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在1976年就在非洲的扎伊尔有过一次可怕的流行:最开始只有一人发病,几天后此人突然神秘地死去;随即,疾病小规模地蔓延开来,318人染病,280人死亡,死亡率近九成,这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得名。
(2)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致死表现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3)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尽管科学家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在何处,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
(4)最近,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FDA) 接连发了好几封警告信,分别告诫几家在互联网上销售万应灵药的企业, 目前FDA尚未批准任何涉及治疗、预防埃博拉的药物, 防治埃博拉病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可用。
(5)这个声明固然是一种预警,但是反过来也承认了一个无奈的现实:对于埃博拉这种可怕的疾病,目前人类依然没有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6)事实上,有很多疾病至今依然是我们人类无法战胜的,比如令人闻之色变的艾滋病(AIDS)、各种恶性肿瘤、渐冻症甚至很常见的糖尿病,目前都无法根治。但是,埃博拉的情况远比这些疾病糟糕。
(7)对于艾滋病、各种肿瘤,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研究,无论是政府层面的拨款还是私人企业的研发投资,金额都是数以十亿计的。巨大的投资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尽管人类目前还没有征服这些疾病,但已经有了许多药物可供临床医生选择,可以延缓病程、延长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8)对于埃博拉呢?很遗憾,答案就是没有。没有预防药物,没有疫苗,没有针对埃博拉的抗病毒药物,没有阻断症状的药物,什么都没有。目前,一线的医护人员,对于埃博拉患者的治疗只能是隔靴搔痒,同时尽量隔离已知的患者和疑似感染者。至于能不能活下来,基本上就得看患者自己的免疫力和运气了。
(9)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什么让特效药物始终难产呢?
(10)一个有些偏颇的段子,或许道出了部分真相:“在埃博拉和特效药之间,还差5个白人的死亡。”也就是说,埃博拉目前还只是在非洲一些落后地区流行,对于外部世界,特别是欧美各国,基本上不构成威胁。哪怕是出现零星病例,欧美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也足以将其迅速扑灭在萌芽状态。
(11)而开发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药,成本可能是普通人想不到的高昂:至少十几亿人民币。从设计到合成“有苗头”的化合物,再将其体外筛选(用细胞、病毒、细菌等实验室手段初步判断其活性大小,相当于歌唱比赛的海选阶段),再将其中的佼佼者放到动物身上进行筛选(这些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需要极其严格的条件,甚至要求完全无菌的环境,所以成本极高),其中表现最优秀者经过复杂的评估与审批,才能用在健康志愿者身上测试其安全性,确认没问题之后再用于少量患者检测其药效——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才能上市,无论是时间还是经济成本,都绝非一般小企业能够负担的。
(12)同时,整个开发过程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只要有一种指标不合格,这种新药就不可能问世,之前巨大的开发投入顿时全部付诸东流。实际上,在“有苗头”的化合物中,平均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幸运儿能够最终上市。
(13)当然,如果成功上市,新药也能为开发商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不过这有个前提:这种药物的市场足够大,患者或医保机构也愿意为其掏钱。像埃博拉这种疾病,虽然市场很大,但那是在非洲的贫困地区,当地人显然没几个能够付得起昂贵的药费,其国家也未必能拿出这么多钱来买药。
(14)对于这场埃博拉疫情,世卫组织的预测很不乐观。尽管各国都承诺了会施以援手,但情况很可能会继续恶化下去,直到死亡速度超过其扩散速度而自然停止下来。
(15)这场埃博拉疫情留给我们的启示,恐怕不止是对抗疾病这么简单。
1.结合文章,请概括说明埃博拉病毒无药可救的因素有哪些?
2.(6)(7)(8)(9)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简要说明选文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4.文章结尾说“这场埃博拉疫情留给我们的启示,恐怕不止是对抗疾病这么简单”,读完本文你收获了什么启示?
(一)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二)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三)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
_________→偷豆:高兴→___________。
2.小说三次提到“豆麦”,认真体会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3.试举一例说明作者表现小说中景或人的“美”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户 (2)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3)放杖而笑 (4)盖自笑也
2.甲文中描写月色,可写的景很多,作者为什么特意提到“竹柏”,乙文中提到“韩退之钓鱼无得”?
3.两文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结合文本分析。
秋月
(朱熹)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秋月”形象在诗中有何作用?
2.前人评价本诗“有奇趣”“内蕴活脱,曲尽其妙”,对此任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智”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智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智”甲骨文左边即“木制武器”,右边即“矢,弓箭”,中间即“口,谈论”。“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于猖獗,至于今日”的“智”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智”包括的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③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曹冲智救库吏》)
思想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达天下
(3)儒家把“智”与“仁”“义”“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班级举办“智”达天下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东家西舍的也都说他这回可非完不可了。那些好看热闹的人,都在准备着看他的热闹。可是他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
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
以上文字选自作家_________________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小说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内容,塑造了这个勇于追求幸福、敢于打破传统规矩、表现了生的坚强和勇气的奴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