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①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②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③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④也。今臣至,大王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⑤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⑥,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诈佯,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⑦。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璧归赵。
——取材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①均:衡量。②负:倚仗。③逆:拂逆,触犯。④严:尊重,敬畏。修敬:致敬。⑤睨(nì):斜视。⑥有司:职有专司的官吏。案图:查明地图。⑦舍:安置。广成传(zhuàn):广成,宾馆名。传,传舍,宾馆。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臣 以 为 布 衣 之 交 尚 不 相 欺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使人遗赵王书(___________)(2)即患秦兵之来 (___________)
(3)易寡人之璧 (___________)(4)乃前曰 (___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璧归赵。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名义上以城池交换和氏璧,实际上是想利用权势从赵国强取豪夺。
B.从秦王答应斋五日一事,可见秦王具有一定的诚意。
C.因蔺相如以死相拼和毁璧相胁,无礼、贪婪的秦王才暂时放弃骗璧的念头。
D.蔺相如猜到秦王不会死心,利用斋戒的机会机智地把璧悄悄运回了赵国。
5.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蔺相如其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手纹
李汉荣
①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得到这个评价,是很不容易的。
②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③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是很伤心的。
④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⑤在我的童年,穿新衣是盛大的节日,只有在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个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⑥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⑦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视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忽然会有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她的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过,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⑧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⑨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⑩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⑪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文物。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只是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
⑫我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仿做几双,一双留下作为家庭文物,还有的让女儿用。可是我的妻子从来没用过针线,而且家里多年来就没有了针线。妻子说,商店里多的是鞋垫,电脑画图也很好看。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这早已是过时的手艺了。女儿在一旁附和:早已过时了。
⑬我买回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们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我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⑭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外婆的心境。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注定要失传吗?这手艺,这手纹。
⑮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
⑯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
⑰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1.“我”以怎样的方式来保存“外婆的手纹”?为什么要保存“外婆的手纹”?
2.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与积累,说说文章第⑤段画线句中“打满补丁的岁月”和“ 缝补着生活”这两词的含义。
3.结合下文,谈谈你对文章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
4.结合文章内容,下列选项对“外婆”的评价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外婆是一个坚毅刚强,一个让生活过得如手中的针线活一样“艺术”的质朴、心灵手巧的老人!
B.外婆具有很高的艺术天分,对艺术有着不懈的追求,即使在艰难的日子里,也从不放弃。
C.外婆是一个在艰苦岁月中依然热爱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美的普通的老人。
D.外婆用她追求美的精神、对待生活的态度,给家人以呵护、向上的精神和动力。
5.妻子和女儿都说外婆的鞋垫早已过时了,你同意她们的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致敬,凡人英雄!
……
艰难催生顽强,柔弱伴行坚韧
逆行者的身影,成为最美的画面
他们是医生,是护士,是警察,是社区管理者,是志愿者,是快递员……
他们是一块块普通的砖石,以爱为黏结
垒砌成一道 A (坚固/坚硬)的防波堤
用勇气和辛劳播撒阳光,为冰冻的灵魂,驱散缕缕寒意
让希望像这个季节的绿色,在心灵的原野上,大面积生长
因为忙碌,打个盹都成为奢望
因为牵挂,梦境中依然在工作
因为他们,风雨迟滞了肆虐的脚步
在望得见的远方,有一抹霞光
把敬意和róng yù献给他们吧
不要吝惜
此刻,他们就是真正的英雄
虽然他们会qiān xùn地推辞
虽然他们的功绩有着最朴素的面容
(材料二):
抗疫战争宣言
①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我们都是战士,敬所有的战士!
……
②病毒在大型肆虐,感染人数在不断增加,谣言四起,恐惧弥漫,似乎整个国家都在一瞬间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繁华。你不是一个人在担忧,你不是一个人在恐惧,你不是一个人在苦苦支撑,我们都在面临一个黑暗时刻,整个国家都在面临一个黑暗时刻。
③这是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没有枪没有炮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与病毒、怀疑、恐惧、谣言和歧视的战争。到我们都应该成为战士的时刻了,我亲爱的同胞们!不仅仅只有医生、护士、警察和科学家应该战斗,我们都应该成为这场战争中的战士!我们应该和恐惧斗争,和未知斗争,和怀疑、自私、谣言、歧视斗争。这将会是一场激烈的严酷的战争,( )不用害怕,我们终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④我们的人民可能会生病,我们的城市可能会生病,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勇敢的民族,绝不会被病毒打倒,因为我们拥有英雄的历史和必胜的精神和决心!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屹立了5000多年,我们见证过更加黑暗的时刻,我们经历过更加残酷的考验,无论是战争、侵略、饥饿、贫穷,还是自然灾害,我们总是能幸存下来,我们总是能重新站立起来,我们总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这一次我们也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⑤我们不知道这场战争将持续多久,又或者我们将付出什么代价,但有一件事,我们100%的确定,那就是:我们终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因为在过去5000年的历史中,我们就是如此。正因如此,才成就了我们这个世上最伟大的民族!只有经历黑暗时刻,我们才能区分伟大和平庸。在每一个黑暗时刻,我们总是共同抗争,无论我们的敌人有多么强大,又或者赢得可能微乎其微,我们都会坚持战斗,因为我们都是战士!
⑥当所有这一切结束后,我们又有了一个伟大的英雄的故事,可以讲给我们的子孙听,而他们也会把这个故事告诉给他们的下一代,我们会将这份伟大的精神代代相传,永垂不朽。
(材料三):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阅读(材料一),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拼音用规范正楷(或行楷)写出相应汉字。
(2)从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A处空格内: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回答下面问题。
(1)第③段画线句括号内填入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
A.因此 B.所以 C.但是 D.因为
(2)联系(材料一)和链接材料,说说你对“我们都是战士”的理解。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选自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材料三)第②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给病患中的武汉人民提几个建议(不少于三点)。
按要求写作
在欧洲的一个小村落里,有个叫喀迪丝的女采蜂人。她与半身不遂、几近全盲的妈妈相依为命,依附野蜂为生。虽然生活艰辛,但是她依然恪守当地千百年来“你一半,我一半”的采蜜规则,即每次采蜜的时候,采蜂人只拿走一半,留下一半给蜜蜂自己食用,以便蜂群生存。就这样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请以“你一半,我一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阅读下面一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虫的美味大餐
魏子剑
当你翻开长久未曾动过的书时,可能会发现里面有书虫。书虫学名为衣鱼虫。它的身形扁长,一般只有1厘米左右,身体表面覆盖着一层灰色鳞片。
衣鱼虫喜欢黑暗无光的环境,它白天隐蔽在书堆、书页、书的缝隙里,晚上才出来活动,而且一旦受到亮光刺激,就会迅速逃离,躲进暗处。那么,它生活在书页里都吃些什么呢?
衣鱼虫当然主要是吃纸,用来装订图书的浆糊、棉线,也会成为他啮食的对象。实际上,衣鱼虫嗜好充满淀粉质或多糖的食物,棉花、亚麻布、丝织品和人造纤维也是它的食材,饥饿时甚至连皮革制品也吃,所以它也常出没于衣柜,蛀食衣物,因此得名——衣鱼虫。
纸张真的有那么好吃吗?纸里面是有水分的,只不过成品纸的含水率极低,但衣鱼虫本身非常耐旱,所以无需担心它会渴死。古代造纸技术水平不高,书籍更容易受潮或遭虫蛀,古人因此有晒书的传统。其实,书籍即便没有受潮,在生产过程中也需要用到大量的水。现代造纸因纸张种类不同,所以需水量有很大差异。仅就白纸系列来说,消耗的水量也不同,如书写纸、拷贝纸、复印纸等,而1吨纸耗水20立方米左右就是很高的了。
纸里面也有淀粉。纸的生产工艺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是“施胶和填料”,“料”包括很多东西,淀粉是其中很关键的原料之一,这也是衣鱼虫特别喜欢吃纸的原因。淀粉在造纸中用作胶料,还可以使纸张光滑、易印、更耐磨和耐油脂,并且具有一定的干燥强度。现代造纸技术会加入淀粉酶,厂方能够根据用量的多少控制纸浆黏度。
书籍里面的纸张含水,可以作为食物,有营养,还能避光,难怪衣鱼虫喜欢待在书里面。假如衣鱼虫把一本书都蛀空吃光,它会饿死吗?不会的。衣鱼虫即使挨饿数个月,身体机能也不会受到任何损害。
(选自《知识窗》,2020年第1期,有删改)
(材料二)
且做书虫
冯剑芳
在微博上看到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家卡尔·施皮茨韦格的一幅作品:一间昏暗的藏书室里,四壁都是直达天花板塞满书的书架。一位衣着寒酸、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略伸脖子,探出头来,眼睛紧盯着左手摊开的书,隆起的鼻尖似乎就要贴在书页上。右手的书还没来得及合上,却因为深感失宠而故意向下倾斜,双腿间夹着的厚厚的书册更是醋意大发,悄悄地加大重量。老人不得不膝盖略弯,上身略向前倾,似乎早已忘记自己站在一人多高的梯凳上。明亮的阳光透过天花板照在老人和他面前的书上。
这样一幅静默安详的画,法国学者译名为《啃书的老鼠》。这个短语在法语中是贬义,那些整天埋头读书的人,那些强迫自己大量阅览的博学者,就被比作“啃书的老鼠”。但是,怎么能用“啃书的老鼠”来比喻那些博学多识之人呢?我私下觉得,不如称作“书虫”亲切可爱。
书虫者,驰骋于古今中外之间,纵横于万千气象之外。
它匍匐在板桥郑燮阶前的竹叶上随晚风摇曳,“满身凉露一天星”;随落花落在王安石的衣襟上,“缓寻芳草得归迟”;栖息在西湖苏堤的梅树上,“不为繁华易素心”;在董其昌的《兰》里,“习习香从纸上来”。
书虫跟着朱生豪“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书虫要在鲁米的诗歌里化成向死而生的飞蛾,因为“一团生的火焰,好过一千个死的灵魂”。
做个书虫真好!
(选自《知识窗》,2020年第6期,有删改)
(材料三)
吃书与用书
陶行知
有些人叫做蛀书虫。他们把书当作糖吃。吃糖是没有人反对,但是整天地吃糖,不就变成一个糖菩萨了吗?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是吃书的人多,用书的人少。现在要换一换方向才行。
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就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
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教师要用书,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易被发现。好,我们把我们所要用的书找出来用吧。
用书如用刀,
不快就要磨。
呆磨不切菜,
怎能见婆婆。
(节选自《陶行知名篇精选》,教育科学出版社)
1.阅读材料一,概括说说书虫有哪些习性。
2.赏析材料二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右手的书还没来得及合上,却因为深感失宠而故意向下倾斜,双腿间夹着的厚厚的书册更是醋意大发,悄悄地加大重量。
3.以上三则材料中“书虫(蛀书虫)”分别指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4.材料三用一首小诗作结。请你也写一首小诗作为材料二的结尾(诗体不限,不少于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