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表意准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B.中国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家公司将在四川地震灾区联合共建10条长途传输光缆工程。
C.我国将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
D.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美国世界级网球名将桑普拉斯在ATP总决赛冠军争夺战中, 以3比0轻松击败他的老对手阿加西,又一次夺得冠军,这是他第五次 ATP。
②春节期间,北京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凡在本店购货满300元者,本店将 一份精美的礼品。
③杭州大酒店越来越多,一流厨师供不应求,于是不少店家争相出高价招聘,有人戏称:“酒店挖 ,肥了大厨师。”
④台湾方面认为,与大陆谈判的时机并不成熟。本来可以深入的新一轮谈判因此而 了。
A.问鼎 惠赠 墙脚 搁浅
B.夺冠 敬赠 墙角 搁置
C.夺冠 惠赠 墙角 搁置
D.问鼎 敬赠 墙脚 搁浅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只要能达到目的地,请不要在乎你开的是奥迪还是奥拓。像迎春花一样等待春天。等待不是懈怠(_________),而是积极积攒力量,不是徘徊犹豫,而是tāo(_________)光养晦,一旦时机成熟就全部释放积聚的能量。
请以“我们”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你们班拟开展“汉字趣味解读”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的学习活动。
(1)妙品量词。甲小组同学从量词入手,写了一段发言材料,请您再举一例,并加以适当的解释,使材料更加充实丰富。
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极富韵味。如一“眼”井,那水汪汪的井可不就是大地的眼眸吗?如一“壶”漂泊,那一壶醇酒承载着游子多少乡思啊。又如________。量词,一个字用下去,就把事物的形态神韵描摹出来了,这实在是中国人的智慧。
(2)巧拆汉字。乙小组同学从汉字结构入手,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拆字联。拆字联是对联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形式。拆字,也称析字,离合,是将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离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予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
请你根据提示,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寸土为寺,____,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下联:____,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铁凝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我的家庭鼓励了我这妄想。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并四处奔走想办法从已经关闭的市级图书馆借出那些禁读的书。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他的朋友、《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徐光耀老师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那年我十六岁。现在想来,以那样的年龄说出这样一番话,实在有点不知深浅。但能够说明的,是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的位置。
②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我带了信,在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5期)
1.请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梳理在“我”与孙犁先生的三次见面。
| 孙犁先生正在做的事 | 我对先生的的印象(感受) |
第一次 | ①______ | ②______ |
第二次 | ③______ | 干练,有活力 |
第三次 | 写作 | ④______ |
2.文章第一段对于记叙孙犁先生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写出。
3.联系上下文,结合加点词语,揣摩下面的语句,品析其中所表现的孙犁先生的性情、品质。
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4.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