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安塞腰鼓》,完成下列小题。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

阅读《安塞腰鼓》,完成下列小题。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下列概括文段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赞美了黄土高原养育了有无穷无尽力量的劳动人民。

B.形象地写出了安塞腰鼓的壮美。

C.写出了西北黄土高原的广阔厚重。

D.写出了西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落日大旗腰鼓厚土……

2.对“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多水的江南比作易碎的玻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南的柔美秀丽,与文中气势磅礴、震天动地的安塞腰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雄伟豪迈。

B.利用柔美的江南来反衬出腰鼓的阳刚之美。

C.北方大汉身体强壮、生命力旺盛,沸腾着生命的激情。而南方男性比较温文柔和,不适合那种表现大开大合有气势的艺术。

D.用江南衬托黄土高原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蕴涵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3.对“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多次使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

B.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

C.强调了安塞腰鼓给人的震撼感觉,给人的精神力量。

D.夸张的手法,反复说有增强气势之感。

4.对选文后三段使用到的写作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对比 B.反衬 C.以静写动 D.以动写静

5.对“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犷、豪迈、开放的。

B.表现了陕北高原人们的叛逆、自由和狂放。

C.“那么一股劲”挣脱、冲破了恶劣的自然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物质、精神上的压迫,追求一种自由美好的生活。

D.贫瘠的黄土地,闭塞的生活,让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和束缚。安塞腰鼓正是要打破这种束缚,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6.对选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对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是对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B.文章运用铿锵有力的短句和大量的排比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和一泻千里的气势,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

C.“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是对上文“大彻大悟”的诠释。

D.“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两句,用对偶的手法表现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

 

1.A 2.C 3.D 4.C 5.D 6.D 【解析】 1. 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读文可知,选段细致地描写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把表现的焦点放在了表演安塞腰鼓的后生们。“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等语句表现了作者对养育了有无穷无尽力量的劳动人民的黄土高原的赞美之情。故选A。 2.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C.多水的江南给人的感觉是过于柔媚,所以承载不了安塞腰鼓这种原始的、粗犷的力量。这是地域的差异。本项将其解读为北方大汉与南方男性的对比,属于过度解读,无中生有。故选C。 3.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D.“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这是反复的修辞,强调了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意,并没有夸张的成分。故选D。 4.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C.细读文末三段可知,前两段以江南的柔美衬托了黄土高原的厚重,此为对比或者说是反衬。末段以安塞腰鼓的动态表演来突出黄土高原于静默中蕴含着的力量,这是以动写静的写法,并没有“以静写动”。故选C。 5.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黄土高原土地贫瘠,人们生活贫穷困苦。交通不便,生活闭塞。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受到了太多的压抑和束缚,这就是句中“束缚、羁绊、闭塞”的含义。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天性却是不羁而狂放,他们要打破这种束缚,让生命的壮美自由绽放在天地之间,于是他们创造了安塞腰鼓这种表演形式,用声音与形体的结合宣泄着内心的压抑,于是他们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种“劲”就是生命的力量,就是安塞腰鼓的魅力所在。故选D。 6.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D.“对偶的手法”赏析有误,前后两句之间对仗并不工整,不是对偶的修辞。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恐龙无处不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    )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    )而不是恐龙自己在(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    )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洲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选文中括号内有四处空出来的词语,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遍布  漂移  迁移  分散 B.分布  飘移  迁徙  分散

C.遍布  漂移  迁移  分布 D.分布  飘移  迁徙  分布

2.对选文画横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开头突发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点。

B.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话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确凿的根据的。

C.这个论断不仅是全文的起点,而且也是作者科学精神的精华所在。

D.这句话体现了事物说明文层层推论,说明准确,思维严密的特点。

3.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地球是由一些很分散的静止板块构成的。 B.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相互缓慢运动的。

C.“岛屿链”之谜可以借此理论获得答案。 D.板块之间可以被拉开、挤压或抬升。

4.下列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一句是(   )

A.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B.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C.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D.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查看答案

依据《傅雷家书》,对第二封家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聪失恋时 B.傅聪生病时

C.傅聪受到打击意志消沉时 D.傅聪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包围时

 

查看答案

依据名著《傅雷家书》,依次补入下列语句括号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    )做事要(    )、礼仪要(    );遇困难(    ),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

A.谦虚  严谨  得体  不气馁 B.严谨  谦虚  得体   不气馁

C.得体  严谨  谦虚  不气馁 D.谦虚  严谨  不气馁  得体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社戏》是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选自《呐喊》。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人。著有诗集《朝阳花开》《放歌集》等,独创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斯大林文学奖”。《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富有陕北风土人情美。

C.《灯笼》的作者是散文家、教育家吴伯萧,山东人。这篇课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记忆……从多个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体现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D.《核舟记》的作者是明末的魏学洢,文章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本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字中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         ,又来了一场沁人心脾的冷雨。

A.刚吹过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

B.一团团乌云刚刚布满天空

C.刚飞过一群欢叫的大雁

D.一堆堆令人生寒的积雪还依稀可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