。因泰山上要修建缆车、扩建宾馆,急需各种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他们就借此机会集体外出打工。
⑼我好奇地问:“一天能挣多少钱?”
⑽他告诉我,不按天算,挑到山上论斤称,有多少算多少。
⑾“那称一斤给多少?”
⑿他似乎很不情愿回答这个问题。过了半天,他才走到我跟前,支支吾吾好像跟我耳语,就几分钱。
⒀我差一点吼出声来,这么重的活,这么一点报酬,你们也干?太不可思议了!
⒁“养家糊口呗。”停了一会儿,他又补充一句,“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⒂我无语了……
⒃以蜗牛速度爬山的我,几乎是和老汉并行了。这时感觉自己带的物品和身上的每一个配件,哪怕是一副眼镜、一支钢笔都成了累赘。老汉似乎看出了我的力不从心,向我招招手,示意我把背包水壶放到他的担子上。
⒄我告诉他,这可不行。你已经是千斤压顶了。
⒅“我付钱,行不?”
⒆他瞪了我一眼,没说话。
⒇“我付钱,行不?”
(21)他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仍然不说话。过了一阵子,他儿子过来把我的东西“抢”了过去。附带还问我一句,有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我太累了,就半推半就地把行李交给他们。
(22)我跟在他们后面艰难地爬登着。心里一直在犯嘀咕。来前听说泰山上做小买卖的,心可黑了,漫天要价,一瓶汽水翻了七八倍,一个苹果快赶上一顿饭费。我摸摸口袋里有限的一点“财富”,真怕人家狮子大开口。
(23)好容易捱到了山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正当我攥着钱四处寻找老汉的时候,他儿子气喘吁吁跑过来,把背包水壶交给我。我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就不见人影了。我又一次不可思议地傻站在原地。
(24)大家刚安顿下来,突然传来同行的一位老师得急病的消息。大家围堵在他房间门口探望着。只见这位老师脸色苍白,双目紧闭,呼吸急促,宾馆医务室的大夫观察了好一会儿,告诉我们山上的医疗条件极为有限,还是赶快送往山下的医院稳妥。一听说要下山,大家全傻了。搀?抬?抱?扛?大夫给我们支招,你们去找找泰山挑夫,或许他们有办法。
(25)我灵机一动,三步并作两步去找跟我同行的老汉。很快就在啃着大饼的民工人群中发现了他,我把紧急的情况向他说明,请求援助。我话音未落,他噌地站了起来,“快带路,救人要紧。”并约了三个同伴,借来—个床板和两床被子。他们让患病的老师铺盖着被子躺在床板上,用头上的布带连成长绳,把人紧紧地捆绑在床板上。四位民工每人把住一个角扛在肩上,准备出发。
(26)我放心了,赶忙向老师们筹集身上的零钱。四个民工出力,这工钱肯定不会少要。
(27)我拿着一小叠钞票找到老汉。
(28)“大叔,这一趟要多少劳务费?”
(29)“什么劳务费?”
(30)“就是工钱!”
(31)老汉严肃起来,紧绷着脸,说了四个字:救人要紧!
(32)我紧追他不放,把一沓钱塞在他手中。他瞪了我一眼,快速地抽出几张钱币,余下的一股脑儿塞在我上衣口袋里。“俺们留下一顿大饼钱,够了。”
(33)迎着扑面的热浪,他们急匆匆出发了。
(34)我下意识快速摁下相机快门,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
(35)我仰天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只见蔚蓝的天际,已经透出一抹殷红的夕霞……
1.文章首先写“我”登泰山之初路遇泰山挑夫艰难挑担上山,然后依次写了① ,② ③ 三件事,从中“我”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和震撼。
2.文中两处划线句都是对泰山挑夫的描写,二者在内容和手法上有共同点,但表达的情感却有差异。请你结合这两处语句,作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章内容,围绕泰山挑夫的品质,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提问的理由。
问题: 。
理由: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七年来,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等部委都连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推动全民化阅读持续开展。
各地也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特色,推动全民阅读特别是数字阅读快速发展。北京有效推动网络文学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江苏着力打造“扬子江”网络文学大赛品牌;浙江充分发挥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集聚效应等有利条件,不断推动浙江文学走精品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此外,西部、中部及西南部地区各省市也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净化阅读环境,促进全民阅读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全民阅读”推进至今, 。随着时间推移,全民阅读必将成为新时代新风尚,成为促进个人发展、助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材料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型阅读设施开进社区、街头、商场,公共阅读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随时随地阅读”的书香社会逐渐呈现。
北京隆福寺的一家“更读书社”采用“公共图书馆+书店”的新形式,读者可以购书,也可以借书。宁夏银川的“纸享阅读”智能书柜让纸质书触手可及。读者线上下单,送书上门,最快3小时内就达到手中,服务越来越高效。目前市内已布了11个书柜点,预计2020年覆盖6万用户。湖南株洲开通了 “阅读公交”。车上提供书刊漂流、扫码听书、扫码资源下载、数字阅读等服务,市民乘坐“阅读公交”就如同置身于一座流动的图书馆。
公共阅读服务指数是综合反映全民阅读公共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参考。这一指数从2017年的64.90点,提升到2018年的65.91点,2019年又提升到67.61点。随着 ① ,浸润书香的美好社会已初露雏形。
(材料三)
作为全媒体时代新型的阅读方式,数字阅读通过免费与付费模式相融合、互动小说与影游跨界融合等手段,扩展了书的样态和文字传播的介质,也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和精神文化生活。据《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达288.8亿元,增长率达13.5%,仍处于较快增长期。其中,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逾九成,是产业发展主导力量。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7亿,人均数字阅读量达14.6本。
在各类应用软件的②下,数字阅读正深入人们的生活,“一屏万卷”成为现实。而随着5G落地,V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数字阅读的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未来,数字阅读发展将驶入“快速路”,赢得更多用户。
1.根据(材料一)中图1的信息,在(材料一)的横线处补写一句。
2.根据上下文,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阅读越来越便利 ②推动
B.①更加便利的阅读设施 ②推动
C.①阅读越来越便利 ②推进
D.①更加便利的阅读设施 ②推进
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促使我国全民阅读升温的主要原因有① 、② 、③
几乎每一本名著里都有一位让人倾心的人物,我们认识、喜欢、理解、敬佩他(她),甚至希望他(她)就是长大后的自己。请从你阅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一位这样的人物,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你长大后想成为他(她)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 当涂掌事 木兰当户织
B.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非复吴下阿蒙 周而复始 死灰复燃
D.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于是入朝见威王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甲)蒙乃始就学。
翻译: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理【解析】
一开始吕蒙找借口不愿意学习,孙权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一番劝说,才促使他学习。
(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和他结为朋友后才分别。
理【解析】
出于对吕蒙巨大进步和才略的赞赏,鲁肃才拜蒙母,结友吕蒙,文中这些内容都为了体现鲁肃能慧眼识英才。
3.下面两则材料中哪一位主人公的表现可以用 “非复吴下阿蒙”来形容,请简要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一)傅永①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②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③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④,唯傅修期耳。”
(节选自《北史•傅永列传》)
(链接材料二)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注:①[傅永]南北朝时武将,字修期。②[寻]不久。③[让]责备。④[露布]公开的文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