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致敬,凡人英雄! …… 艰难催生顽强...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致敬,凡人英雄!

……

艰难催生顽强,柔弱伴行坚韧

逆行者的身影,成为最美的画面

他们是医生,是护士,是警察,是社区管理者,是志愿者,是快递员……

他们是一块块普通的砖石,以爱为黏结

垒砌成一道   A    (坚固/坚硬)的防波堤

用勇气和辛劳播撒阳光,为冰冻的灵魂,驱散缕缕寒意

让希望像这个季节的绿色,在心灵的原野上,大面积生长

因为忙碌,打个盹都成为奢望

因为牵挂,梦境中依然在工作

因为他们,风雨迟滞了肆虐的脚步

在望得见的远方,有一抹霞光

把敬意和róng 献给他们吧

不要吝惜

此刻,他们就是真正的英雄

虽然他们会qiān xùn地推辞

虽然他们的功绩有着最朴素的面容

(材料二):

抗疫战争宣言

①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我们都是战士,敬所有的战士!

……

②病毒在大型肆虐,感染人数在不断增加,谣言四起,恐惧弥漫,似乎整个国家都在一瞬间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繁华。你不是一个人在担忧,你不是一个人在恐惧,你不是一个人在苦苦支撑,我们都在面临一个黑暗时刻,整个国家都在面临一个黑暗时刻。

③这是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没有枪没有炮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与病毒、怀疑、恐惧、谣言和歧视的战争。到我们都应该成为战士的时刻了,我亲爱的同胞们!不仅仅只有医生、护士、警察和科学家应该战斗,我们都应该成为这场战争中的战士!我们应该和恐惧斗争,和未知斗争,和怀疑、自私、谣言、歧视斗争。这将会是一场激烈的严酷的战争,(     )不用害怕,我们终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④我们的人民可能会生病,我们的城市可能会生病,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勇敢的民族,绝不会被病毒打倒,因为我们拥有英雄的历史和必胜的精神和决心!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屹立了5000多年,我们见证过更加黑暗的时刻,我们经历过更加残酷的考验,无论是战争、侵略、饥饿、贫穷,还是自然灾害,我们总是能幸存下来,我们总是能重新站立起来,我们总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这一次我们也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⑤我们不知道这场战争将持续多久,又或者我们将付出什么代价,但有一件事,我们100%的确定,那就是:我们终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因为在过去5000年的历史中,我们就是如此。正因如此,才成就了我们这个世上最伟大的民族!只有经历黑暗时刻,我们才能区分伟大和平庸。在每一个黑暗时刻,我们总是共同抗争,无论我们的敌人有多么强大,又或者赢得可能微乎其微,我们都会坚持战斗,因为我们都是战士!

⑥当所有这一切结束后,我们又有了一个伟大的英雄的故事,可以讲给我们的子孙听,而他们也会把这个故事告诉给他们的下一代,我们会将这份伟大的精神代代相传,永垂不朽。

(材料三):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阅读(材料一),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拼音用规范正楷(或行楷)写出相应汉字。

(2)从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A处空格内: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回答下面问题。

(1)第③段画线句括号内填入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

A.因此 B.所以 C.但是 D.因为

(2)联系(材料一)和链接材料,说说你对“我们都是战士”的理解。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选自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材料三)第②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给病患中的武汉人民提几个建议(不少于三点)。

 

1.【答题空1-1】①荣誉 谦逊 ②坚固 2.C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病毒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4.①绝不能被病毒打倒,要有必胜的信心;②要增强自身的免疫力;③要相信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 【解析】 1. (1) róng yù——荣誉,意为:由于成就和地位而得到广为流传的名誉和尊荣。qiān xùn——谦逊,意为:不自大或不虚夸。 (2)坚固:牢固,不易毁坏。坚硬:又结实又硬。因为是用来形容“防波堤”,所以应用“坚固”。 2. (1)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空白处前后句在语义上是转折关系,“因此、所以、因为”表示的是因果关系。“但是”表示转折关系。所以应用“但是”,故选C。 (2)本题考查材料探究。材料一所给的诗歌,赞美了疫情中各行业中平凡工作者做出的努力。链接材料中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表明撑起中国的不是那些帝王将相,正是生活中在各行业中努力付出的平凡者。再根据“抗疫宣言”的内容,特别是“不仅仅只有医生、护士、警察和科学家应该战斗,我们都应该成为这场战争中的战士”一句,即可知“我们都是战士”指的是疫情的胜利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努力,只要我们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都尽一份微薄的力量,这场战争就一定会胜利。根据这些理解分点表述出来即可。 3.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细读材料三画线句可知,这句话把病毒比作刚出生的婴儿,这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联系前一句“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可知此处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病毒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特点。 4. 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来对病患中的武汉人民提出有效的建议。首先可关注材料三,材料主要介绍了病毒的生存能力很弱,“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所以可就此提出增强自身免疫力的建议;材料二是抗疫的宣言,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必胜的信念,所以可提出坚定必胜信念的建议。在抗疫宣言的最后一段指出“我们会将这份伟大的精神代代相传,永垂不朽”,说明我们中国人的这份团结一心、共同抗疫的精神是永存的,所以还可从相信祖国,相信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一角度来提出建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写作

在欧洲的一个小村落里,有个叫喀迪丝的女采蜂人。她与半身不遂、几近全盲的妈妈相依为命,依附野蜂为生。虽然生活艰辛,但是她依然恪守当地千百年来“你一半,我一半”的采蜜规则,即每次采蜜的时候,采蜂人只拿走一半,留下一半给蜜蜂自己食用,以便蜂群生存。就这样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请以“你一半,我一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虫的美味大餐

魏子剑

当你翻开长久未曾动过的书时,可能会发现里面有书虫。书虫学名为衣鱼虫。它的身形扁长,一般只有1厘米左右,身体表面覆盖着一层灰色鳞片。

衣鱼虫喜欢黑暗无光的环境,它白天隐蔽在书堆、书页、书的缝隙里,晚上才出来活动,而且一旦受到亮光刺激,就会迅速逃离,躲进暗处。那么,它生活在书页里都吃些什么呢?

衣鱼虫当然主要是吃纸,用来装订图书的浆糊、棉线,也会成为他啮食的对象。实际上,衣鱼虫嗜好充满淀粉质或多糖的食物,棉花、亚麻布、丝织品和人造纤维也是它的食材,饥饿时甚至连皮革制品也吃,所以它也常出没于衣柜,蛀食衣物,因此得名——衣鱼虫。

纸张真的有那么好吃吗?纸里面是有水分的,只不过成品纸的含水率极低,但衣鱼虫本身非常耐旱,所以无需担心它会渴死。古代造纸技术水平不高,书籍更容易受潮或遭虫蛀,古人因此有晒书的传统。其实,书籍即便没有受潮,在生产过程中也需要用到大量的水。现代造纸因纸张种类不同,所以需水量有很大差异。仅就白纸系列来说,消耗的水量也不同,如书写纸、拷贝纸、复印纸等,而1吨纸耗水20立方米左右就是很高的了。

纸里面也有淀粉。纸的生产工艺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是“施胶和填料”,“料”包括很多东西,淀粉是其中很关键的原料之一,这也是衣鱼虫特别喜欢吃纸的原因。淀粉在造纸中用作胶料,还可以使纸张光滑、易印、更耐磨和耐油脂,并且具有一定的干燥强度。现代造纸技术会加入淀粉酶,厂方能够根据用量的多少控制纸浆黏度。

书籍里面的纸张含水,可以作为食物,有营养,还能避光,难怪衣鱼虫喜欢待在书里面。假如衣鱼虫把一本书都蛀空吃光,它会饿死吗?不会的。衣鱼虫即使挨饿数个月,身体机能也不会受到任何损害。

(选自《知识窗》,2020年第1期,有删改)

(材料二)

且做书虫

冯剑芳

在微博上看到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家卡尔·施皮茨韦格的一幅作品:一间昏暗的藏书室里,四壁都是直达天花板塞满书的书架。一位衣着寒酸、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略伸脖子,探出头来,眼睛紧盯着左手摊开的书,隆起的鼻尖似乎就要贴在书页上。右手的书还没来得及合上,却因为深感失宠而故意向下倾斜,双腿间夹着的厚厚的书册更是醋意大发,悄悄地加大重量。老人不得不膝盖略弯,上身略向前倾,似乎早已忘记自己站在一人多高的梯凳上。明亮的阳光透过天花板照在老人和他面前的书上。

这样一幅静默安详的画,法国学者译名为《啃书的老鼠》。这个短语在法语中是贬义,那些整天埋头读书的人,那些强迫自己大量阅览的博学者,就被比作“啃书的老鼠”。但是,怎么能用“啃书的老鼠”来比喻那些博学多识之人呢?我私下觉得,不如称作“书虫”亲切可爱。

书虫者,驰骋于古今中外之间,纵横于万千气象之外。

它匍匐在板桥郑燮阶前的竹叶上随晚风摇曳,“满身凉露一天星”;随落花落在王安石的衣襟上,“缓寻芳草得归迟”;栖息在西湖苏堤的梅树上,“不为繁华易素心”;在董其昌的《兰》里,“习习香从纸上来”。

书虫跟着朱生豪“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书虫要在鲁米的诗歌里化成向死而生的飞蛾,因为“一团生的火焰,好过一千个死的灵魂”。

做个书虫真好!

(选自《知识窗》,2020年第6期,有删改)

(材料三)

吃书与用书

陶行知

有些人叫做蛀书虫。他们把书当作糖吃。吃糖是没有人反对,但是整天地吃糖,不就变成一个糖菩萨了吗?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是吃书的人多,用书的人少。现在要换一换方向才行。

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就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

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教师要用书,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易被发现。好,我们把我们所要用的书找出来用吧。

用书如用刀,

不快就要磨。

呆磨不切菜,

怎能见婆婆。

(节选自《陶行知名篇精选》,教育科学出版社)

1.阅读材料一,概括说说书虫有哪些习性。

2.赏析材料二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右手的书还没来得及合上,却因为深感失宠而故意向下倾斜,双腿间夹着的厚厚的书册更是醋意大发,悄悄地加大重量。

3.以上三则材料中“书虫(蛀书虫)”分别指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4.材料三用一首小诗作结。请你也写一首小诗作为材料二的结尾(诗体不限,不少于四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爱画猫的孩子

[日]小泉八云

很久以前,日本的小乡村有一对贫苦农民夫妻。他们生了好几个孩子,供给他们吃喝很不容易。大儿子身强力壮,14岁时就成了父亲的帮手,几个小女儿几乎刚学会走路就成了母亲的帮手。但最小的儿子不像是干重活的料。他非常聪明,比哥哥姐姐都聪明,但身子弱,个子小。他的父母不想要他种地,于是把他送到村子的庙里,请那儿的老和尚收他做徒弟。

到了庙里,老和尚问了他几个难题。孩子答得很让人满意,老和尚便收了他。师傅的传授孩子领会很快,而且相当听话。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喜欢在诵经的时候画猫。只要师傅不在,他就画猫,在经书的边缘上画,墙上画,柱子上画,屏风上画。好几次师傅叫他别画,但他忍不住要画。他有所谓的“画家天赋”,所以不宜当和尚——当个好和尚应该攻读经文。

有一天,他在纸屏风上画了好几只活灵活现的猫。老和尚见了,拉下面孔对他说:“徒儿,你马上从我庙里出去吧。你当和尚不行,也许当画师有出息。走之前我要对你叮嘱一件事,千万记住:夜晚靠小不靠大。”孩子不明白师傅说的“靠小不靠大”是什么意思,又不敢问师傅,只好拜别。

离开庙,他觉得非常难过,不知怎么办好。如果回家,父亲准会责怪他不听师傅管教,所以不敢回。他忽然想起12里外的邻村有一座大庙,那儿有好几个和尚,便决心投奔,请他们收作徒弟。

其实那座大庙已经关闭,但孩子并不知道。原来,庙里出了妖怪,把和尚吓跑了,占了那地方。后来有几个胆大的武士夜晚想去庙里除妖,但没有一个生还。夜里有灯,据说是妖怪点的,专为引诱过往行人投宿。

这些事孩子没有听说,所以他只往那村里走,指望和尚收留。进村以后天黑了,村里的人都已入睡,但他看到山上有座大庙,庙里还有灯光。孩子一直往大庙走,敲敲门,里面没有动静。他敲了又敲,还是不见人开门。于是他轻轻一推,高兴地发现门没有拴,便走了进去。看到点了一盏灯,但是没有和尚。

他以为过一会儿和尚会来,就坐下等着。这时他才看到庙里到处是厚厚一层灰,蜘蛛结满了网。但是他惊喜地发现这儿有几块大白屏风,虽然他已经走累了,但马上擦拭打扫,找砚台,研好墨,在上面画起猫来。

他在屏风上画了许许多多猫以后,瞌睡上来了。正要躺在一幅大屏风旁睡,突然想起师傅的话:靠小不靠大。寺庙很大,他孤身一人,想起这话心里开始害怕起来,尽管他还猜不透这句话的意思。他决定找个“小”地方睡觉。他看到有个小柜子,门是推拉的,钻进去,把门关上,躺下睡着了。

到深更半夜,他被一阵大吵大闹的声音惊醒了——是厮打和尖叫的声音,可怕极了。他躲在小柜子里,连从缝里瞧一眼都不敢,躺着一动不动,吓得气也不敢出。庙里的灯忽然灭了,但那可怕的声音还在响着,而且越来越可怕,整个庙都震动了。过了很久,庙里终于恢复了平静,但孩子还不敢动弹。一直等到太阳照进了小柜的门缝里,他才从躲藏的地方小心翼翼钻了出来。四下一看,先看到满地是血,后看到大殿当中躺着个大老鼠精,比牛还大,原来就是那妖怪。

老鼠精怎么丧了命呢?既不见人,也不见什么动物。突然,孩子发现头天晚上他画的猫只只嘴上鲜血淋漓,这才明白妖怪是被他画的猫咬死的。这一来他也明白了师傅为什么对他说“夜晚靠小不靠大”。

后来孩子成了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他画的猫,有的现在到日本的游客还能看到。

(选自《世界名作家小小说选译》,商务印书馆,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从孩子的经历角度补全下面的情节。

出身贫苦家庭,但是不能干重活(1)  ,但是爱画猫(2)  ,但是不敢回家走到大庙很累了,(3)  半夜妖怪来袭,但是幸运躲过一劫最终成了大画家

2.结合画线句,分析老和尚的形象特点。

老和尚见了,拉下面孔对他说:“徒儿,你马上从我庙里出去吧。你当和尚不行,也许当画师有出息。走之前我要对你叮嘱一件事,千万记住:夜晚靠小不靠大。”

3.第5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分点概括。(至少两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阮步兵

[南朝]颜延之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沉醉埋照,寓词托讽。

长啸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注] ①阮籍,汉魏时人,曾任步兵校尉。②沦迹:埋没行踪。③洞:深刻。④埋照:掩盖才华。⑤物故:世事。⑥途穷:阮籍有时驾车随意而行,走到没有路的地方,就痛哭而归。

(选自《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阮步兵啸

[南朝] 刘义庆

阮步兵啸,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啾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看,乃向人啸也。

(选自《世说新语•栖逸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 ①真人:道家称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②终古:古昔、过往。③仡然:屹然不动。④栖神导气之术:道家修炼的方法,指精神凝定不散乱,导气养神。⑤凝瞩不转:目不转睛的样子。⑥啾然:形容啸声悠长。

1.品析诗中“似”“类”“若”三个词的表达效果。

2.解释古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1)数百步

(2)樵伐者共传说

(3)籍登岭

(4)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

4.古文中,对于阮籍的发问和陈述,“真人”的态度如何?试分析其原因。

5.如果请你根据以上诗文为阮籍写一篇小传,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他?请分点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