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钱乙字仲阳,父颖善医,然嗜酒喜游,东之海上不反。乙方三岁,母前死姑嫁吕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即泣,请往迹寻,凡八九反。积数岁,遂迎父以归,时已三十年矣。其事吕如事父,吕没无嗣,为收葬行服。
乙始以《颅囟方》著名,授翰林医学。皇子病瘈疭①,乙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问黄土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帝悦,擢太医丞。广亲宗子病,诊之曰:“此可毋药而愈。”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惊人,后三日过午,可无恙。”其家恚,不答。明日,幼果发痫②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左手足忽挛不能用,喜曰:“可矣!”以病免归,不复出。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末年挛痹浸剧,知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遂卒,年八十二。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有删改)
①瘈疭:指手足不由自主地时缩时伸,抽动不止的表现。②痫:疾病名称,俗称羊癫疯、羊角风。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没无嗣 没:死亡 B.擢太医丞 擢:晋升
C.其幼在傍 傍:旁边 D.以病免归 免:治愈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母前死姑嫁吕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
A.母前死/姑嫁吕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
B.母前死/姑嫁吕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
C.母前死/姑嫁吕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
D.母前死/姑嫁吕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乙的父亲善长医术,嗜酒而喜欢出游,钱乙幼年时,他父亲往东海游学,三十年后才回来。
B.钱乙长大后,他姑姑教导他学医,他是因为《颅囟方》著名,朝廷授给他翰林医学的官职。
C.钱乙治病有法,用黄土汤治愈皇子的惊风病,神宗高兴,提升他为太医丞。
D.钱乙本来就有身体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疗自己,后来病重,他感觉自己大概要完了。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B.颔联总写秋色,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也笼罩在一片夕阳的余晖中。
C.颈联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D.尾联写诗人遇到不相识的人,因兴致高而想长歌一曲以抒发愉悦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6日 07版)
1.阅读①段,下列对古人“读书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读书不完全是为了获取那些体量并不大的新知识。
B.“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主要是为自己的体验觉醒而学。
C.古人特别反对用“辞章记诵”的读书方式来获取外在的知识。
D.朱子倡导读书要“涵泳”,旨在提高人的内在修养。
2.阅读②段,下列对读书“出入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就是要“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
B.“出”,就是能立足于作者的时代和语境,透彻消化所读内容。
C.“入”,就是要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逐步进行自我治理。
D.被称为“两脚书橱”的人,就是只知“入”,而不知“出”的人。
3.阅读④、⑤段,下列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读书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读书人主动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
B.是读书人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将读书所得用之于天下国家的过程。
C.是读书人扩充自己的生命体验,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使古书具有现实价值的过程。
D.“日以义理浸灌其心”是“入乎其内”的过程,“心术归于正”是“出乎其外”的过程。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不畏艰险、奋勇向前,彰显了中国精神坚不可摧的磅礴伟力。
B.习近平更为明确地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
C.市民群众在江汉关悼念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悼念他们,是对英烈与逝去同胞无尽的思念;悼念他们,是为了激起我们奋发之志从而更好前行。
D.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与病毒的大决斗。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博龟蛇之灵气,采长江之活水,建设大武汉,担起中部崛起战略之重任。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衡量党员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其是否对党忠诚,这是首要的政治品质和政治生命线。
B.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可以提升我们从源头上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觉悟和能力。
C.武汉红色历史文化题材丰富,资源雄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之后,可以进一步丰富市场供给。
D.一些农村危房改造质量不高,现有部分安全住房的脱贫户存在住房再次变为危房。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抗击疫情充分____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抗击疫情中进一步____升华。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定能为我们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我们风雨无阻____。
A.展现 提炼 雷厉风行 B.展示 淬炼 奋勇向前
C.展示 提炼 奋勇向前 D.展现 淬炼 雷厉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