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赏析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

古诗赏析

金城北楼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高适隐身渔樵数十年,刚做了几年县尉又不堪吏役辞掉了,可谓饱尝世途的艰辛。此次赴陇右幕府,心情复杂。②磻(pá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是指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1.这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属于___________诗, 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___________ 、湍上急流、____________的金城美景。

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1. 边塞诗 积水连山 城头残月 2.C 【解析】 1. 从内容上来看,作者写了边塞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所以这是一首边塞诗。根据第二句中的“积水连山胜画中”可得景物:积水连山。根据第四句中的“城头残月势如弓”可得景物:城头残月。 2. C.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不是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议论文,回答下面问题

说经典

梁衡

①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②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③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④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⑤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⑥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⑦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经典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第⑤段换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其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住一遍遍、一代代的重复,而不会被可怕的重复之斧劈碎。

B.要让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就要设法提高自己的的修养和水平,还要有个性,有新的创造。

C.后人品味、研究经典,都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D.经典都是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对经典的每一次重复,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一次新的挖掘和印证。

 

查看答案

阅读散文,完成后面11-14题

皱纹里绽出的花

①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涵、最为生动的。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是岁月的印记,那曲曲折折的皱纹是爱的线谱,那失去光泽的肌肤是没有养分的土地。我真正认真地看母亲的脸,被母亲的脸触动心灵,源于一次赏花。

②那是多年前一次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与哀伤。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可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甚至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竟能生出这般亮丽的花朵。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

③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尤其是她嘴角那左右三道皱纹,稍远看,就像三根画上去的胡子,有点滑稽。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妈很像只长胡子的老猫。”母亲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我的心却像刀割一样。

④其实母亲的脸在年轻时就皱纹纵横了。家里有一张母亲的半身照,那是在她不到30岁时照的。母亲不丑,而且30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那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成的。望着照片上的母亲,我的视线模糊了。

⑤我们姐弟6人都赶上了那个饥荒和贫困的时代。我刚出生时,家里已无粮下肚,只靠白菜根充饥度日。本就极度瘦弱的母亲,生我后又得不到营养补充,没有奶水喂我,人还浮肿了起来。为了不让我和哥哥姐姐饿死,她拖着病体从亲戚那儿弄来一点小米,藏在隐秘的地方,每餐撒调料似的几小撮放在菜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⑥尽管米比珍珠还要贵重,但母亲总是单独给我煮一碗粥,以粥代奶。这粥“奶”,她舍不得吃一口。父亲说,那时候我人小胃口大,能吃,就属我身体好,小猪娃似的胖乎乎、圆润润;全家浮肿得最厉害的人就属母亲了。3年自然灾害熬过去,母亲老了一大截,身体也更差了。从她生我3年后的照片看,母亲比之前衰老了十多岁。

⑦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父母不认字,但他们深知养孩子的责任,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家乡,这个愿望是非常高大上的。

⑧为实现这个愿望,父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劳作抚养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6个都上了学。后来,因家里极度贫穷,除了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其他兄弟姐妹都上了学,也读到了大学。村里常有人夸我母亲:“杨菊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念书!”看到母亲笑得像菊花似的,我默默地别过了头……

⑨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也许是我对母亲的艰辛理解得太深,我总怕端详她的脸,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

⑩皱纹是生命燃烧后的残留,母亲脸上这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残留”,难道正在摧灭她的生命之灯?每当想到这,总让我揪心伤痛。如今,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

1.第②段写“我”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和哀伤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2.第⑨段“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从全文看,导致我伤痛的有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每餐撒调料似的几小撮放在菜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赏析加点字)

4.文章以“皱纹里绽出的花”为题,有什么含义?

 

查看答案

古诗文背诵默写

①《〈论语〉十二章》中阐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诗人李白离别时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④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⑤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⑥遥看是君家,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________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⑨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___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按要求填空。

A.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藤野先生》)

B.①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扳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②鲁达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1)A语段选自《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出自散文集《________》。语段中“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①这段文字出自《水浒传》的第七回“___________,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填回目名)。从B②语段的言行中,你读出了鲁达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是(   )

A.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B.古代有许多特定年龄的别称,如“弱冠”是指男子20岁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耄耋”指八九十岁。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D.史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书价值,其编写体例较多。其中《资治通鉴》为纪传体,《战国策》为国别体,《史记》为编年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