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人无信不立。”“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学校围绕“信”开展了系列综合实...

“人无信不立。”“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学校围绕“信”开展了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题目。

1.《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育。会意。”本义是语言真实。后引申为诚实有信用。字源组的同学从“信”的字源出发,了解“信”的传统内涵,探究“信”的现代意义。下列词语中“信”的意思表示诚实有信用的一项是(   )

A.讲信修睦 B.将信将疑 C.信手拈来 D.杳无音信

2.书法组的同学搜集到启功先生的两幅书法作品,作品的内容是“行必果”和“言必信”。请你欣赏这两幅作品,完成小题。

(1)这两幅作品属于_________书(字体)。从两幅作品中“必”字第__________笔的“丿(撇)”的变化,可以看出启功先生书法“随心而出”的特点。

(2)下面是对这两幅作品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字形点画活泼,字字断开,干净洒脱。

B.刚劲中含娟秀,严谨中有生动,清隽儒雅。

C.大气磅礴,庄严肃穆,如“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D.作品内容强调“信”,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调研组的同学们走进“老字号”,挖掘其百年不衰的原因,整理出下面一段文字。请阅读语段,完成小题。

①视信誉为生命,用心血镌刻承诺,是许多“老字号”历千百年而              ào秘。②提起来让人竖大拇指的过硬质量,就是“信”之所在。③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责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坚持              。④“江南药王”胡庆余堂秉承“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原则,至今xuán挂着“真不二价”的匾额。⑤不只“老字号”这样,海尔初创时期,张瑞敏抡起大锤砸冰箱的故事,亦令人              。⑥              ,皆在于一个“信”字。⑦“信”之珍重,一如眼睛和生命。⑧能否诚实守信,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__________    ___________    ào___________秘   xuán____________

(2)横线处依次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项是_______

A.基业长青    诚信敬业    归根到底    津津乐道

B.基业长青    诚信敬业    津津乐道    归根到底

C.诚信敬业    基业长青    归根到底    津津乐道

D.基业长青    津津乐道    归根到底    诚信敬业

(3)语段中有一个句子表达欠妥,请找出来写出序号,并修改。

_______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介绍漫画的画面内容,并写出漫画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字)

内容:

寓意:

 

1.A 2. 行 四 C 3. juān kè 奥 悬 B ⑧ 诚实守信,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 4.画面内容:一位身穿印有“诚信”二字工作服的铁匠师傅站在铁砧旁,左手用钢钳夹着一块写有“承诺”二字的铁块,右手举着铁锤,铁块火星四溅。 寓意:依靠诚信打造承诺,只有讲求诚信的人,他的承诺才让人信服。 【解析】 1. A.讲究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信,诚信; B.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信,相信; C.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随意; D.没有一点消息。信,回信; 故选A。 2. (1) 这两幅作品点画活泼,字字断开,干净洒脱,如行云流水一般,符合行书的字体特点,所以这是两幅行书。必的笔顺是点,斜钩,点,撇,点,所以第四笔是撇。 (2) C.这是楷书的特点,而不是行书的特点。故选C。 3. (1)“镌”读作“juān”,镌刻:雕刻。“恪”读作“kè ”,恪守:谨慎而恭顺地遵守。“ào”写作“奥”,奥秘:深奥莫测的秘密。“xuán”写作“悬”,悬挂:吊挂。 (2)基业长青的意思是基业永远保持着活力。诚信敬业是两种优秀的品质。归根结底是归结到根本上。津津乐道是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第一空:根据前文的“历千百年”可知此空应填“基业长青”。第二空:根据前文的“坚持”可知此空应填“诚信敬业”。第三空:根据前文的“令人”可知此空应填“津津乐道”。第四空:根据后文的“皆在于”可知此空应填“归根结底”。 (3)第八句话有语病,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即可。 4. 看图可知,图中人物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铁匠,工作服上印着“诚信”二字,只见他站在铁砧旁,左手用钢钳夹着一块铁块,铁块上有“承诺”两个字,右手高举,拿着铁锤,铁块上有火星上飞溅出来。根据画面内容可得寓意:只有用诚信来打造承诺,做人做事讲求诚信的人才让人信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白露未晞。(诗经》)

(2)________,波撼岳阳城。(盂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青青子衿,________。(《诗经》)

(5)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________。(《回延安》)

(6)芳草鲜美,________。(《桃花源记》)

(7)________,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8)蒹葭苍苍,________。(《诗经》)

(9)微君之故,________?(《诗经》)

(10)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回延安》)

(11)黄发垂髫,________

(12)________,天涯若比邻。

(13)坐观垂钓者,________

(14)________,子宁不来?

(15)________,胡为乎泥中?

(16)与君离别意,________

(17)________,不悱不发。

(18)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

(19)千里之行,________

(20)投我以木桃,________

(21)海上生明月,________

(22)________,老病有孤舟。

(23)________,灼灼其华。

(24)________,绝云气,负青天。

(25)博学而详说之,________

(26)________,风吹一夜满关山。

(27)________,急亲贤之为务。

(28)白雪却嫌春色晚,________

(29)________,明月来相照。

(30)千淘万漉虽辛苦,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关雎》,完成下列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相恋时的喜悦之情。 B.表现了相思的缠绵之情。

C.表现了相会时的兴奋之情。 D.表现了求之不得后的痛不欲生。

2.对诗歌首句的作用分析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写此句是为了把“君子”比作关雎说他们都在寻找美妙的爱情。

B.写关雎是为了引起下文对“君子”思念“淑女”内容的描写。

C.这是整首诗的“诗眼”,其他内容都是对这句诗的具体描述。

D.先写关雎的孤独寂寞,以利于与“君子”的“琴瑟友之”相对比。

3.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雎鸠”,一种水鸟,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

B.“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

C.诗中所写的男女双方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的。

D.诗中所写的爱情,不是一时激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达成心愿,在“钟鼓乐之”中“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负责任的美满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4.对这首诗的内容和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四言一句,二二拍;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B.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C.本诗叙事线索明晰,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感情坦率朴素、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情感韵味十分浓郁。

D.诗歌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5.与诗中表达的情感特征不同的一句是(   )

A.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D.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查看答案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C.似与/游者/相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隶而者,崔氏二小生(跟随)

B.潭中鱼百许头(大约)/不久居(可以)

C.下见小潭,水尤冽(清澈)/以其境过(凄清)

D.其境过清(因为)/卷石底出(来)

3.下面句子中的“以”字与“全石以为底”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境过清。 B.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C.为号焉。 D.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4.文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珮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D.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5.文中说: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其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6.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作者的感情由“凄”到“乐”,文章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幽深凄怆,后半部分是清静神乐。

B.本文的记叙顺序为“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C.文章描写景物特征非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有多处照应,如写小石潭的环境幽静时,前后用了伏笔和照应。

D.作者将小石潭清幽美丽的环境与自己凄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遭贬后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是写出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本文所写景物均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性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精炼,语言优美。

 

查看答案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完成下列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①段中“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是”指代的一项是(   )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

C.风雪载途,衰草连天。

D.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

2.第②段中“大自然的语言”指代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D.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3.从前两段看,对选文说明对象的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 B.四季的变化 C.物候规律 D.气候变化

4.对第③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下定义,列数字 B.作诠释,举例子

C.作比较,举例子 D.列数字,作比较

5.对选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C.第一段的说明顺序采用了时间顺序。

D.选段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诠释。

6.对选文中的语言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的“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把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操心的心情写得生动形象。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许多优美词语,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种抒情的写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

B.第②段中“传语”“暗示”“唱歌”,都是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

C.选文前两段和第③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③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D.以上选文是课文的第一部分。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本文语言具有典雅、简练、生动,并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查看答案

阅读《安塞腰鼓》,完成下列小题。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下列概括文段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赞美了黄土高原养育了有无穷无尽力量的劳动人民。

B.形象地写出了安塞腰鼓的壮美。

C.写出了西北黄土高原的广阔厚重。

D.写出了西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落日大旗腰鼓厚土……

2.对“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多水的江南比作易碎的玻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南的柔美秀丽,与文中气势磅礴、震天动地的安塞腰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雄伟豪迈。

B.利用柔美的江南来反衬出腰鼓的阳刚之美。

C.北方大汉身体强壮、生命力旺盛,沸腾着生命的激情。而南方男性比较温文柔和,不适合那种表现大开大合有气势的艺术。

D.用江南衬托黄土高原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蕴涵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3.对“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多次使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

B.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

C.强调了安塞腰鼓给人的震撼感觉,给人的精神力量。

D.夸张的手法,反复说有增强气势之感。

4.对选文后三段使用到的写作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对比 B.反衬 C.以静写动 D.以动写静

5.对“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犷、豪迈、开放的。

B.表现了陕北高原人们的叛逆、自由和狂放。

C.“那么一股劲”挣脱、冲破了恶劣的自然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物质、精神上的压迫,追求一种自由美好的生活。

D.贫瘠的黄土地,闭塞的生活,让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和束缚。安塞腰鼓正是要打破这种束缚,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6.对选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对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是对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B.文章运用铿锵有力的短句和大量的排比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和一泻千里的气势,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

C.“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是对上文“大彻大悟”的诠释。

D.“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两句,用对偶的手法表现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