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白石与徐悲鸿尽管年龄悬殊,人生背景各异,艺术风格大相径庭,但丝毫不妨碍两人成为艺术上的挚友。
B.王教授当年在德州住的时间很短,谈及此地,只是浮光掠影,早已人地生疏。
C.因质量过硬,实力超群,这款SUV的地位无动于衷,连续几年都是销量冠军。
D.最近各地出现了不少个性鲜明的“网红书店”,但在纷至沓来的顾客中,有不少是“到此一游”的打卡拍客。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瞭望 浮躁 断章取意 陈词滥调
B.翩然 缔听 错落有致 世外桃源
C.遐想 蹊跷 黯然失色 淋漓尽至
D.迷惘 诅咒 一筹莫展 挑拨离间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污浊(zhuó) 掷(zhì)笔 剽(biāo)悍 心无旁骛(wù)
B.逶迤(yí) 请帖(tiě) 伛(yǔ)偻 锲(qiè)而不舍
C.怂(sǒng)恿 伫(chù)立 逞能(chěnɡ) 惴(zhuì)惴不安
D.腼腆(diǎn) 砭(biān)骨 啜(chuò)泣 强聒不舍(guō)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这是金庸先生代表作《倚天屠龙记》中的名言。清风如常吹过,明月依旧高悬,面对与自己竞争的“强敌”,我们不能乱了分寸、失了节奏,用平常之心待之。以平常之心来应对“强敌”,就能做好自己。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需要出现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目前,我们初三的学生离中考时间越来越近,同学们普遍感到压力很大,面对压力,积极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决定开展以“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中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就“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列举三条可行的方法。
2.中考一天天临近,你们班召开题为“生活需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的主题班会,你作为小组代表在班会上发言,请把你的发言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字数100-12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书籍是知识的种子
①一天,一位编辑给我送来一本大书,极好的画报纸,九寸宽,一尺三寸长,十五斤重,实在无法捧读。想放在书架上,插不进去,只好放在茶几上,压了八个月,茶几也不堪重负,不得已,将其请出了办公室。现在的书不求内容的实在却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奢华,摆设功能正在悄悄地取代阅读功能。一次在大会堂碰见了出版界老前辈叶至善老人,他深有感慨地说:“书是越出越多,越出越大,一些儿童读物也动辄几大卷,一厚本,孩子们怎么翻得动?”书出得多一些、好一些,本是好事,但徒求其形,不究其质,多而不精,就堪忧堪虑了。
②既然读书的人都觉得太多太滥,编书的人为什么还一个劲地出呢?抛开经济利益不说,这里有一个贪大求名、以大为荣、大即有功、大可传世的大错觉。
③一本书之所以成名传世,不是因为其字多本大,而是因其内容之精,代表了当时某一领域的知识顶峰,后人可赖以攀登。历史上有没有大书,有。但它首先不是大,而是精。《史记》是一本大书,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写到汉代,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作者整整写了十六年。它在记事、析理及文学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精字,成了后人治史为文的楷模。《资治通鉴》是一本大书,但作者一开始就是从求精的目的出发。他深感《春秋》之后到北宋已千余年,书实在是太多了,仅主要的史书就已积存了一千五百余卷,一般知识分子一生也难通读,因此有必要辨其真伪,撮其精要,写一本既存史实、又资治国的好书。他精心工作了十九年,终于完成了这本以史为镜、明兴替之理的大书,大大影响了以后的中国历史。《资本论》是一本大书,但这主要不是因为它浩浩万言,而是因为它揭示了在这之前别人还没有发现的关于剩余价值的原理,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无论是司马迁、司马光还是马克思,他们所完成的书虽然都很大,但相对于从前浩瀚的书卷,却是精而又精了。
④即使这样,一般读者对这种大书仍然不能通读,主要影响读者的还是其中精辟的章节和主要的观点。再大的书也只能把精髓集中于一点。就像关公的大刀再重,刀刃也是薄薄一线;张飞的蛇矛再长,矛锋也是尖尖的一点。
⑤精髓不存,大书无魂;精髓所在,片言万代。一篇《岳阳楼记》代代传唱,皆因其“先忧后乐”的思想;一篇《出师表》千年不衰,全在“鞠躬尽瘁”的精神。文无长短,书无大小,有魂则灵,意新则存。许多薄篇短章仍被作为宏文巨著载入史册,甚至有的还被史家以此来划分年代。1543年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开始,就是因为这一年出版了两本科学专著: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1905年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开端,因为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但这个宏论却是发于当年的《物理学纪事》杂志上的三篇薄薄的论文。这些书或文章从字数来说比起我们现在动辄千万言的“大系”、“全书”来,算是豆芥之微,但其作用之大却如日月经天。
⑥本来书籍的功能就是积累知识,没有积累,不能把有价值的东西留传给后代,书籍就没有生命。前人论书的本质和功能大多集中于这一点。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阶梯者,不断向前延伸也。赫尔岑说:“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人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既然是遗训、忠告、命令,当然要尽量提炼出最重要的东西,然后再将其压缩在最精练的文字中,哪能像我们现在这样动辄百万言、千万言地拉杂。
⑦书籍是什么?我觉得还可以说书籍是知识的种子。1865年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规律,他在一次科学会议上宣布后,竟无一人理解。第二年他将此写成论文发表,并分藏到欧洲的一百二十个图书馆,直到三十四年后才又被人重新发现和证实。若没有这些书籍做种子,埋种在先,科学发现不知又要被推后多少年。今天,如果我们凑够字数就出书,那就是在田野里播种莠谷,看似一片茂盛,到秋天却颗粒不收。这样既浪费了今天的资源,又断绝了子孙的口粮,何必这样做呢?
(选自梁衡散文《觅渡》,有改动)
1.阅读第①、②段,“既然读书的人都觉得太多太滥”一句中“太多太滥”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阅读第③段,文章认为《史记》《资治通鉴》《资本论》“相对于从前浩瀚的书卷,却是精而又精了”,请分别简要概括三本书“精”在哪里。
3.阅读第④段,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矛锋也是尖尖的一点”在文中的含义。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关于出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