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众神 尉天骢 ①灯下翻看相簿中变黄了的故乡的风景,竟然浮...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众神

尉天骢

①灯下翻看相簿中变黄了的故乡的风景,竟然浮现了伯父的影子。

②伯父二十八岁就过世了,那时我还没出生。但他却一直以老人的温煦生活在我的记忆里,因为差不多从我四岁走的年岁,伯父的名字就跟我的脚步结合在一起了。

③每当别人看到我这稀有的姓氏,就会问起伯父的名字。随着我的回答,我便会从那些陌生人那里得到一番亲切的关心。

④母亲说,在伯父念中学的那段日子,村子里的生活特别艰苦。那时候,老村长隔不了几天就被吊在榆树上,只因收不齐军队要的粮草。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村里人没有足够的东西吃,也找不到活干,每天就三三五五地睁着无神的大眼,坐在墙角边晒太阳。伯父跟同学放假回到乡下,面对那些村人,就怂恿大家联合办一座小工厂。虽然那座工厂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了,但大家总有了一个可以出力的地方。有了工作,稀粥有得喝了,窝窝头有得吃了。也不必愁下田的种子了。我出生时伯父已经去世,工厂也毁于兵火,但他和他朋友的名字,一直在乡间流传着。

⑤以往,我想不透几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所做的一点小事有何纪念价值,因为那时我实在并不真的了解自己的故乡。更不要说青黄不接的日子了。

⑥现在想想,我的故乡实在是一个很落后的地方。那里所有的,除了照片上所看到那一排灰暗的枯树,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就只是成年的风沙和不断的兵荒了。以往在学校写作文的时候,一提起故乡,总把它写成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随着年岁的长大,才渐渐体会到那些温暖的事物后面,实际上都埋藏着无数的凄楚。当我回想起一家人共用一盆水洗脸,到晚上再用这剩下的水洗脚的情况,故乡的一切便给我一种与前不同的感觉。在那里,一走进村庄,就可以看到一些陶土的水缸,缸上放着一个箩筐,筐底下铺着一层厚厚的稻草,而一层层的黄土便在草上堆成一个水洼。人们就把水注到洼里:于是一滴一滴的黄泥水就透过箩筐滴到缸里去。后来到城里念书,每次念到“更漏残”一类的句子,我就会想起那些黄泥水滴到缸里的声音。这幅景象,“大观园”里的人是永远不会懂的。因为他们根本用不着从带有潟味的黄土中去滤制苦涩的小盐。小时候,每次经过那些水缸,总会顽皮地把水洼的水注满,用舌头去舔那种咸味。但从来没有深思过那种日子到底是什么样子,就好像以“榆钱”当饭的日子所留给我的印象,只不过是爬上大榆树的兴奋而已。

⑦我不懂得故乡,所以就不懂得在那种没有人关怀的年代,几个少年凭着纯真和不忍之心所做的一点小事,对那些挣扎在生活边缘的人,有着那么深厚的意义了。

⑧从这些地方,我想起了中国乡间所信奉的一些神。据调查,仅仅在台北的万华一代,人们信奉的神就有十几种之多。这些神严格来说都不是属于宗教的,他们只是某某年代的人,因为在某些地方做了些事,那里的人由于感激便一代一代纪念下去,久而久之,变成了那个地方的守护神。如果我们想到,连京戏《法门寺》中的刘瑾,人们都不曾忘记他做的唯一善事,也许就不会奇怪民间的神那么多了。由此看来,那位香火最盛的妈祖,可能并不是一位呼风唤雨、屡现神迹的传奇人物;她应该是一位抱着纯真和不忍之心,在挨饿的和患着乌脚病的渔民盐民中奔波服务的少女吧!因为只有把人的意义扩大出来的,才是人们永远纪念不已的神。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土生土长的信仰吧!

⑨就凭着这种意识,在那些贫瘠的乡村里,很多人虽然没有念过多少书,却在那块土地上植下了他们的信仰,一代一代地在挣扎中生活下去,用血汗和眼泪培育出他们的果实。但也有很多人不是这样,由于他们将生活游离于自己所生长的土地上,所以便渐渐地失去了这种信仰。因此,他们便常常抱怨自己生不逢时,责怪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以让自己去做的事,于是不自觉地便流露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类的感伤。在这种感伤之中,他们虽然梦想着自己的生命有开花的一天,却不知如何播下自己的种子:即使从很小的时候,便有计划地留下自己的照片,保存用过的物品,以便长大成名之后,好送到博物馆去,结果也不一定能达到目标。想到这些,我好像渐渐懂得我的伯父和他那些朋友的故事了。

(节选自《岁月》,有改动)

1.对于伯父和他朋友的故事,“我”经历了从“想不透”到“懂得”的心理变化过程。阅读文章,补全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起先:__________,“我”对此“想不透”。

然后:回忆故乡的点滴,使“我”明白了伯父等人行为的意义。

接着:思考中国乡间神灵众多的原因,使“我”理解了_____________

最终:__________,“我”真正懂得了伯父和他朋友们的故事。

2.结合语境,回答问题。

(1)伯父跟同学放假回到乡下,面对那些村人,就怂恿大家联合办一座小工厂。

句中“怂恿”一词如何理解?

(2)小时候,每次经过那些水缸,总会顽皮地把水洼的水注满,用舌头去舔那种咸味。自选角度加以赏析。

3.文章第⑥段,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替换,简析其作用。

4.通读全文,从文章思想主旨角度,探究标题“众神”的意蕴。

 

1. 伯父等人开办工厂有何纪念价值 理解了中国人土生土长的信仰 将植下信仰与失去信仰的人们进行对比 2.(1)“怂恿”意思是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多用于贬义,这里贬义褒用,表现了伯父想改变村子里艰苦生活的急切心情。(2)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舔”字写出小时候的“我”顽皮,由此带来的兴奋、温暖的回忆。 3.作者所回忆的“一家人共用洗脸水”“舔水洼中的咸味”等事情, 在小时候“我”的眼中是温暖的、兴奋的,成年后,“我”认识到当时故乡的生活是落后的、凄楚的。作者通过两种视角的交错转换表达了对故乡的不同感受,对伯父等人办厂这件事之于故乡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4.“众神”分别指“众人之神”和“众多的神”, “众人之神”:伯父和他的朋友们办的厂小且简陋,可对那些“挣扎在生活边缘”的村人来说是雪中送炭。因此他们非常感激伯父及其朋友们,并永远铭记着他们,因此伯父和他的朋友们成了村里众人心目中的“神”。以“众神”为题,能真正表达“我”和乡人们对伯父等人的怀念与感激,同时也是对此类善举的歌颂与赞美。“众多的神”:台北万华一带乃至中国乡间很多地方信奉有很多神灵,但很多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可见如伯父等人一样“凭着纯真和不忍之心”施援手做善事的人不在少数。但也有很多人,“将生活游离于自己所生长的土地上”,只会抱怨、感伤,失去信仰。将“众神”作为题目,体现了作者对有更多人做善事,重拾信仰的期待。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文章第②—③段写伯父很早就去世了,我却因为伯父,得到陌生人亲切的关心;第④段写伯父和他的朋友们在村里开办了一个简陋的小工厂;第⑤段写“我想不透几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所做的一点小事有何纪念价值”,因此,第一个空的答案是:伯父他们在村子里开办工厂。 第⑥⑦段,回忆故乡的点滴,使“我”明白了伯父等人行为的意义。 第⑧段写我思考中国乡间神灵众多的原因,得出结论:“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土生土长的信仰吧!” 第⑨段,写“我”的思考,植下信仰的乡亲与失去信仰的乡亲的区别太大了,从而真正懂得了伯父和他朋友们的故事。 2. (1)本题考查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怂恿”意思是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多用于贬义,这里是贬词褒用,因为事实证明伯父的举动在乡亲们之间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用“怂恿”表现了伯父极力想改变村子里艰苦生活的急切心情。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自选角度,首先确定赏析从何处入手。“注满”“舔”是动作描写,因此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进行。也可以综合第⑥段内容进行分析。全段是写人们用土办法滤小盐,加入了对“我”的这一句的描写,是一个小小的细节描写,突出“我”那时候,并不懂乡亲们滤盐的辛苦,小时候留给我的只是兴奋、温暖的回忆。 3.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作用。第⑥段,采用“蒙太奇”式的艺术手法,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替换,“现在想想,我的故乡实在是一个很落后的地方”“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就只是成年的风沙和不断的兵荒了”“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埋藏着无数的凄楚”“爬上大榆树的兴奋”对比鲜明,突出了“我”现在认识的深刻,从而用一个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伯父等人办厂,理解了这件事之于故乡的重要意义。 4. 本题考查文章思想主旨探究。伯父和他的朋友们办的厂,“虽然那座工厂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了,但大家总有了一个可以出力的地方。有了工作,稀粥有得喝了,窝窝头有得吃了。也不必愁下田的种子了。”解了乡亲们的燃眉之急,把他们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把自己活成了村里众人心目中的“神”。此“众神”为“众人之神”。以“众神”为题,能真正表达乡人们对伯父等人的怀念与感激,对此类善举的歌颂与赞美。 第⑧段“仅仅在台北的万华一代,人们信奉的神就有十几种之多。这些神严格来说都不是属于宗教的,……变成了那个地方的守护神。”接着作者再写刘瑾和妈祖的例子,来表明守护神之多。此“众神”为“众多之神”。⑨段写很多人,“将生活游离于自己所生长的土地上”,只会抱怨、感伤,失去信仰。将“众神”作为题目,体现了作者对有更多人做善事,重拾信仰的期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人为何丢了书卷气

韩浩月

①有段时间我收集了一些作家画像,有福克纳、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毛姆、石黑一雄等等,还把其中两位的黑白照片打印了出来挂在电脑上方,这样码字的时候,时时会感觉到头顶上有人在注视,感觉不错。

②喜欢这些作家画像,是因为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统一标志:书卷气。福克纳有卷卷的小胡子,很帅气;海明威看上去很彪悍、勇武,但笑容与眼神里都藏有温柔;毛姆不像一些传记书里写的那样内向、阴柔,看上去深邃又安静……而这,都得益于他们身上的书卷气。我经常接触到一些读书人,表情里有焦虑,眼神里有浮躁,性格里有戾气,读书人该有的视野上的开阔与远大,内心里的安宁与淡定,都远远不足,仍然是一个飘在这个喧嚣时代的尘埃。

③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表现。一个人要有点书卷气,脱离点庸俗气,举手投足间、一言一语间都要给人一看就是读书人的样子。《红楼梦》里有这样一句诗:“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这是曹雪芹写给金陵十二钗中妙玉的诗句,形容她的气质之优美如同幽谷中的兰花一样芳馨纯洁,才华之出众又宛如仙子一样聪慧敏捷,这就是一种书卷气。

④书卷气来自于孜孜不倦的读书,在幽幽书香的潜移默化之中,浊俗可以变得清雅,奢华可以变得淡泊;一个人的心境可以从狭小变得开阔,偏激变得平和。生命的美容靠读书。读书读到傻乎乎,没有朋友,没有生活,没有乐趣,读成“傻博士”,不在此列。

⑤书卷气并非只是读书就能带来的,而是以古观今,以文观己,是内在格局与外在本领的相结合,是一种“人格与技能”的合成。人格要高尚,要有悲悯有关怀,这样的人格需要漫长的阅读与思考才得以炼成,还要经受得住天性的考验。有些人天性不好,伟大的人格经常被邪恶的天性给淹没了;至于技能,那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漫长的时间才得以成为随身本领的——琴棋书画这四样,哪样不得浸淫十年以上?

⑥所以,现在的读书人身上缺书卷气,大约与没法把人格、技能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修行也有关系。谁敢说在当下能够单凭写作或者“贩卖”大脑里的那些知识养家?除了走到塔尖上的少数名家,绝大多数读书人,还得用另外一项技能糊口,读书更多时候是一种休憩或寄托,遇到生活不顺,这点寄托也便干脆不要了。至于近年来,奇葩字画秀,什么书法“鼻”祖,“丑书大师”“乱书”“吼书”,一个比一个狂野,出格,不忍直视。

⑦在互联网、电子智能时代,更多的人开始读屏,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有人说“读什么内容很重要,通过什么介质读不重要”,这个说法成立,读屏只要读的是精品、经典,是有体系、有思考的阅读,一样能“藏书在架,会心阅览,行有度,止有法,久之,气质生也”。可是在大数据的智能推送以及社交媒体对人性的精细揣摩下,重复及无用信息如洪流一样,让人身陷其中、无力自拔,读书人中了招也不例外。

⑧眼下我们意识到书卷气很重要,时常让我们觉得,书卷气虽然抵御不了被时代车轮碾轧的痛楚,但起码会带来一点安慰。为了这点安慰的光亮,整个社会开始重视书卷气,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人该奋起,不该放弃。要知道,读书人丢了书卷气,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无奈而悲伤的事情啊。

(有删改)

1.文章开头作者从收集作家画像说起,有何目的?

2.第③段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作者认为读书人“书卷气”丢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以下资料中的奥杜邦是否符合作者眼中的“书卷气”?结合文章内容,阐明你的观点,要求有理有据。

(资料链接)

被称为“世界上最贵的书”——《北美野鸟图谱》的作者奥杜邦,他一生爱鸟、画鸟,他的目光始终追随着森林中那些可爱的精灵,达尔文曾这样描述奥杜邦的形象:“(他)衣服粗糙简单,黝黑的头发在衣领边披散开来,他整个人就是一个活脱脱的鸟类标本。”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甲)自遣

唐·李白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注释)①遣:排遣。诗人历经挫折,晚年常以醉酒和赏玩花月来供自己消遣;②对酒:两人对饮。暝:日暮。

(乙)

开元中,李白初到京城,宰相,封一板,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白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又曰:“何物为饵?”曰:“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时相悚然。

——《唐语林》

(丙)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以示之。读未,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唐人轶事汇编》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李白初到京城,宰相______________

(2)读未__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相 问 曰 先 生 临 沧 海 钓 巨 鳌 以 何 物 为 钩 线

3.翻译句子。

(1)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大道之行》)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4.甲、乙两文各自表现出李白怎样的情感?乙、丙两文表现李白的个性,描写方法有什么不同?

5.东坡有言:“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请结合甲、乙两篇诗文,谈谈你对上述言语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亲爱的孩子:

你现在手头上没有散文的书(指古文),《___________》大可以读。日本人几百年来都把它当做枕中秘宝。我常常缅怀两晋六朝的文采风流,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

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1)文中的“我”是_________。作者认为“大可以读”的书是《_______________》,你读过其中的文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鹿读了以上文字,对于“通”很受启发,打算以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重读《西游记》,你认为可行吗?请从下面左图笔记中任选一种角度,参考目录(节选),结合你的阅读体会进行阐述。

说明:题干节选目录仅供参考,写其它章回内容亦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鹿通过阅读《西游记》和其它作品,提炼出“时空交替,人与物的异化,超自然能力的较量、正邪殊死地搏杀”共同点,最有可能包括以下哪部名著?结合相关情节,说出理由。

《昆虫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海底两万里》《飞向太空港》《苏菲的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汉字书法的处世之道)

(1)人生是一部书法,有人是方正、平直的楷书,有人是圆融、得体的行书,有人是飘逸、奔放的草书。通过写字,丰富感觉,回归自身,体悟生命。“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一笔一画都浸润着中华文化的沉淀。

(美形如画)

有一种说法,“美”专指雄健之美,你是否同意?请参照上图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寄情抒怀)

下图是学校刘老师的书法作品,请你从笔力线条、整体布局、情感表达等任选一角度对落款中“做一个无知无畏的赶路者,希望追求风景且成为风景”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智见性)斋号,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景。古今文人墨客给自己的居所或书斋取的名字,如蒲松龄的“聊斋”,纪昀的“阅微草堂”,梁启超的“饮冰室”等,反映主人的个性,又关联主人的爱好、志趣。

小鹿同学想参观以上某一文人的书斋,请你根据平时积累,介绍一下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家眼中的人间百态)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归纳总结,哪项说法不完全正确?(   )。

A.师者仁心。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是正直坚强、把爱国信念根植于课堂、有生活情趣的乡村老师;让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则是治学严谨、为人诚恳、有着超越国界博大胸怀的君子。

B.小人物虽然平凡,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李森祥小说《台阶》中的父亲用汗水和辛劳终于砌成了向往已久的台阶后备受尊重,感到了内心的满足;杨绛先生以“愧怍”之情回忆特殊时代背景下的老王淳朴、仁义、善良的品性。

C.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中的母亲拖着病躯,用坚强、韧性为瘫痪儿子撑起“好好儿活”的生命信念;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则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表达了母亲给作者性格、心灵的巨大影响。

D.契诃夫的《变色龙》像是一面照出社会的镜子,照出民众的丑态:寻求感官刺激,做无聊看客,思想愚昧落后,精神空虚麻木;吴敬梓运用夸张刻画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众邻居前呼后拥等可耻的社会风气,令人啼笑皆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