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抗击新冠肺炎中,无人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本次抗疫过程中亮眼的存在。它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作为新兴装备,具有快速机动、远程遥控的优势,目前,无人机已在航拍、农业、运输、救援、测绘等多个领域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年里,无人机将成为一种普遍的劳动工具。
(材料二)
无人机在抗击疫情的表现可谓高端又亲民。为了最大程度减少人流量,避免不必要的接触和二次传播,无人机穿梭在各大城市的医疗单位之间,运送重要的样本信息以及急需的医疗药品。一些起飞重量更大的无人机还能完成人们生活必需品的运送任务,将人们急需的生活物资及时运送到位。无人机搭载红外相机和语音设施后,就可以活跃在全国各大关键路段上,进行群体测温,有效引导人群疏散,同时向过往车辆宣传本次疫情的最新进展情况,提醒大家做好必要防护。疫情发生后,消毒任务迫在眉睫,人工消毒速度慢、效率低,利用无人机空中喷洒,无论是高楼林立的大都市,还是人烟稀少的乡村,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完成消毒任务。
(材料三)
近年来,民用无人机由于运行成本低和使用方便,培训机构层出不穷,“黑飞事件”时有发生,所以无人机使用培训及监管问题亟待解决。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无人驾驶飞机。
B.无人机在航拍、农业、运输、救援、测绘等领域应用,已成为普遍的劳动工具。
C.无人机的使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无人机的广泛使用和不断发生“黑飞事件”说明要加强对无人机的使用培训和监管。
2.阅读材料二,简要概括无人机在抗击新冠肺炎中的作用。
3.阅读材料三,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图表所表达的信息。
阅读《同舟共济 守望相助》,完成下面小题。
同舟共济 守望相助
①总有一些不平凡的事件,标注着一个国家的记忆、熔铸于一个民族的精神。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激发出中华民族携手战胜疫情的顽强斗志。亿万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铸就一座令人瞩目的精神丰碑。
②“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来自亿万人民聚沙成塔的爱国之志,彰显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人们不会忘记医务人员奋勇冲锋的“请战书”,不会忘记夜以继日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工人,不会忘记“只要有疫情,一直在”的志愿者,不会忘记默默奉献的平民英雄……面对疫情,人们激荡出“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铿锵旋律,迸发出“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的家国情怀,这就是握指成拳的力量。
③丹心寸意,皆为有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疫情发生后,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即动、勇挑重担,广大社区工作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广大群众众志成城、踊跃参与,展现了令人震撼的行动能力和精神力量。我们看到:争分夺秒的救治,感天动地的驰援,爱心涌动的奉献,这场疫情激发出的精神力量,来自我们民族在艰难困苦面前勇于担当的光荣传统的传承。
④抗击疫情的斗争,让我们再次看到: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同舟共济、团结一心,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基因。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众人拾柴、涓滴汇海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才让我们更加坚信,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定能打赢!疫情逐渐散去,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面对困难与挑战,我们有亿万人民携手同心,磨砺凝心聚力的意志,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困难只会让我们更加团结,战胜困难只会让我们不断进步。
⑤正因如此,使得中国在这场全球抗疫“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负责人布鲁斯· 艾尔沃德早在赴中国考察时就说:“要有效防控速度至关重要,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行动迅速。”看到中国关闭湖北省外出通道,严格管控人员流动,布鲁斯称中国采取的防控措施史无前例。考察过程中,艾尔沃德大加赞扬,“疫情防控好比一场战役,而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包括领导力、宣传力以及与民众的沟通,中国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⑥“伏久者,飞必高”。我们民族不仅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而且一定会以“人心齐,泰山移”的精神伟力,在实现伟大梦想中书写更壮丽的篇章。
(选自2020年3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携手战胜疫情的顽强斗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中被激发出来。
B.第③段引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表现中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战斗的精神。
C.中国在这场全球抗疫的“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 ,赢得了世卫组织的赞誉。
D.文章先分点阐述,再总结全文,全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凝聚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
2.阅读②~④段,简要概括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精神力量的来源。
3.第⑤段布鲁斯对中国抗疫表现的评价,包含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阅读《南极的初见》,完成下面小题。
南极的初见
①“我先问你,去南极干啥?”往返三万公里的船票、机票全部订好,出发前好友张宇问我,想不到还是把我问住了。
②当我与酷爱摄影的好友们辗转到达被称为世界尽头的乌斯怀亚,登上前进号邮轮的第二天,答案就犹如眼前没有边际的海水一样,不可阻挡地涌入脑海。
③碧绿,鹅黄,褐色……没想到第一次登南极岛,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春天的画面。
④与想象中极地的万物肃杀相去甚远。那绿草、黄花簇拥成团,草看不到茎,花看不见叶,近前,才看清楚那大团的颜色都由细小组成,花瓣极小、草叶细长;成片的红色是附着在岩石上的苔藓,它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给岛屿泼洒出亮色。岛上树木种类非常单一,没有一棵枝干笔挺,都是朝一个方向倾斜,许多被吹倒在地,依然顺势生长,与草地相连,在极地顽强地绽放着美丽。
⑤这就是立夏时节极地的春天,人们裹着厚厚的防寒服置身冷风包围的春色中。
⑥沿着探险队员的路标,我们看到了又一片蓬勃的生命。通向海滩的山坡上,无数企鹅在岩石上集聚,它们灵活中透出的笨拙萌到了我们。为了把食物送给正在孵蛋的伴侣,它们在岩石上跳上跳下,一不小心就失足滑落,可肥胖的身躯能够瞬间敏捷翻起,又摇摇摆摆地决然前行。在旁边草丛里筑窝的白头信天翁,有的半眯着眼儿,有的露出一只脚丫,有的把尖嘴探进翅膀,安静地趴窝。它们毫无戒备的样子,让一位摄影师朋友哭笑不得:“我拍了一群瞎鸟,它们连眼睛都懒得睁开!”
⑦我却陷入了沉思。自然是什么,就是写在大地上的自由,万物适应和共享这个星球的馈赠,生灵之间没有高贵卑贱,只有按照自然法则生存。接下来的航程中,我看到了追逐冲锋艇浪花的成群白海豚、与游轮齐头并进的座头鲸……我不再惊异,只有贪婪地去欣赏,拼命地去记忆。
⑧在采访这次航行的船长时,我呈上了两个问题:“许多人到南极是为了通过探险成为英雄,如今你带领我们普通乘客来到这里,你认为我们此行的意义是什么?你的船长生涯里,得到的最高奖赏是什么?”船长用一句话回答了我的两个问题:“我的最高奖赏是许多乘客来信,告诉我,他们体验到了一种不可言状的美。”
⑨奥莱·约翰·安德里亚森船长出生在挪威一个航海世家,父亲当过船长,妻子和哥哥现在都在船长岗位上,“我有三个女儿,大女儿的理想是当船长,她正在学习和考试,准备将来和她的父亲一样。”对50次穿越号称死亡地带的德雷克海峡他面无惧色;他展示了自己腕上的一块金表,拥有50年航海经历的人,才能得到政府颁发的这一纪念品。
⑩南极特有的极昼现象,让24小时高悬的太阳发出不同的光芒,在海面,你会看到晶莹剔透的巨大冰块反射出的奇异色彩,蔚蓝、橘红、深紫、金黄,那些不知漂浮了多少日子、从哪座雪山崩坍下来的千年造化,在海浪冲击下形成人工无法锻造的形状,随着冰层的厚薄显现不同的色彩。于是,儿时玩具万花筒中的景象在眼前放大,各种色彩与我们乘坐的冲锋舟溅起的浪花交相辉映,转瞬即逝,梦幻?童话?比梦幻真实,比童话美丽!
⑪离开冲锋舟,在冰天雪地中安扎帐篷。躺在夜空下,一种无边无际的安静席卷着我,仿佛世界上只剩下了自己……
⑫想起这一路,真的让我体验到了“不可名状的美”,那种感觉无法描述,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04月10日14版《南极的初见》。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好友对“我”南极之行的疑问作为开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第⑤段中“厚厚的防寒服”与“春色”形成反差,衬托出极地的春天依然寒冷。
C.第⑩段“梦幻?童话?”两个问号,写出“我”看到冰块色彩变化时的茫然无措。
D.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叙述“我”初到南极的所见所感,写出初见南极的惊艳与欣喜。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成片的红色是附着在岩石上的苔藓,它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给岛屿泼洒出亮色。
(赏析句子)
(2)在旁边草丛里筑窝的白头信天翁,有的半眯着眼儿,有的露出一只脚丫,有的把尖嘴探进翅膀,安静地趴窝。(赏析加点词语)
3.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我”南极行体验到的“不可名状的美”?请简要概括。
4.你如何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简要阐述。
5.文章第⑨段为什么要详细写船长的家庭情况?请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侪(chái):辈,类;吾侪:我们这些人。③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诣)A轼诣武卫营(_______) B诣太守,说如此(_______)(《桃花源记》)
(2)(属)A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_______)B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岳阳楼记》)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4.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阅读《卜算子·咏梅》,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驿外”“断桥”说明梅花生长环境恶劣,体现它寂寥孤独的生存状况。
B.“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生命的历程。
C.“已是黄昏独自愁”,运用夸张手法写梅花暮雨黄昏的愁苦,表现处境的悲凉。
D.词的下片写梅花无意争春,却惹来众芳嫉妒,饱受摧残碾为尘埃,仍香气不改。
2.整首词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截至2020年5月14日,中国政府已经向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①(A.gōng B.gòng)各种医疗援助,并向12个国家派遣了共计14支专业医疗团队。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中国风雨同担,共克时jiān ②(A.艰 B.坚),充分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者、构建者的角色(甲)(A.担当 B.担任)。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乙)(A.明哲保身 B. 独善其身),中国在全力打赢本国疫情阻击战的同时,向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此,世卫组织和多国政要积极评价说, ,为保护世界人民健康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1)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_______ ②处___________
(2)为文中(甲)(乙)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填入文中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中国如果有效控制了国内疫情,就为世界赢得了宝贵时间
B.中国既然有效控制了国内疫情,就为世界赢得了宝贵时间
C.中国不仅有效控制了国内疫情,还为世界赢得了宝贵时间
D.中国只要有效控制了国内疫情,就为世界赢得了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