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也许,你在家里,父亲一个欣赏的眼神,母亲一声关切的叮咛,慈爱的阳光就会充满你的心房;也许,你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满怀困惑,倾听着老师的柔柔絮语,关爱的阳光就会驱散你心灵的迷茫;也许,你倚在教室窗旁,捧着书本,读着名著,引用唐诗宋词,文学的阳光就会照亮你成长的方向;也许……
请以“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2)中心明确,采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写出人物的精神;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按要求作文
换一种眼光,你也许会有新的发现;换一种心情,你也许会有新的感悟;换一种思维,你也许会有新的的收获……
请以“换一种______”为题目,补充完整题目并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600字。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如需出现,可用虚拟名称替代。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牵动全国,大家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共同战“疫”。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是由病毒生物学规律所决定的,目前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主要的作播途径是呼吸道的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定传措和密切接触传播,尤其是在没有安全防护情况下与病人和传染源的接触,比知摸到污染的物体的表面,然后通过污染的手又接触到了嘴巴、鼻子、眼睛等。
(材料二)
平常生活中不喜欢运动锻炼,平日里长期久坐、吸烟、饮酒,很容易就会被旁边的人传染感冒,说明“抵抗力相对较低”,这类人群也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这类人群需要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模式,多锻炼,吃动睡平衡安排,增强对病毒的防御能力。
——以上两则摘自新华网2020年3月21日专题《战“疫”专家说》
(材料三)
董卿在《主持人大赛》中点评选手王嘉宁时说:“一切都在追求平衡。如果我们失去了平衡,那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1.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你从中获得的主要信息。
2.下面是我国一些地区的宣传防控肺炎疫情的标语口号。请你仔细斟酌,从语言得体和用语文明的角度,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今年过年不串门,来串门的是敌人,
B.疫情防范不到位,传染肺炎活受罪。
C.一人传染全家倒,财产全跟亲威跑。
D.今天少聚一顿饭,明天亲情不会淡,
3.仔细观察右面这幅图,结合(材料三)谈谈此次疫情, 除了让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外,还引起你怎样的思考?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日:“请以此修②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予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③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
[注释]①致邑:给一座城,邑,封地。②修:整治。③不我骄:宾语前置句,即“不骄我”。骄,傲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
(2)曾子衣敝衣以耕(_______)
(3)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
D.孔子闻之/闻寡人之耳者
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为宫室之美
A.人皆有之 B.无丝竹之乱耳
C.辍耕之垄上 D.醉翁之意不在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5.曾子为什么不肯接受鲁君的赏赐呢?请用文段甲中的语句回答。
6.请你从甲、乙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7.你认为甲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古诗赏析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高适隐身渔樵数十年,刚做了几年县尉又不堪吏役辞掉了,可谓饱尝世途的艰辛。此次赴陇右幕府,心情复杂。②磻(pá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是指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1.这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属于___________诗, 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___________ 、湍上急流、____________的金城美景。
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阅读议论文,回答下面问题
说经典
梁衡
①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②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③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④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⑤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⑥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⑦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经典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第⑤段换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其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住一遍遍、一代代的重复,而不会被可怕的重复之斧劈碎。
B.要让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就要设法提高自己的的修养和水平,还要有个性,有新的创造。
C.后人品味、研究经典,都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D.经典都是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对经典的每一次重复,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一次新的挖掘和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