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空巢”现象的加剧,养犬热逐年升温。2018年9月发布的《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城镇养宠用户已经达到7355万人,其中城镇养狗人数达到3390万人。
(材料二)
下面是一组关于遛狗的调查数据表
(材料三)
日前,朋友圈里《遛狗要拴绳,异烟肼倒逼中国养狗文明进步》一文刷屏,也让“异烟肼”这个词为公众所知。该文介绍说,药物异烟肼对人体无害,但对犬类有非常强的毒杀作用。此文一出,拥护者有之,激烈反对者有之,正反两方对立激烈。从拥护者的发言来看,几乎都是对目前国内养狗文明缺失的强烈不满。可以说,人与狗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因养狗形成的矛盾。
(材料四)
10月29日,云南文山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文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山市区犬类管理的通告》,要求7点到22点,宠物狗禁止上街。11月14日,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执行新修订的《武汉市物业管理条例》。其中要求:业主携犬只出户时,必须为犬只戴上嘴套,否则就可能面临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11月15日,《杭州市限制养犬规定》允许携带小型犬、观赏犬,出户的时间为19时至次日7时,遛狗不牵绳最高可罚1000元,无证养狗最高可罚10000元……
1.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空巢”现象的加剧,全国城镇养犬数量加大。
B.“狗患”日益严重,引发了大量“犬与犬”“人与犬”“人与人”的矛盾。
C.关于养狗问题,人们意见不统一,反对养狗和支持养狗的呼声都很高。
D.治理“狗患”呼声高涨,如何协调各方诉求成为城市管理的重点。
2.阅读“材料四”,说说揭示了什么现象?请从“材料二”中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谈谈你对“人与狗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因养狗形成的矛盾”一句的理解。
4.阅读“材料二”“材料四”,请简要概括如何做到文明养狗。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______________)
(2)俟其欣悦(_____________)
(3)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_)
(4)右备容臭(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益慕圣贤之道 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 安陵君其许寡人
C.以衾拥覆 故不以山溪之险。
D.足肤皲裂而不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秋夜
朱淑真①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②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注释)①朱淑真:宋朝女诗人,自号幽栖居士,自幼聪慧,但婚姻不幸,其诗多幽怨之情,曾与李清照齐名。②烛花:即灯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
B.第三句写床席之月影,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
C.“凉”字是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视觉状态写触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内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D.第四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2.“铺床凉满梧桐月”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楹联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要求字数相同,词性相对,词义相关,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班级开展“品赏楹联,传承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能够组成一副对联的两句话,抄写在横线上。
A.立志读尽人间书
B.人生唯因读书好
C.悬梁刺股求学路
D.发愤识遍天下字
(2)生活处处是语文。请你自拟或从日常生活、文学诗赋中找出一副对联(本试题卷出现的对联除外),并根据楹联特点写出所选对联的妙处。
(3)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相继在央视热播。于是,“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成了同学们热议的话题。请你就此话题发表看法并说明理由。(60字左右)
名著阅读。
他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中,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心中茫茫的有点热气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的任着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他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从选段中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古诗文默写。
(1)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白居易《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生动地刻画了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卖炭翁的悲惨处境,流露出诗人深切的同情。
(4)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困难局面时,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一文中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海天的广阔来突出“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