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古文和古词,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
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己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选)
(丙)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七岁能属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欲因群材以更治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C.以不视疾为恨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根据上下文和《古代汉语词典》判断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加点字 |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 字义选项 |
奉遗诏权听政 | A.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 B.暂且,姑且 C.衡量,估计 D.变通,不依常规 |
|
益务进贤材 | A.从事,致力 B.追求 C.必须 D.事情 |
|
逾年,病浸剧 | A.泡,使渗透 B.逐渐C.浸染,熏陶D.若,假使 |
|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帝 召 殊 与 进 士 千 余 人 并 试 廷 中 殊 神 气 不 慑 援 笔 立 成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1)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
(2)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人生信条,应该也是晏殊赏识范仲淹的原因,请联系下面三则材料,说说范仲淹是怎样践行自己的信条的。
材料一:(范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材料二:夷简①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材料三:延州②诸砦③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注释)①夷简:人名。②延州:地名。③碧,同“寨”。
6.请写出(丙)词中在意境上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类似的句子。
7.请从“景”和“情”两个角度,赏析(丙)词中“凋”字的妙处。
8.“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乙)文和(丙)词以及下面材料,就其中“高楼”一点分析该句被人称道的原因。
材料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材料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先进理念和高级模式,有利于提升垃圾处理系统效能与二次污染控制水平,有利于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其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垃圾分类还可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的逐步完善,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扭转目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局面,在生产过程和消费环节减少垃圾产生。
(材料二)
鼓楼区风湖新城附近有一座环保驿站,占地20多平方米,其外观主要为绿色,门口悬挂了一则“再生资源分类回收今日价目表”,内含金属、塑料、纸类、玻璃四大类,每一大类下方再细分,比如,纸张分为黄板纸、报纸、书本纸、混合纸等。
驿站内金属、塑料、纸类、玻璃等垃圾的回收框和回收箱依次排列,每当有居民前来扔垃圾,工作人员就将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计重,然后按照门口悬挂的价格表付费给居民,或者折算成积分发给居民,这些积分积累到一定量就可以兑换成生活日用品。然后,工作人员将分类后的回收物分別放入回收箱或者回收框。再将它们各自打包后送到"可回收垃圾临时分拣中心”,临时分拣中心会再次将这些可回收垃圾进行细分类,最后转卖给相关企业进行二次利用。
(材料三)
1.下列对垃圾分类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分类能够提升垃圾处理系统效能。
B.垃圾分类有利于控制二次污染水平。
C.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垃圾得利于垃圾分类。
D.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的逐步完善全靠垃圾分类。
2.仔细阅读(材料二),并为(材料三)流程图中的②③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说明。
流程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程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鼓楼区风湖新城小区要在环保驿站的外墙上粘贴一张宣传垃圾分类的海报,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作为海报的标题。(要求:语言简练,主题突出。)
阅读下面《儒林外史》选段,回答问题
……知县听了,说道:“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实在可恶!”便将两张状子都批准。原告在外伺候。早有人把这话报知(A),(A)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须不好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1.选段中的人物A是哪一位?他因何惹来两张状子被人告到知县那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况事情经过。
A是____________;两张状子的缘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简爱》《红星照耀中国》等中外文学名著虽表现不同国家的文化,但都能够体现出对美好品质的赞美与追求。请从以上名著中选择两个形象,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 (____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____________)《满江红·小住京华》)
(3)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李清照《渔家傲》)
(4)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5)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6)三十而立,___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 (《论语》)
(7)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8)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像一部卷zhì( )浩繁的史书,太湖记载着人类生命的足迹。翻开它凝重的书页,那吴越春秋的金戈铁马,西施、范蠡、勾践、夫差、伍子胥……一个个历史人物,活生生又在波光里 a (叠现/重现)。猎猎的jīng( )旗,争流的百舸,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征战的鲜血;湖水汩汩,是吴越两地百姓的企求和呼喊?还是无奈的叹息?(A)
如果说,二千多年的灿烂诗篇是对历史英雄的热情歌咏,那么流传在吴越大地上的无数美好传说,便是百姓对平安幸福的企求和希望。
漫步于秀丽静mì( )的太湖边,望一眼叠翠峰峦怀抱中的村庄、良田和潺潺溪流挟着永不疲倦的活力,肥沃了江南鱼米水乡(B)……举目四眺,水天相连,湖面上条条渔船,点点白帆,芦苇摇yè( ), b (忧若/恍惚)潘天寿老先生最生动的一幅水墨画卷。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卷zhì(______)浩繁 jīng(______)旗 静mì(______) 摇yè(______)
2.根据上下文,在括号内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填入ab两处横线上
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两处划线句,一个标点符号使用有误,一个句意表达有误,请加以改正。
划线A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划线B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某些事物的影响,也许是你的父母老师,也许是你的同窗好友,也许是文学作品中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许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句话,也许……只要他或她或它在你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让你的思想情感发生了变化,就值得你把它记录下来,对吗?
请以“在 的影响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2)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