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难忘“棒槌”
(1)17岁那年,我成了一名下乡知青,当地人有一句俗语:“还拿棒槌当针(真)呢!”是说一个人凡事太较真。有一位女子,我在心中一直称他为“棒槌姐”,是因她那份较真的真情。
(2)知青宿舍是几间养过多年牛的牛屋,离屋子10多米远,牛屎尿的味道也会扑面而来。这个我并不怕,知青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嘛,这点困难算啥!那时对我来说,难的是洗衣被。我是抱着战天斗地的热情去的,劳动起来总抢重活,脏活干,身子骨又比较单薄,每天收工回到宿舍,精疲力竭的我只想用用脑子,看看书报,根本不想再做体力活。
(3)或许见我爱看书读报,衣服上又常常有污渍,一天收工后,一位女子来到知青点,将我丢到地上的脏衣服拾起,又拿了其他几位知青的脏衣一同放进木桶中。当我们阻挠时,她已端起木桶,向村前的东荆河走去好远了。
(4)当时物资匮乏,乡下人日子十分困难,洗衣皂只有比较好的衣服才能涂擦上一点,平时洗衣是拿木桶挽了衣服到河边,将衣濡湿后放在青石板上,用棒槌敲打。
(5)日落时分,她把衣裤拿到知青点,衣服上除了贮满阳光外,还有淡淡的肥皂香味。我明白了,她不止槌衣,还用了于她而言,非常金贵的肥皂。难怪衣服洗得那么干净!
(6)我不能让她出了力还搭钱。第二天她来拿脏衣,我拿出5毛钱往她手中塞。她极力推辞,慌乱中,我的手碰到了她的手。只见她的脸上飞起一片红,就像天边的朝霞。我顿时感到脸上也热热的!虽说她已成婚,却只比我大两岁,由于羞愧钱也就没给出去。
(7)那天收工后,我去了她家,将用那五毛钱买的两块洗衣皂放到她家桌子上。她还是死活不肯要,我说:“姐,别推了。要不,你就不用再给我洗衣了。”她这才松开手,眼角晶莹,“你们是一些不会做家务的毛头小子,远离父母实在太难了!”
(8)让我不曾想到的是,第二天,在大队部她被批斗了,只因她收了我两块肥皂。我得到消息后,立即找大队支书理论,结果不但没减轻她的“罪责”,连我也受到处分,说我是非不分。
(9)此后几日,每见她背着大捆衣被走向河边时,我的心就如有棒槌重击。那天,我鼓起勇气走下堤,来到她身边,似乎用尽力气,声音却低低的:“姐,是我让你遭罪了!”她停下手中的活儿,抬头看着我,柔柔地说:“没事,别搁心里,他们罚我为全大队的知青洗衣被,我愿意,白天累点,夜里梦也舒坦。”
(10)说着,棒槌声又响了起来……我的心也回应着。当时知青已开始大批回城,我想,有她这样的姐,即使我不能回城,心中也会如河水一样清澈甘甜!
(11)之后不到两年,知青都回城了,牢房里只有我一人,原因是那天在她遭批斗时我去做了争辩。一天,她又送来洗净的衣被,无意中触碰到她的手:“好烫啊!”原来那天她发烧了。我说:“姐,你不能这样和自己过不去,生病发烧应该好好休息啊,怎么还为我洗衣被?”她没说什么,脸上有些愧疚.
(12)那段时间,看到只剩下我的知青点,她总说:“是我连累了你。”我对她说:“姐,话哪能这么说?你就如这棒槌,质朴纯洁,浸透着河水的甘洌。”
(13)不久,我得到回城通知。知此后,她既为我高兴,又有些不舍。看着地,我的心头泛起一役酸酸的感觉。
(14)这天,我陪她来到河边。只见她高高挽着裤脚,双脚着力地支在河中,白色干净的被单被她挥起来,似抛起一片纯洁无瑕的真情。灿烂的阳光落在地的头上,给她的发际抹上一道金边。正在远行的航船,还有倒影于水中的人影,鱼影,随着流动的河水,在她的身下荡漾、远逝。
(15)几十年过去了,我一路勉力前行,工作上有所成就,同时还成为一名作家。只是因为:有我称之为“棒槌姐”那美丽而坚强的身姿回映在眼帘,那昂扬而充满真情的棒槌声回响于我耳际,还有那一湾清凌凌的河水,一片绵厚甘醇的土地,流淌、延展在我身后。
1.分析选文标题的含义。
2.选文(4)段有什么作用?
3.根据选文(5)段至(9)段,理清“我”的心理变化。
内容 | 嗅到衣服上的香皂味 | 因她被批斗而找支书 | 见她背衣被走向河边 |
心情 |
|
|
|
4.结合选文(9)段—(13)段内容,分析“棒槌姐”是怎样的人?
5.选出对选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选文采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给读者以亲切真实的感受,又便于作者抒发感受。
B.选文(2)段的记叙表明:对我而言洗衣服之所以难是因为体力劳动繁重令我疲惫,难以承受。
C.选文(14)段的画线句将人、景、情融为一体,创设出美好的氛围,令人回味。
D.选文(15)段点明我的成长乃至成功与棒槌姐的质朴真情与坚强性格的感染与影响密切相关。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篡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①之一也。济阳江禄,读书为竟,虽有急速②,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或有狼藉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③。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④用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百行:指各种善行。②急速:指仓猝间发生的事。③累德:对德行有损。④秽:用于不洁的地方。
1.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人不厌其求假焉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吾每读圣人之书
C.故余虽愚 虽有急速
D.尝趋百里外 未尝不肃敬对之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
4.选文(甲)中作者对所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因而得到有书之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乙)中作者读圣贤之书时一贯以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对待,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古诗文填空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渔家傲》)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4)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
(6)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
(8)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春望》)
(10)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家傲·秋思》)
(11)李白《行路难》中运用典故表达渴望得到重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三峡》中侧面表现山势高峻峭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语境,回答问题。
(1)为促进青年科研人才成长,让青年人才充分释放创新能量,2015年,中国科协启动了“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至今累计资助了1000多名年轻人,他们中有+少人走出了摸索期,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带领团队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请你代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受益者,写一段话阐明中国科协这一举措的意义: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补全横线处内容,使其与前后句衔接合理,语意连贯。
创新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新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堡垒,固若金汤。我们要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行动去谱写21世纪的新篇章。
选出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筑路队得伤寒死里逃生后又回到铁路工厂工作,他被吸收到团委会里,担任政治教育部长。
B.《童年》中阿廖沙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是药剂师好事情,他对阿廖沙的性格形成起关键作用。
C.《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格列佛从慧骃国回来后讨厌人类身上的耶胡气味,他甚至不让妻子儿女靠近。
D.《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魯滨逊在荒岛的某一天,在沙滩上发现人的脚印,吓得三天三夜不敢出门。
选出对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 )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诗的首联运用记叙,首句中的“客路”为作者亲眼所见,“青山”一词点题,“行舟绿水前”交代了诗人的立足点。
B.颔联写船上所见之景。其中的“潮平”“风正”二词分别与“两岸阀”“帆悬”构成因果关系,逻辑紧密。
C.颈联既写最又点明时令,且表现出具有符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尾联遥应首联,运用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了诗人的故乡所在,同时更表达出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