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书巢记
陆游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今子幸有屋以居,牖①户墙垣,犹之比②四屋也,而谓之巢,何耶?”
陆子曰:“子之辞辩③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④,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⑤”,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搞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⑥未造夫道之堂奥⑦,自藩篱之外而妄议⑧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选自《陆游集》
(注)①牖(yǒu):窗户。②比:连接,接近。③辞辩:意为说话有道理。④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⑤觌(dí):相见。⑥侪:同辈、同类人。⑦堂奥:厅堂和内室。这里指学问的高深之处。⑧妄议:胡乱议论。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饮食起居 B.间有/意欲起
C.未尝/不与书俱 D.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陈(_____________) (2)就(_____________) (3)书(_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2)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4.请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方面的警示。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荔枝香近
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黄昏客枕无憀① ,细响当窗雨。看两两相依燕新乳②。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③。共剪西窗蜜炬。
(注)①无憀:无聊的意思。②燕新乳:燕子刚刚孵出雏燕。③报鹦鹉:暗含鸟雀恋巢之意。
(乙)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都描绘了香雾萦绕、燕子呢喃、鸟雀呼晴、春和景明的优美景色。
B.乙词由眼前的荷花写到故乡的荷花,由赏荷转入思乡,下片起笔直抒胸臆,“何日”二字写出了词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到家乡。
C.乙词中“久作长安旅”的“久”体现了虽然远离故乡,但长安的繁华美好,却也值得人留恋,因此久久停留。
D.乙词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是写芙蓉花的名句,与后面的“梦入芙蓉浦”相呼应。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用不多的笔墨、寥寥几个场景,便勾勒出一种黯然神伤的心境。
B.乙词也写了游子思乡的情结,写人写景写梦都清新自然,不加雕饰。
C.两首词的最后三句都是描写实景,写了词人与思念之人相见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未来的展望和绵绵期冀。
D.甲词最后化用“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写出了倦客思归和对家园的向往之情。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提到自己的父亲,陈师傅动情地说:“令尊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
B.朋友送给明明一件礼物,明明对朋友说:“真是十分感谢您送我如此珍贵的礼物!”
C.商场即将搞促销活动,广告上写道:“届时热烈欢迎老顾客惠顾!”
D.在十字路口,立着警示大家注意安全驾驶的广告牌“多拉快跑,争分夺秒。”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
②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③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⑤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
A.④②⑤①③ B.②⑤④①③ C.④①③②⑤ D.②①③⑤④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校园欺凌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大困境,青少年成长问题令人堪忧。
B.经过“辨别”“思索”“怀疑”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C.我们不停不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快速疾驰向前。
D.90多岁的黄旭华仍坚持工作,将时间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毕生钟爱的核潜艇事业。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鳌州书院白墙灰瓦,一派典雅书香气息,其间花木点缀,参差错落、鳞次栉比。
B.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C.对于是否参加课外兴趣班,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大相径庭,无法达成共识。
D.我方经验丰富,志在必得,对方初生牛犊,年轻气盛,双方实力难分上下,可谓“铢两悉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