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殷殷插柳 有一句过目难忘的诗,是24k的金子,光芒四射...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殷殷插柳

有一句过目难忘的诗,是24k的金子,光芒四射,你一搭眼,它就会钻到你的心里。

它是一朵销魂的花,却不知出自哪一页历史哪一枝头。它是一滴有灵性的雨,却不知来自哪一朵思绪充盈的生雨之云。滚滚流水,逝者如斯。这诗句闪耀在岁月的波涛中,历久弥新——

“插柳不叫春知道!”

看看,是何等的风姿绰约,何等的仪态万种!

在我看来,它可以抵得上一件青铜器,抵得上一件金缕玉衣。但它与它们不同。它们缺少些脉动和呼吸,而它,七个字里有魂,有灵,有丰沛的生命气息,有文学的生命力。

它一直陪伴着春。

春是拱开地皮蠕蠕而动的蚯蚓,春是燕子掠过的河水,春是刚刚钻出泥土的草的嫩芽,春是带着露珠儿的荠菜、苦菜、蒲公英、白蒿芽、灰条菜、马苋菜。春是莺啼恰恰,蝶舞时时,乱花浅草,烟雨酥泥。

春是发生,是原点,是根源,一切从春开始。古话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春是希望。有了春,才有绿草铺到山野,才有花骨朵缀上树枝,才有羊羔落地,才有百鸟孵卵;才有夏的热烈华美,才有秋的丰谷硕果,才有冬的温暖和酒香。

春是新生的力量。“春在前村梅雪里,一夜到千门。”春草是孙悟空的毫毛,拔一根下来吹一口,漫天飞扬,一落下来,遍地都是春草,遍地都是绿色。春花是娘子军不让须眉,看那花团锦营,雷声隆隆壮威,河沟里钻,岩石上爬,攻占一山又一山,姹紫嫣红,汹涌奔突。

世间最美者,春也;世间最新者,春也;世间最动人者,春也。春是神,关爱着一切生命。

然而,这句诗的焦点却在春之外,是勤奋的插柳者。插柳者是审美的中心,它诠释着天地精神。

插柳不叫春知道。

这是一种襟怀境界,一种人格高度。在我们中国古代、现当代的浩瀚史书上,每一册都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插柳者。他们或者以满腔春水,浇灌四方;或者沉潜砥砺,开辟新境;或者挥舞阳光,一脸欢欣。

插柳不叫春知道。

春是春草一样的老百姓,是大树一样的老百姓,是人民。民为重,人民最大。

殷殷于春,殷殷插柳,殷殷切切孜孜矻矻。插柳者倾情耕耘,全力奉献,施恩不图报。多少春风,挟带着插柳者的喘息之声;多少春雨,掺和着插柳者的汗滴。插柳者不图什么,只是为了给春添一分烂漫。

插柳者爱春护春,是一种骨肉情感,有如母爱。有如灾荒年里,母亲把自己不多的饭食,偷偷地拨进儿子的碗里;有如儿子远行,母亲日夜担心,悄悄地为儿子许愿祈祷;有如儿子发现这些之后,母亲总是会闪烁其辞,竭力掩饰否认。插柳者的这种情,洁净,深沉,是一种大爱。

插柳不叫春知道。

春是他人,是与插柳者自己没有多少关联的人。而插柳者,也是平凡的人。在人群里,他们往往貌不惊人,甚至连说话都有些木讷;他们善良、实诚、积极向上,只是悄悄地做着好事,帮助他人,只有这样,他们心里才快乐。

插柳不叫春知道。

他们不需要被知道,不想被知道,他们不喜欢张扬。他们的行为不是展示给世界看的——就像高山流水,就像稻田蛙声,就像春花秋雨。他们自己就是世界的一员。

天底下的鸟儿天天歌唱,哪一只鸟儿是在歌唱自己?

插柳者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他们有七情六欲,他们又是历史长河里伟岸的人。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表达出对春的敬畏,对世界的敬畏,对众生的敬畏和挚爱。

插柳不叫春知道。

殷殷插柳,插柳者融身于柳。

殷殷插柳,插柳者融身于春。

不叫春知道的插柳,只是心灵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天职的需要。插柳者的一俯一仰,一颦一笑,一生一世,都是诗,都是诗里的内容和韵律。

(作者:刘成章,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选文以“殷殷插柳”为题有何好处。

2.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春”,其用意何在?

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4.本文的语言富有韵律美,且极具典雅之感,试简析作者是如何达成这种效果的。

 

1.暗示了本文写作的对象;也点明了这篇文章的主题,赞美插柳者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甘于平淡等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指出春的美好意义,点明插柳的情境和插柳者无私奉献的对象。 3.这里把“插柳不叫春知道”这句诗比作“销魂的花”和“有灵性的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句诗的精妙,并且表达了作者对这句诗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4.文中有长句短句结合使用,有整句散句自然组接,如“世间最美者,春也;世间最新者,春也;世间最动人者,春也。春是神,关爱着一切生命。”又把“插柳不叫春知道”独立成段,分别领起相应的内容,回环咏叹,使语言极富节奏感和韵律美;文章运用大量凝练、文雅的词句,引用、化用大量古诗文,使语言典雅。(每点都要举例支撑) 【解析】 1. 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1)题目中“插柳”,暗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2)“殷殷”的意思是勤奋,是耕耘,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表明文章要赞美插柳者的不求回报、甘于奉献的精神;3)题目新颖形象,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 2. 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春”,赞美“春是希望”“春是新生的力量”等,指出春的美好意义,而春天的如此美好就是因为有插柳者,就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通过春的美好侧面衬托了插柳者的无私伟大。 3.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从内容上来说,作者把“插柳不叫春知道”这句诗比作“销魂的花”和“有灵性的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句诗的精妙,表达了作者对这句诗的喜爱之情;从结构上说,自然引出下文“插柳不叫春知道”,   4. 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点。 (1)骈散结合,长短结合,句式灵活多变,富有韵律美。如“世间最美者,春也;世间最新者,春也;世间最动人者,春也。春是神,关爱着一切生命。”整句与散句结合;“春是春草一样的老百姓,是大树一样的老百姓,是人民。民为重,人民最大。”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结合。 (2)引用古语和古诗,语言典雅而富有诗意。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在前村梅雪里,一夜到千门”。 (3)用词凝练,语言文雅。如“殷殷插柳,插柳者融身于柳”“殷殷插柳,插柳者融身于春”,“一俯一仰,一颦一笑,一生一世,都是诗”。   (4)“插柳不叫春知道”独立成段,回环咏叹,使语言极富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引出相应的内容,将情感逐步推向高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③跂:提起脚后跟站着。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有槁暴不复挺者   (2)声非加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选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劝学的?

4.第二段设喻论证了什么观点?《北冥有鱼》中的哪句话也体现了此观点?

 

查看答案

默写。

(1)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2)杨花榆荚无才思,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3)__________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4)__________________,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贺敬之《回延安》)

(5)《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6)《河中石兽》一文中,老河兵笑言“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岳阳楼记》一文中,“进”和“退”分别照应“______”和“________”。

 

查看答案

仿照例句中加点部分,在横线处仿写,使语意承接紧密,和谐一致。

语文是一个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B.我国古典名著中很多文学形象除名字外还有别称或别号,如:林黛玉——潇湘妃子,卢俊义——玉麒麟,庞统——凤雏,孙悟空——弼马温。

C.夏洛蒂·勃朗特是“勃朗特三姊妹”中最著名的一位。她的代表作《简·爱》以第三人称进行故事的叙述。

D.古时男子18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束发戴帽,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查看答案

下列画线句均有语病,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青年节的前一晚,国内知名的视频弹幕网站bilibili发布了一段名为《后浪》的视频。①随即刷屏网络并引发两极化争议,有人热泪盈眶、感动不已,有人厌恶反感、批判声高,有人欣喜于年轻一代的被认可,有人诟病没有真正地走近年轻人。评论人曾于里指出,《后浪》是一篇青年缺席的宣言,不仅缺失了年轻一代的真实现状与声音,也用“青春”替换了“青年”。②现代意义上的青年是五四前后诞生的,承载着政治与文化的双重涵义,青春则属于抒情主义和消费主义,是小时代的产物。因此,《后浪》在本质上是向消费主义一次献媚,看似肯定和歌颂年轻一代,实际上却是维护和巩固“前浪”们对世界的进一步定义与规划。④《后浪》中的“后浪”代表不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它只是青年这个复杂群体里的一部分,而对于年轻一代自身而言,只有重拾“青年”的身份,就能真正称得上时代浪潮中的“后浪”,否则不过只是浮沫而已

A.第①句:在“随即”前面加“该视频”。

B.第②句:在“诞生的”后面加上“概念”。

C.第③句:“维护”与“巩固”位置互换。

D.第④句:“就”改为“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