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②指:同“旨”,主要意思。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⑤华靡:奢华。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众皆弃________  (2)光持石击瓮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依据全文分析,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

 

1. (1)离开 (2)打破(击破、敲破) 2.从此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或从此勤奋读书),到了不觉得饥渴寒暑的程度。 3.(1)喜欢读书(勤奋好学)(2)聪明机智(3)生活朴实(不喜奢华) 【解析】 1.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1)句意为: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去:离开; (2)句意为: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破:打破(击破、敲破)。 2. 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自是,从此;释,放下;至,到了;不知,不觉得。 3.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的情节可看出他是一个勤奋好学之人;从“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可看出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从“性不喜华靡”可看出他是一个生活朴实之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③万里赴戎机,________。(《木兰诗》)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⑤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杜牧《泊秦淮》)

⑥斯是陋室,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⑦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十余岁(经过,经历) B.二石兽于水中(寻找)

C.不亦乎(通“癫”,疯狂) D.转转不已(不停止)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你们这代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

C.你们这代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然后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这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面对“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

B. 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C. 碘盐仍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普通人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上。

2.对文章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数字、打比方

B. 作比较、分类别

C. 列数字、作比较

D. 分类别、打比方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自然段针对某些人的错误认识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④自然段加点词“主要”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 第④自然段加点词“这”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 这篇说明文以短小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是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A.从主题角度看,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作者失意的境遇以及寂寞苦闷的情怀。

B.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这首诗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则描绘了诗人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C.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是因为时间的消逝与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淡泊,是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平和;淡泊,是人生境界,表现了一种超脱。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

C.鉴赏印章,除了看材质,最重要的是了解它的几个组成部分:印面、印款、印饰。

D.网络改变了阅读方式,读者“百度”一下“电子书下载”,可以搜到三千多万个相关网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