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注脚层叠,于我来讲是陌生的。但有一处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鲁迅曾在致萧军萧红的信中,提到这条路:“知道已经搬了房子,好极好极,但搬来搬去,不出拉都路,正如我总在北四川路兜圈子一样”。
2017年岁尾的一个上午得空,便独自奔向四川北路。
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这座墓从当年的万国公墓迁葬于此,已经一个甲子了。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红男绿女穿梭其间,不为膜拜文豪,而是踏着热烈的节拍,跳整齐划一的舞。他们运动许久了吧,身上热了,大多将外套脱掉,只穿绒衣。广场边一棵粗大的悬铃木被拦腰系了一圈白带子,穿着吊钩,紫白红黄的外套挂在其上。文豪们的铜雕均是全身像,或坐或站。可怜的托尔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挂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与他一样不幸的,是手握鹅毛笔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挂着色彩艳丽的超轻羽绒衣。最幸运当属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难以附着,这尊雕像也就成了一首流畅的诗作。
出了世界文豪广场,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我望见了推着童车散步的中年妇女,玩滑板的疾驰而过的少年,立于树间吊嗓子的小生,以及手持毛刷蘸着水写下“江山如此多娇”的男人,当然更多的是占据着每一处空地跳广场舞的人。各路音乐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只见鸟儿一波一波飞过,却听不到它们的叫声。
这幅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我也领略了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一树树红红黄黄的彩叶,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
鲁迅墓很好寻,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赏过如火的槭树,直行约三百米左转,绕过一群咿呀唱戏的人,再右转北上,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了。
墓前广场比较开阔,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由于塑像有高大的基座,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了天然藩篱,肃穆庄严。不过基座过高了,感觉鲁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他的安危。
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想着烘托了一季热闹花事的叶片,是从花海中荡出的一叶扁舟,心房还存有花儿的芳香吧,权当鲜花。何况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提到蜡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地写花,是在《药》的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花儿,可见他笔下的花儿是死之精魂。
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怎么可能如愿?鲁迅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他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表述绝非是故作超拔,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
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清冷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眺望鲁迅长眠之所面对的风景,有树,有花,有草,有路,也算旖旎,也算开阔,只是那尊端坐于藤椅上的雕像,阻碍着视线。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墓前甬道尽头相连的路人流不息,健身娱乐的各路音乐此起彼落,让我有置身农贸市场的感觉。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拥有的宁静清寂,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本文有删改)
1.文中说鲁迅的墓“并不安静”,又说这是“清冷的墓”。“不安静”和“清冷”分别体现在哪里?
2.分析划线句中加点词或短语的深刻含义。
(1)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2)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3.写“我”摘下广玉兰的叶子放在鲁迅墓前以及叶子被风吹走,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有人说“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这个标题也可以改成“也是春天,也是冬天”,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4)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5)我国的大西北,有历史名城,有塞外边关,有异域文化,有大漠风光……许多流传千古的诗句都与它们相关。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无信不立。”“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学校围绕“信”开展了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题目。
1.《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育。会意。”本义是语言真实。后引申为诚实有信用。字源组的同学从“信”的字源出发,了解“信”的传统内涵,探究“信”的现代意义。下列词语中“信”的意思表示诚实有信用的一项是( )
A.讲信修睦 B.将信将疑 C.信手拈来 D.杳无音信
2.书法组的同学搜集到启功先生的两幅书法作品,作品的内容是“行必果”和“言必信”。请你欣赏这两幅作品,完成小题。
(1)这两幅作品属于_________书(字体)。从两幅作品中“必”字第__________笔的“丿(撇)”的变化,可以看出启功先生书法“随心而出”的特点。
(2)下面是对这两幅作品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字形点画活泼,字字断开,干净洒脱。
B.刚劲中含娟秀,严谨中有生动,清隽儒雅。
C.大气磅礴,庄严肃穆,如“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D.作品内容强调“信”,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调研组的同学们走进“老字号”,挖掘其百年不衰的原因,整理出下面一段文字。请阅读语段,完成小题。
①视信誉为生命,用心血镌刻承诺,是许多“老字号”历千百年而 的ào秘。②提起来让人竖大拇指的过硬质量,就是“信”之所在。③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责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坚持 。④“江南药王”胡庆余堂秉承“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原则,至今xuán挂着“真不二价”的匾额。⑤不只“老字号”这样,海尔初创时期,张瑞敏抡起大锤砸冰箱的故事,亦令人 。⑥ ,皆在于一个“信”字。⑦“信”之珍重,一如眼睛和生命。⑧能否诚实守信,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镌刻__________ 恪守___________ ào___________秘 xuán____________挂
(2)横线处依次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项是(_______)
A.基业长青 诚信敬业 归根到底 津津乐道
B.基业长青 诚信敬业 津津乐道 归根到底
C.诚信敬业 基业长青 归根到底 津津乐道
D.基业长青 津津乐道 归根到底 诚信敬业
(3)语段中有一个句子表达欠妥,请找出来写出序号,并修改。
第_______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介绍漫画的画面内容,并写出漫画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字)
内容:
寓意: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白露未晞。(诗经》)
(2)________,波撼岳阳城。(盂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青青子衿,________。(《诗经》)
(5)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________。(《回延安》)
(6)芳草鲜美,________。(《桃花源记》)
(7)________,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8)蒹葭苍苍,________。(《诗经》)
(9)微君之故,________?(《诗经》)
(10)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回延安》)
(11)黄发垂髫,________。
(12)________,天涯若比邻。
(13)坐观垂钓者,________。
(14)________,子宁不来?
(15)________,胡为乎泥中?
(16)与君离别意,________。
(17)________,不悱不发。
(18)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
(19)千里之行,________。
(20)投我以木桃,________。
(21)海上生明月,________。
(22)________,老病有孤舟。
(23)________,灼灼其华。
(24)________,绝云气,负青天。
(25)博学而详说之,________。
(26)________,风吹一夜满关山。
(27)________,急亲贤之为务。
(28)白雪却嫌春色晚,________。
(29)________,明月来相照。
(30)千淘万漉虽辛苦,________。
阅读《关雎》,完成下列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相恋时的喜悦之情。 B.表现了相思的缠绵之情。
C.表现了相会时的兴奋之情。 D.表现了求之不得后的痛不欲生。
2.对诗歌首句的作用分析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写此句是为了把“君子”比作关雎说他们都在寻找美妙的爱情。
B.写关雎是为了引起下文对“君子”思念“淑女”内容的描写。
C.这是整首诗的“诗眼”,其他内容都是对这句诗的具体描述。
D.先写关雎的孤独寂寞,以利于与“君子”的“琴瑟友之”相对比。
3.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雎鸠”,一种水鸟,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
B.“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
C.诗中所写的男女双方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的。
D.诗中所写的爱情,不是一时激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达成心愿,在“钟鼓乐之”中“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负责任的美满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4.对这首诗的内容和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四言一句,二二拍;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B.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C.本诗叙事线索明晰,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感情坦率朴素、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情感韵味十分浓郁。
D.诗歌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5.与诗中表达的情感特征不同的一句是( )
A.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D.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C.似与/游者/相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
B.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可以)
C.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
D.以其境过清(因为)/卷石底以出(来)
3.下面句子中的“以”字与“全石以为底”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因以为号焉。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4.文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珮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D.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5.文中说: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其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6.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作者的感情由“凄”到“乐”,文章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幽深凄怆,后半部分是清静神乐。
B.本文的记叙顺序为“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C.文章描写景物特征非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有多处照应,如写小石潭的环境幽静时,前后用了伏笔和照应。
D.作者将小石潭清幽美丽的环境与自己凄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遭贬后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是写出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本文所写景物均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性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精炼,语言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