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生命的盘虬 黄婉婷 ①放假回家,小侄女不住地缠着我说话...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生命的盘虬

黄婉婷

①放假回家,小侄女不住地缠着我说话,一会儿聊家里的猫,一会儿说楼下的树,突然又指着我的手背问道:“这是什么呀?”“这是青筋啊。”她一脸的迷惘。要我怎么向一个四岁的小孩去解释什么是青筋呢?“好像楼下大树的树根啊。”小侄女仰着头好奇地说。是啊,这不就是生命的树根吗?

②我努力回忆自己是何时开始出现这些青筋的,然而找寻不到它们的由来,好像一夜之间就出现了。它们像是细线般在指间、手背上延伸开来,如同河流般汇集到手腕,弯弯曲曲地向上攀爬着。我蓦然想起了学校墙壁上的爬山虎。某天停下脚步去细看,原先尚是浅细的根茎早已生长出许多的小茎,紧紧地依附在墙上,它变得愈发的茁壮,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新碧,像一条细细的墨绿河道在墙壁上流泻着,让我感到一种静穆,与生命的勃发。我又想到了外婆那双布满青筋的手。那真似年久的大树四下徘徊的盘虬,它们盘根错杂而狰狞地袒露着,显示着外婆的衰老与枯竭,又似乎隐含着无尽的力量。

③我不解于自己是如何将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呈现的分别是生机与衰亡,然而它们都在岁月、风雨中愈加弥深。十几年的风雨刮倒了大树,却没有刮去爬山虎,它仍旧翠绿地依附在墙上,时或趁着微风掀开这碧绿的帘子,打量着日复一日相似的景与行走殊貌的人。而外婆呢,在经历幼年丧父、青年蒙受战乱、中年饱受饥荒与晚年丧夫的种种苦难之后,仍保持着淡然的心态。我总能回想起她独自一人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晒着太阳的样子,那般的平和安详,好像往日的苦难都不存在,余下的便是静谧的日子。

④生命又何尝不是一株大树呢?只是人总是看到它的枝繁叶茂、它的硕果累累、它的枯枝残叶,却没走近去看那盘缠的根虬。我记得老屋外不远处有棵榕树,那树很高大,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枝叶,撒下点点的斑影,它是如此茁壮,看不见丝毫的枯竭。然而走过去,却总有粗大的根茎伏在泥土里,像金石一样坚固,那是拿石头砸下去也不会断裂的根!我记得刚种下几年的树并没有这缠绕的根虬,遑论粗壮如斯。又想,树根既然在土下生长着,何必要探出头来呢?外婆便会说,树老了就会这样的,根长出来了才好去抵挡风雨。我想到了青筋,人开始变老,手上的青筋也会不住地凸显出来。

⑤我记忆中外婆的模样,是上了初中暑假再回老家时的样子。那时外公已去世,同条胡同里的邻居或死或离,四周一片寂静。我总是怀着恐惧走过那段青苔遍布的小巷去看望她,残败不堪的老屋泛着清幽的光与微微的寒气。外婆开始变得衰老,总听不清我的话,只是一味地低声应答。她的头发花白,脸上皱纹遍布,宽大的衣服遮盖不了她佝偻的背,以及那双满是青筋的手。一段时间里我为之惊恐,似乎死亡便这般在她的四周缠绕着。我看看自己,那未褪去稚嫩的手背上只有很浅的青丝,但那似乎预示着青筋终究会冒出来,慢慢侵蚀我的生命。我在外婆的脸上几乎看不到她对死亡的恐惧,她每天就这样安然地度过,不去抱怨生活的不如意,不去咒骂命运的不公。有一天,我突然问:“您不怕死吗?”“我怕啊,所以我每天都穿戴好衣服去等待着。”她轻轻地说,“有你们记着我就好。”外婆几年前去世了,她最后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她长久所渴求的自尊在病痛中荡然无存,满口的胡话,终日的昏沉。然而在她最后的一丝清明中,我想她是坦然的。关于死亡,外婆早已洞悉,能做到向死而生,死亡便不那么让人恐惧。也正如她曾表达的,在子孙后代的记忆里,她终究存在过,这就够了。

当我再看到那枯败的榕树与它那仍旧缠绕不休的根茎时,我忽然意识到这在我身上缠绕着的青筋,也如同一道前人传留下的血脉,像是盘虬的枝干又发出枝丫,慢慢地生长、茁壮,或许百年后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人们观仰它的同时,也会想到它的由来,想到听闻中的那棵早已干枯被伐去的大树。

⑦于是,我俯下身与小侄女对视着:“你就像棵小树,这就是树根,或许现在它还很浅看不出来,但当你经历了伤心痛苦的事情的时候,流下的眼泪就像雨水一样,你见过树苗浇水就会长大吧,那时候这些小树根也会冒出来,那表示你成长了,能经受风雨了。”

⑧生死枯荣,从来都不是间断的。

1.文章围绕“生命的盘虬”描绘了哪些相关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我不解于自己是如何将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的……”请指出“这两样东西”所指代的内容,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的”。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六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当我再看到那枯败的榕树与它那仍旧缠绕不休的根茎时,我忽然意识到这在我身上缠绕着的青筋,也如同一道前人传留下的血脉,像是盘虬的枝干又发出枝丫,慢慢地生长、茁壮,或许百年后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人们观仰它的同时,也会想到它的由来,想到听闻中的那棵早已干枯被伐去的大树。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与小侄女关于生命的对话,请分别说说有什么作用。

5.从全文看,本文以“生命的盘虬”为题有什么好处?

 

1.自己手背上的青筋;学校墙壁上的爬山虎;老屋外不远处那棵榕树缠绕的根虬;外婆那双布满青筋的手。(答出三点即可) 2.“这两样东西”分别指的是爬山虎浅细的根茎和外婆手背上布满的青筋。它们呈现的分别是生机与衰亡,都在生命的岁月、风雨中日久弥深。 3.划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身上缠扰着的青筋”比作“盘虬的枝干发出的枝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茁壮成长的过程和生命的生生不息。 4.开头写“我”与小侄女的对话引出对生命的思考,结尾再次写“我”与小侄女的对话。既回答了开头小侄女的提问,保持了内容的完整性,又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深化了主题。 5.以“生命的盘虬”为线索,贯穿全文;“盘虬”本意形容树木枝干盘旋弯曲的样子,在这里用大树比喻生命,用盘虬比喻生命的坚强和根源,表达了“我”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解析】 1. 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细读文本可知,由第①段中“放假回家……小侄女问我手背上的青筋”“好像楼下大树的树根啊”,引出第②段开头“我努力回忆自己是何时开始出现这些青筋的”,之后“我蓦然想起了学校墙壁上的爬山虎”,然后第④段记起“我记得老屋外不远处有棵榕树”“却总有粗大的根茎伏在泥土里”,最后第⑤段又想到外婆“她的头发花白,脸上皱纹遍布,宽大的衣服遮盖不了她佝偻的背,以及那双满是青筋的手。”提炼语句作答即可。 2.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第一问,“这两样东西”出现在第③段第一句,从第②段“我蓦然想起了学校墙壁上的爬山虎。某天停下脚步去细看,原先尚是浅细的根茎早已生长出许多的小茎”和“我又想到了外婆那双布满青筋的手”可知“这两样东西”指的是爬山虎浅细的根茎和外婆手背上布满的青筋。 第二问,根据“让我感到一种静穆,与生命的勃发”“它们盘根错杂而狰狞地袒露着,显示着外婆的衰老与枯竭”可知,“爬山虎”代表生命力,“外婆的青筋”则显示着衰老与枯竭。 3. 考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首先判断修辞手法,画线句子中,将“我”身上缠绕着的青筋比作枝干上发出的枝丫,可知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次概括表达效果,通过运用比喻,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出生命的生生不息,让人更加直接体会和感受到人的一切经历都是不断茁壮成长的过程。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照应的能力。一般来说,前后文出现相似的内容,在文章结构上叫做前后照应。分析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这是属于文章的结构问题,文章的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时为了文章的情节的需要,在文章的前面作一些必要的暗示,所以,在读文章的时候,要仔细地阅读。开头写“我”与小侄女的对话,引出“生命的盘虬”的话题,结尾再次写“我”与小侄女的对话。从内容上看,是回答开头小侄女的提问,强调了生命的意义,点明题旨。从结构上看,是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妙处的能力。作者由“自己手背上的青筋”,想起“学校墙壁上的爬山虎”,又想到了外婆那双布满青筋的手,还想到了老屋外不远处那棵榕树缠绕的根虬,所以本文以“生命的盘虬”为线索,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交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盘虬”本意形容树木枝干盘旋弯曲的样子,文中把“生命”比作“盘虬”,体现生命的坚强和根源,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所以“虬枝”又是全文的情感基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奋斗的姿态最美丽

贾立政

①在所有我们称之为美丽的行为姿态当中,最美的莫过于奋斗的姿态!

②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奋斗才能铸就。奋斗者的姿态是最美丽的姿态,这其中蕴含着科学、哲学、美学的深刻道理。

③奋斗,使一个人的内在与外在世界都向着积极、美好、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奋斗者要实现预期目标,会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所有的潜能,调整身体机能达到最佳状态,此时,整个人,内心充满希望,浑身充满力量,其自强感、尊严感、自豪感、成就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给人以期待,给人以鼓舞。

④奋斗,是一个团队实现目标的路径,也是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之所在。只要有奋斗在,就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之势,就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攻关精神,就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雄心壮志,就有“无敌于全天下”的气魄。奋斗的姿态,给团队中每个人以鼓舞和力量。

⑤奋斗,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正能量,奋斗的姿态代表着积极向上的气象。从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员、外卖小哥到翱翔蓝天的战士,从街道上的清洁工到讲台上的教师,从考场上的莘莘学子到球场上的运动健将……可以说每一个为梦想而奋斗的人,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美丽的形象代言人。奋斗者身上有种强烈的感染力,营造着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⑥奋斗中焕发出人类的积极潜能,是人性最美好的展示。在哲学和美学层面,奋斗的姿态,充盈着人类精神和灵魂的强大张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努力的目标,是哲学探索和建立的对象,而这一切需要通过奋斗去发现、去实现、去体现。

⑦奋斗,是对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诠释。卧薪尝胆、废寝忘食、悬梁刺股、栉风沐雨、焚膏继晷、闻鸡起舞、铁杵磨针……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成语,无不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奋斗精神的赞美。奋斗,展示的是中华儿女的光辉形象,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⑧奋斗,是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要打赢“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必须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不懈追求、接力奋斗,展现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气节,攻坚克难、固本开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用奋斗的姿态,书写无悔的人生、展现最美的风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④⑤段能否调换顺序?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冰心说:“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查看答案

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亭翼然于泉上              ②醉翁之不在酒 

③心窃之                      ④学者能八面玲珑

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4.读懂山水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1.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查看答案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①武松经历了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火烧翠云楼,除恶蜈蚣岭等事件,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_____

②《水浒传》中108位好汉只有三位女性,她们分别是: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B.“你是个恶毒残暴的孩子!”我说。“你像个杀人犯——你是个奴隶监工——你像罗马皇帝!”简爱因被姐姐误解而勇于抗争。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为救朱赫来而被告密入狱。

D.《傅雷家书》中傅雷以听莫扎特的音乐为例教导儿子“恩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爱之不切,弹出来自然也不够味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