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每一种新型病毒暴发的初期,医学...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每一种新型病毒暴发的初期,医学专家们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

B.各领域那些成就非凡的人具有创造力是不言而喻的,其实只要努力,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创造力。

C.这篇小说因环境描写细腻真实、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和人物形象鲜明深刻而吸引了无数读者。

D.蒙古人度假村中,大大小小的蒙古包琳琅满目错落有致,我们投宿的“蒙古人家”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B 【解析】 A. 左右为难: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不合语境,使用有误; B. 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 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搭配不当,使用有误; D. 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不合语境,使用有误;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撺掇    扭搅    侦缉    淫慢险燥

B.修茸    取缔    涉猎    以身作责

C.推搡    墩实    旁骛    经纶世务

D.瞭望    折皱    附丽    味同嚼蜡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liǔ)    帕(juàn)    志(shǐ)   不容发(jiàn

B.)     难(jié)     刻(qǐn)   怏不乐(yàng

C.杆(wéi)    当(gòu)    斜()    咄逼人(duō

D.guǎng)  亮(zhèng)  冠miǎn)  手蹑脚(ni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雨无声悄悄地唤醒嫩柳,初阳静默,悄悄唤醒大地,善行无语,悄悄地唤醒良知。生活中,总有很多东西春风化雨般唤醒我们……

请以“           悄悄唤醒我”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不少于600字;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查看答案

    合欢,合欢

李晓东

(1)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2)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3)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有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4)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披拂处,是一个个门庭,层层剥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簇拥着一条碎石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

(5)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水泥柱子上挂着“市政府招待所”的木牌。院子里是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6)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7)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8)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9)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过长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

(10)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11)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12)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1.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补全作者对合欢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失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我”第一次所见合欢树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3.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语句

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

4.第(6)段和第(11)段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有什么作用?

5.理解文中各个人生阶段有关合欢的叙写,探究文章的情感内涵。

 

查看答案

    (1)早在1976年就在非洲的扎伊尔有过一次可怕的流行:最开始只有一人发病,几天后此人突然神秘地死去;随即,疾病小规模地蔓延开来,318人染病,280人死亡,死亡率近九成,这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得名。

(2)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致死表现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3)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尽管科学家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在何处,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

(4)最近,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FDA) 接连发了好几封警告信,分别告诫几家在互联网上销售万应灵药的企业, 目前FDA尚未批准任何涉及治疗、预防埃博拉的药物, 防治埃博拉病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可用。

(5)这个声明固然是一种预警,但是反过来也承认了一个无奈的现实:对于埃博拉这种可怕的疾病,目前人类依然没有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6)事实上,有很多疾病至今依然是我们人类无法战胜的,比如令人闻之色变的艾滋病(AIDS)、各种恶性肿瘤、渐冻症甚至很常见的糖尿病,目前都无法根治。但是,埃博拉的情况远比这些疾病糟糕。

(7)对于艾滋病、各种肿瘤,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研究,无论是政府层面的拨款还是私人企业的研发投资,金额都是数以十亿计的。巨大的投资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尽管人类目前还没有征服这些疾病,但已经有了许多药物可供临床医生选择,可以延缓病程、延长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8)对于埃博拉呢?很遗憾,答案就是没有。没有预防药物,没有疫苗,没有针对埃博拉的抗病毒药物,没有阻断症状的药物,什么都没有。目前,一线的医护人员,对于埃博拉患者的治疗只能是隔靴搔痒,同时尽量隔离已知的患者和疑似感染者。至于能不能活下来,基本上就得看患者自己的免疫力和运气了。

(9)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什么让特效药物始终难产呢?

(10)一个有些偏颇的段子,或许道出了部分真相:“在埃博拉和特效药之间,还差5个白人的死亡。也就是说,埃博拉目前还只是在非洲一些落后地区流行,对于外部世界,特别是欧美各国,基本上不构成威胁。哪怕是出现零星病例,欧美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也足以将其迅速扑灭在萌芽状态。

(11)而开发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药,成本可能是普通人想不到的高昂:至少十几亿人民币。从设计到合成“有苗头”的化合物,再将其体外筛选(用细胞、病毒、细菌等实验室手段初步判断其活性大小,相当于歌唱比赛的海选阶段),再将其中的佼佼者放到动物身上进行筛选(这些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需要极其严格的条件,甚至要求完全无菌的环境,所以成本极高),其中表现最优秀者经过复杂的评估与审批,才能用在健康志愿者身上测试其安全性,确认没问题之后再用于少量患者检测其药效——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才能上市,无论是时间还是经济成本,都绝非一般小企业能够负担的。

(12)同时,整个开发过程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只要有一种指标不合格,这种新药就不可能问世,之前巨大的开发投入顿时全部付诸东流。实际上,在“有苗头”的化合物中,平均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幸运儿能够最终上市。

(13)当然,如果成功上市,新药也能为开发商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不过这有个前提:这种药物的市场足够大,患者或医保机构也愿意为其掏钱。像埃博拉这种疾病,虽然市场很大,但那是在非洲的贫困地区,当地人显然没几个能够付得起昂贵的药费,其国家也未必能拿出这么多钱来买药。

(14)对于这场埃博拉疫情,世卫组织的预测很不乐观。尽管各国都承诺了会施以援手,但情况很可能会继续恶化下去,直到死亡速度超过其扩散速度而自然停止下来。

(15)这场埃博拉疫情留给我们的启示,恐怕不止是对抗疾病这么简单。

1.结合文章,请概括说明埃博拉病毒无药可救的因素有哪些?

2.(6)(7)(8)(9)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简要说明选文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4.文章结尾说“这场埃博拉疫情留给我们的启示,恐怕不止是对抗疾病这么简单”,读完本文你收获了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