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那一束光》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①挂了电话,我立刻就后悔...

阅读《那一束光》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①挂了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②车窗外,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火车还要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火车在夜色中呼啸前行,我一路忐忑。

③我从昆明乘火车去宣威参加会议,列车要穿过家乡所在的村庄。近乡情更怯,兴奋激动转眼间又因远离而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我打电话把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很高兴,但我不无遗憾地说:“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电话里一阵沉默。但此时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因为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④近些年,我隔三差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很少回家。如果没理由就跑回家去,每一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母亲总是说:“我身体好好的,你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我理解母亲的意思,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⑤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说:“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这个突然的提议,连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马上答应了下来。

⑥我们都知道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近年火车多次提速,铁路沿线早在10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已被栅栏隔断。火车通过那个道口就是一闪而过我与母亲相互间能看见吗?

⑦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总不见熟悉的村庄。正纳闷间,远远看见灯箱中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家乡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⑧我打电话颓然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还没等我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你应该就在车上。”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见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⑨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晩还是在那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⑩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景物。突然,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⑪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⑫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1.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情节

“我”的心情

“我”乘火车将路过家乡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后悔、忐忑

“我”和母亲都没有见到对方

酸楚、失落、不甘心

“我”返程时看到母亲发出的那束电筒光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文章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

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

3.标题“那一束光”有什么含义?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叙述了身处两地的母子俩珍惜难得的机会,相约以特殊方式见面的感人故事。

B.母亲作为留守老人,孤单寂寞,但又不让城里工作的“我”经常回家看望。

C.本文语言生动华丽,饱含母子间互相牵挂、关心体贴的深厚情感,极具表现力。

D.本文选取生活重大事件,从独特的角度表现亲情。

E.文章结尾,母子都说看到了对方。这是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不让对方留下遗憾。

 

1. 激动(兴奋) “我”提议母亲到路口等着见我 遗憾(失落) 2.运用对比手法,把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和“我”却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的情景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我”心疼母亲以及内心的愧疚、自责。 3.①那束光是母亲的手电筒发出的,是母爱的象征,它照亮了远行儿子的心;②那束光蕴含了“我”与母亲间的难以割舍的深沉的爱。 4.CD 【解析】 1.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第一空:根据第三段中的“近乡情更怯,兴奋激动转眼间又因远离而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可得:激动或兴奋。第二空:根据第五段中的“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可得:“我”提议母亲到路口等着见我。第三空:根据末段中的“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可得:遗憾或失落。 2.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这句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母亲在冷风中站着,而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两人所处的不同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看到母亲在冷风中站着等我,我无比心疼母亲。自己不能下车去看母亲,心中有着无比的愧疚和自责。 3.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往往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以“那一束光”为题,表面上指那束光是母亲的手电筒发出的;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作者的写作用意和文章主旨。火车闪过村庄,村边道口的那一束光,是母亲手电筒的光亮,也是母爱的光亮,在暗夜里,照在飞奔的火车上,照在远行儿子的心里,不论走到哪里,母爱如故,温暖如故。 4.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C.“语言生动华丽”有误,本文语言质朴,并无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人间真情; D.“选取生活重大事件”有误,本文所选事件为生活中平凡小事——母亲到路口等我,只是为了看我一眼; 故选C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襄为浦城令,民有失物者,遂捕数人至,皆言非己所为。襄曰:“某庙有钟能辨盗,犯者扪之辄有声,否则寂。”乃吏先引数人行,自率同列诣钟所,祭祷而阴涂以墨,蔽以帷,命群盗往扪。少焉呼出,独一人手不污。扣之,乃盗也。盖畏钟有声,不敢扪尔。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乃吏先引数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敢扪_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少焉呼出,独一人手不污。

3.请结合文中事例说说陈襄是怎样的一个人?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3)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二首)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7)元宵夜是月圆之夜,无数人却不能团聚,请你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默默祝福不能相聚的人们。

 

查看答案

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泂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增其旧(制:制度) B.国怀乡(去:离开)

C.宠辱忘(偕:一起) D.异二者之为(或:或许、也许)

2.下面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第③段用一连串的四字短句,突出了一种悲凉的情境。

C.第④段写“登斯楼也”的心境,变成了“忧谗畏讥”的超脱和“满目萧然”的挥洒自如。

D.第⑤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明了全篇主旨。

 

查看答案

阅读《会哭的人更健康》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长期以来,传统观念一直教导我们,哭泣是软弱的表现,尤其对男人更是如此。然而,当我们强忍泪水,听凭痛苦和悲伤侵蚀身体时,其实是拒绝了一种健康的宣泄方式。

②哭泣自有其奥妙。美国的生化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批志愿者先看情感电影,等他们被感动得哭了,就将泪水收进试管。几天后,再利用切洋葱的办法让同一群人流下眼泪。结果显示,因悲伤而流的“情绪眼泪”和被洋葱刺激出的“化学眼泪”成分大不相同,在“情绪眼泪”中含有儿茶酚胺,而“化学眼泪”中却没有。这是大脑在情绪压力下释放出的一种化学物质,体内有过多的儿茶酚胺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心肌梗死。所以,当我们落下“情绪眼泪”时,排除的是有可能致命的“毒”。

③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心情压抑时,体内还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而哭泣时这些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也会随着泪液排出体外,这同样也会有效降低有害物质在体内的浓度。

④研究还发现,眼泪不仅能把有害物质带出体外,泪腺自身还能分泌出一种活性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对全身各部位伤口的修复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一个外伤病人,哭得越厉害,伤口便愈合得越快。反之,忍住泪水,压抑了泪腺工作,就会延迟伤口愈合。在这一点上,眼泪不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而是加速伤口愈合的天然药物

⑤可见,哭有其生物学意义。哭是对人体的一种安全保护。

⑥哭还是人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遭遇严重不幸时大哭一场,是人体对不幸的自然反应。人在哭泣后,其情绪强度一般也会降低40%,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哭后人的心情也会变得稍微舒畅。不情愿哭或哭不出来,身心可能就会出毛病。被抑制的紧张情绪若不能及时发泄出去,还会导致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风湿、冠心病或者其他与情绪有关的疾病发作。像神经性气喘等疾病,就与隐忍不发关系紧密。而偏头疼及许多无名病痛,如胸口发胀、咽喉肿塞、脑袋涨痛等,都可能与过度抑制情绪有关。还有男人大多没有女人长寿,重要缘由之一就是女人一般比男人爱哭。据考证,女性哭的频度为男人的5倍,女性平均每人每月至少要哭5次,而男人只有1次,看来,经常强忍眼泪等于慢性自杀绝非危言耸听。

⑦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或挫折、委屈郁闷的时候,实在没必要绷着脸强装出一副硬汉样。记住:会哭的人,才更健康。

1.下列对“会哭的人更健康”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哭泣是软弱的表现,尤其对男人更是如此。

B.眼泪能排除体内有害物质,也能有效降低它们在体内的浓度。

C.泪腺自身分泌出的一种活性化合物,有助于伤口修复。

D.哭是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有效方式之一。

2.下面对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女性每月都要哭5次。

B.使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哭能使人更健康长寿。

C.使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女性与男性哭的区别。

D.使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哭能使人更健康长寿。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身体健康角度否定了“男儿有泪不轻弹”这种传统说法。

B.第②段中加点词“过多的”,表示对数量做出了限制,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C.第④段中加点词“天然药物”,生动说明泪腺能分泌出活性化合物,加速伤口愈合。

D.本文按照空间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会哭的人更健康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B.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远远望去,鹦鹉洲上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D.尾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望不见故乡而生无限愁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