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怀古之词怀想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洋溢着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是士兵作战时所戴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意境高远。
2.任选角度,简要赏析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子瞻:苏轼的字。②迁:贬谪。③褰裳:提起衣服。④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⑤寓:寄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香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往来而不绝者 绝巘多生怪柏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辍耕之垄上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战则请从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语段(甲)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语段(甲)(乙)中“太守之乐”和“子瞻之乐”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病毒也不全是“恶魔”,这种病毒还是“杀菌战士”
①病毒的名字“Virus”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毒药和其他有毒的液体,这个最早的名称就表明virus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不好的事物。“virus”的中文翻译是“病毒”,也暗示着和疾病、毒物相关,听起来就让人敬而远之。病毒家族几个“流量明星”的大爆,比如艾滋病毒、流感病毒、乙肝病毒、SARS、埃博拉病毒等等,为病毒的恶名远扬推波助澜,仿佛它是十恶不赦的魔鬼,恨不能灭之而后快。
②那么,“臭名昭著”的病毒家族真的都是恶棍吗?今天就给大家介绍病毒家族中特立独行的一位成员——噬菌体。
③噬菌体是病毒家族的一个分支,有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成员。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感染细菌,通过寄生在细菌体内进行复制增殖,最终杀死细菌,一种噬菌体只能感染一种细菌。和其他病毒一样,噬菌体也是由蛋白质包裹的外壳和内部的核酸两部分构成。噬菌体在1915年首次被细菌学家弗雷德里克·图尔特(Frederick T.wort)报道。他发现琼脂培养基上的部分细菌菌落变得透明,这样的菌落进一步培养时不能形成新的菌落,也就是细菌被杀死了。
④顺着噬菌体可以感染细菌的思路,很容易就想到,很多疾病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是不是可以“以毒攻毒”,用噬菌体来杀细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呢?治疗细菌感染的首选通常是抗生素,但是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耐药现象越来越常见,这让人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噬菌体身上。
⑤那么如何利用噬菌体对抗超级细菌呢?我们来看2019年《自然医学》杂志的一个案例报道。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个15岁的少女,由于患有先天性肺囊性纤维化,肺功能持续下降,不得不进行肺移植。移植后的免疫抑制让本就有的感染炎症雪上加霜。体外培养发现是一种名为分枝杆菌的耐药菌种感染,尽管给予了患者强效治疗分枝杆菌的药物和抗生素,但是效果不好。为此,医生不得不寻找新疗法,他们想到的就是用噬菌体治疗。
⑥噬菌体治疗的第一步,是体外分离验证。他们培养从患者伤口分离的分枝杆菌,形成不同的菌落,一个菌落就是一类相同的分枝杆菌。之后选取从分枝杆菌中分离的大量噬菌体,一种一种进行共培养,看其是否可以感染菌落,结果从大约10000种噬菌体中找到三种噬菌体可以感染菌落。然后,需要通过基因改造技术提高它们的感染效率。接下来,测试这三种噬菌体对其他菌落的感染效率,尽管发现并不是每一种噬菌体都能感染杀灭所有的菌落,但是如果将三者连用,则可以杀灭大部分分枝杆菌。这种噬菌体连用的疗法,被称为“鸡尾酒疗法”。体外有效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要进行体内验证了。
⑦首先在患者手术伤口附近局部用药,确认没有过敏等不良反应后,改为局部加静脉注射。持续治疗6个月之后,患者的皮肤感染持续好转,肝功能和肺功能也持续好转,各项指标表明此次尝试的噬菌体疗法非常成功。
⑧除了可以用来对抗超级细菌,噬菌体因其对生物学研究和制药领域的贡献,而两度成为诺贝尔家族的座上宾。第一次是通过 “噬菌体感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而不是蛋白质,这项研究获得了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单来说就是将目标基因插入到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的特定位置,让目标基因对应的多肽或蛋白随着衣壳蛋白的表达而表达,借此得以展示出来。这个绝妙的设计大大减少了传统基因克隆筛选蛋白的工作量,也开辟了抗体药物研发的新思路。
⑨在基于“噬菌体展示技术”研发的药物中,最著名的就是声名远播的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王”——阿达木单抗(TNF-α抗体)。在已经上市的数十种抗体药物中,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研发的有近10种,还有更多的抗体药物正在研发当中。未来噬菌体将在医药领域展现的巨大潜力。
⑩病毒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可以是武器,也可以是工具。而作为病毒家族重要成员的噬菌体,其传奇故事仍在持续上演。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减)
1.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什么样的妙处。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的?
3.文中关于噬菌体的治疗过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噬菌体治疗主要分为两步,一个是体外分离验证,另一个是进行体内验证,体外有效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B.噬菌体治疗先培养患者伤口分离出来的岔分枝杆菌,形成不同菌落,然后从分枝杆菌中分离噬菌体,进行共培养,并最终找到三种噬菌体可以感染菌落,接着通过基因改造技术提高它们的感染效率。
C.在进行噬菌体体内验证的过程中,是先从手术伤口附近用药,在确认没有过敏反应后改为静脉注射,待患者的各项指标持续好转才可表明噬菌体疗法成功。
D.在噬菌体治疗的过程中,尽管发现并不是每一种噬菌体都能感染杀灭所有的菌落,但是如果将三者连用,则可以杀死大部分分枝杆菌。这种噬菌体连用的疗法,被称为“鸡尾酒疗法。
4.下面这则材料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判断它应放回文中哪一段并简述理由。
与此同时,在巴黎巴斯德所工作的加拿大细菌学家费利克斯·德赫雷尔在培养从痢疾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的痢疾杆菌时,也在培养血上发现了一些不长细菌的圆点。他猜测圆点里有某种颗粒杀死了细菌。他把这些圆点称为噬斑,引起噬斑的颗粒称为噬菌体。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大陈的风
①风儿吹来,吹起我和家乡的对白。
②冬日,历山白雪皑皑,北风从珠坑口吹过来。但童年的我望着院子天井上空成堆成堆的鹅毛大雪压下来,却丝毫不觉冷,因为脚底下有母亲早已生好的炭火盆。母亲边哼歌谣边纳鞋底。鞋底是用一层层旧衣料沾上汤糊贴叠的,很厚,需要拿锥子用力穿孔后穿针引线。线是用莱园野生的针麻脱干制成,很牢固。母亲说:“冬闲田里没活,开春就有新布鞋穿啦。”此时,母亲满是老茧的手已冻得通红!那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寒夜里的一束光。
③上小学了,母亲说:“在学校就要听老师的话,今日的功课今日做掉,明朝还有新功课。离家时,先把尿留在家中,放学后也要把尿憋回家。”因为那时没氨水、肥田粉之类。“拾粪上学”是学校布置的课外作业。冬日的早晨特别冷,母亲早早准备好畚箕锄头,嘱咐我:“路旁草丛中人不太走踏的地方狗粪多,运气好还有牛粪。”寒风吹来,“拾粪上学”“憋尿回家”“作业日清”“尊师崇学”的家教,是母亲树立的最早“家风”,也是母亲对儿子一生的告诫。
④夏日,后垅地塔的番薯田表土如粉,龙前山田的水渠已泛白泥。少年的我,从上桥头跑到下桥头,口干舌燥。风神似乎停止了脚步。只见岩泉溪小鲇鱼在游晃,却不见溪两旁柳树动。母亲说:“树头果子莫仰头,菱角塘莫洗手。‘仰头’以为你想偷水果,‘洗手’,以为你想偷菱角。”那时放学拔猪草是“家庭作业”。小伙伴们常常玩“丢杀”(丢小镰刀)游戏到快天黑。竹篮没盛满,我怕母亲责骂就结伴到生产队的花草田里割一些放在篮底“填充”。母亲发现后连竹篮一起踩扁,拿起杉树刺的荆条一顿痛打。母亲的脸从未有过的严肃,母亲的骂从未有过的严厉。
⑤十二三岁时,我已随母亲上山砍柴。麻索如何捆柴,担柱如何换肩……母亲边示范边说:“内家烧柴大板艮(大把添柴),老公挑柴抖抖震。”母亲虽然说不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却让我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双抢”(抢收抢种)的时候,生产队二十多个属兔的同龄人比赛割稻谷,第二天我起不来,母亲一边拉我一边说:“后生侬力气不能晒干,睡一觉又有力气了。”我说:“不是下雨吗?”“雨落早午更,雨伞不用撑。”母亲没有商量余地。母亲的话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她压担子的“绝情”。能挑一百斤绝不挑九十九斤,捆柴捆足,珠坑水库大坝底挑砂石装满,挑稻谷,挑水,挑栏肥……都是满满的。母亲说:“出门就是一天,来回就是一趟,多挑一些合算。”也许我的腰肌劳损就从那时落下,但坚强品格也从此生长。
⑥忽如一夜春风来,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到户后,家乡生活风生水起。那时家里四个人口的四亩责任田分散在六七个地方。母亲起早摸黑,披星戴月,忙得连口水也没工夫喝。春天雨水充沛,田野里总有我和母亲穿着蓑衣、戴着竹斗笠的身影。
⑦小山村的春夜特别安静,而母亲却总在盘算第二天下雨是否修农具,晴的话去哪块田除草。“日晴夜雨,百姓做财主”,母亲风雨兼程,眼中总是丰收的憧憬。邻居用稻谷换麦李、麻桓、粉干的时候,母亲说:“煮(粥)饭要吃饱,野衣食(零食)不要吃。”因为母亲的勤俭,家里楼上大谷柜总是满满的,从来没有闹春荒断过粮,还时常借粮给邻居。
⑧重阳节回家,走在老家后栋护村林的环村水泥路上,大陈的风从眼前掠过,风告诉我,风筝再远,也断不了线!
(作者:陈加斌。有删改)
1.母亲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母亲所做之事简要分析。
2.请分别从不同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第二天我起不来,母亲一边拉我一边说:“后生侬力气不能晒干,睡一觉又有力气了。”我说:“不是下雨吗?”“雨落早午更,雨伞不用撑。”母亲没有商量余地。母亲的话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她压担子的“绝情”。
3.请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
4.文章以“大陈的风”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材料,解决问题。
材料一
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较2018年底增长3122万,占网民整体的27.2%。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部分乡村地区视频会议室、直播录像室、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名校名师课堂下乡、家长课堂等形式逐渐普及,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互联网手段弥补乡村教育短板,为偏远地区青少年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提供了可能,为我国各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条件。
材料二
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92.5%95.2%95.3%如下图
材料三
疫情防控,各地推迟入学时间,积极组织“停课不停学”工作。教师通过网络将各种优质教学资源推送给学生,学生只要有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可以观看直播、利用课件学习。“师生分离”客观上推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使教学过程更趋科学、合理,但“线上教学”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它需要熟练操作电脑、直播平台等多媒体技术,而教师中多媒体技术掌握不熟练的情况大范围存在。同样,在接受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还需要家长帮忙操作,使网络教学效益大打折扣。授课过程中,老师看不到学生的听课状态,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更加缺少了师生之间的随机互动。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也使字生的视力下降,对身体造成危害等等。
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信息。
2.结合材料三,概括“线上教育”的优点,并针对其不足提出解决办法。
在下而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①_____________,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记忆方便,②__________:“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由于综合了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在普遍使用公元纪年的现代社会,它仍能在农业生产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