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⑴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⑵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⑶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⑷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⑸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⑹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⑺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⑻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⑼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⑽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⑾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⑿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⒀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⒁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
⒂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
(作者矫友田,文章有删改。)
1.请按照时间先后,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并按照提示完成填空。
| 情节一 | 情节二 | 情节三 | 情节四 |
线索 | 多年前的槐花盛开时节 | 为清楚蜜蜂如何采蜜 | (2) | 现在凝望着一只流浪蜂 |
事件 | 看到养蜂人和蜜蜂 | (1) | 用嘴吹干蜜蜂翅膀上的水渍 | (3) |
2.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通过对放蜂人善待蜜蜂、怜惜蜜蜂的叙述,表现了蜜蜂酿蜜的艰辛和食蜜的稀少,抒发了对蜜蜂那种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之情。
B.文章主要运用倒叙,看到一只深秋还在独飞的蜜蜂,想到了自己遭遇而悲伤、感慨。
C.文中说“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其中“徒劳”在文段指白费心力,白费力气;表达了流浪蜂苦苦寻找家园,最终白费气力不能回到自己家园而心生怜惜之情。
D.文章以物喻人,借辛勤酿蜜的蜜蜂,赞扬那些像蜜蜂一样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的人。
E.“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说明这只蜜蜂很独特,很坚强,主动乐观地探求回归之路。
4.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太宗论止盗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晒(shěn):微笑。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故不暇顾廉耻耳 故: ⑵自是数年之后 是: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请重法以禁之
3.结合选文内容回答,唐王针对盗匪之患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人们安居乐业?
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诗经·周南》)
(2)________________,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大道之行也》)
(7)白居易《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格外) B.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
C.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D.以其境过清(凄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影布石上
C.斗折蛇行 D.其岸势犬牙差互
3.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先写水声,作者用“如鸣珮环”来形容水声的悦耳动听。
B.本文对潭中水和游鱼的描写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则是从动态上描写的。
C.作者是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溪流——记录同游者为顺序来安排行文的。
D.本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如写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正是作者政治受挫遭贬谪后忧伤心情的自然流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的手
①手,这个词听起来极其普通,我们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然而,你是否知道:手是万物之灵的人类特有的一部分肢体,是其他任何生物所不拥有的。通常我们把手腕以下部分称为手。手可分为手掌、手指两部分,由手腕与臂相连,在关节允许范围内可以伸曲自如。具体来说,手掌由掌心、掌背、掌侧和掌根组成,手指则由指节、指肚、指甲和指尖组成,皮下布满了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以指尖处最为丰富。一般只有手背上长细毛。
②且不必说其他动物,就拿与人类最相似、同属灵长类的猿猴、猩猩来说吧,虽有人手的形状,但一般不能完全伸直五指,且表面覆盖了一层长毛,运用时也不如人手灵活。与其他动物相比,人手手指间的蹼明显退化,因此人手也更显美观。人与猿猴在握拳时也有很大不同:人的大拇指可扣在拳外侧,而猿猴的拇指却只能握在掌心……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为什么存在如此的差异呢?从起源来看,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是由四肢着地行走变为双腿直立的,手在这时便由上肢转化,从而实现了手与脚的分离。其间的漫长岁月中,通过人类的劳动,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手。这种与动物的差异是人类劳动和进化造成的。
③正因为人手有着和其他动物截然不同的特点,因此也决定了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从功能上看,人手能够制造各种工具和进行劳动生产,这一点是科学家们公认的人与动物的最大的本质区别。又如:人手能够胜任极其繁杂细致的工作,如雕刻、刺绣、绘画、演奏等。再如手指的灵巧表现在使用筷子进餐;手的触觉是极其灵敏的,它可以感觉到不同的物体的温度。总之,手的功能是难以尽述的,简直可以说无所不能了——当然这有些夸张,但也可以说明手的功能之多。
④手是这样灵巧,这样奇妙,难怪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对它进行研究。某些高明的医生还可以从一个人的手和指甲来判断病情。道理并不深奥,众所周知,要是手心冰冷,指甲发青,那一定病得不轻,所以说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个人的生理情况。
⑤科学家们还发现世界上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根据这一原理,对公安局的工作帮助不小。
⑥人类的劳动创造了手,而人类又用手创造了今天的灿烂文明,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否认,手是伟大的!手象征着开拓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得以繁荣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我们应该努力发扬这种精神。
1.第①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人手的构成 B.人手的功能
C.手是其他动物所不能拥有的 D.手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
2.第③段最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举例子 C.分类别 D.下定义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第②段说明的内容照应了第①自然段“手是万物之灵的人类特有的一部分肢体,是其他任何生物所不拥有的”这句话。
B.科学家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本质区别是人手能够制造各种工具和进行劳动生产。
C.第④段中加点词“一定”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人手是灵巧的,作用很多,高明的医生可以借助人手来判断各种病情,并且医治很多疾病。
下面对杜甫《石壕吏》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A.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且颇为紧张。
B.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C.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典雅华丽,用典巧妙恰当,一唱三叹,高低抑扬,达到沉郁顿挫的效果。
D.诗人用巧妙的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