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那一刻,我心中情暖花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

请以“那一刻,我心中情暖花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范文: 那一刻,我心中情暖花开 岁月无垠,抹去了我的记忆,许许多多的往事已被时光磨损得一干二净。或许某一天,我会想起。但是,让我刻骨铭心的那一刻,永远、永远也不会忘记…… 还记得自己那最痛的一次。我徜徉在无人的街道,望着那闲适的白云,啊!天空依然蔚蓝,小草依然青绿。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自然。然而,一种空旷感油然而生——这天地间的我,原来我是那么的渺小,一切不会因我的改变而改变。哦!为什么会是这样啊?一缕疑窦闪过:难道我不是生活的主角? 拎一桶水,带上一棵树苗,抓上一把铁锹,我快速地跑向无人的空地。猛地掘起一锹土,一缕沉静泥土里的的清香缓缓飘起。这棵小树苗将在这里安家,或许,它也会有自己的幸福!我手捧树苗,面向天空,默默地祈祷:“让所有的不快都随风而去!让所有的烦恼都被埋进泥土里吧!”满怀一颗神圣的心,我把它栽上。那一刻,我心里情暖花开,我明白了自己有自己的幸福。 傍晚,夕阳西下,我想起了一句诗:“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由此我懂得了珍惜。或许有一天,我明白才会“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但我不希望有那样的结局。 古代许多大诗人都用生命唱出出了自己生命的绝唱,他们的事迹给了我一个教训,从此,我洗心革面,树立起并找回那失去的自信!我发现我才是生活的主角。那一刻,我心里情暖花开! 春天花朵的芬芳是经受了寒冬的考验。古诗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的考验还在前方,没有风雨,怎能见彩虹!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雨,我只能无所畏惧地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一刻,我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情暖花开! 【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首先审题。题目“那一刻,我的心中情暖花开”要紧扣“那一刻”,写瞬间的事情。要高度关注两个词语 “那一刻” “情暖花开”。“那一刻”从时间上限制,一定要控制好所写事情所发生的时间段,一般情况下是一瞬间、很短时间,如果把所发生的事情控制在一小时以外,甚至在一天之内,无疑是跑题的。借用特写镜头,浓墨重彩描绘一刻,要紧扣“那一刻”这一特定瞬间加以具体细致地描绘,描绘出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变化。还要抓住“我心中”的关键词,这说明这篇文章写的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 “情暖花开”表现的是情感世界,所以要写出情感变化,既然是变化就要有对比。之前可能是消沉的、灰暗的、沮丧的、失望的,也可能是失落的、懊恼的、阴冷的,但经过了“那一刻”之后,我的内心变得激昂了、光明了、开心了。一定要写出情感变化的过程,交代情感变化的原因,写出情感变化的纽带和桥梁,而不能说变就变,说来就来,情感变化的突兀就会影响文章的真实 要有真情实感。写作需要生活素材,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事件要写具体,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多运用细节描写,特别是那一瞬间的感受和体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香雪

铁凝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个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是一家文学杂志的小说编辑,工作之余我在小说《哦,香雪》那样的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出发,乘火车在北京与河北省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去,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在困顿中平静地守着日子,没有发现他们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耕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足能换得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③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雄壮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

④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做交易,交易成功,火车也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了,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那时还没有三十多年后网上的这一声感叹,若有,香雪会是一个响应者吗?

⑤《哦,香雪》发表于1982年的《青年文学》杂志,1983年春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和被文学前辈肯定的喜悦心情尚未褪去,同年3月25日、26日的《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又连续两天刊载我的这篇小说,且配以大幅插图。插图表现的是小说中的一个场景:绿皮火车停在小村站台,香雪和她的乡亲们涌在车窗下,挟裹着车头喷吐的热腾腾蒸汽,利用那宝贵的一分钟,或结伴仰望车厢里那些陌生的面孔,或高举着荆编篮子向火车上的旅客兜售核桃、鸡蛋。插图作者不惜笔墨,将那人头攒动的画面描绘得细致、欢悦。后来我得知,《人民日报》极少刊登小说,更少连载小说,亦少有为小说配以这般隆重的插图。可以想见在当年,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业余作者,我接连读到那两天的《人民日报》的心情,那是意外的惊喜,是自我感动,也还有夹杂着虚荣心的亢奋。

⑥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

⑦时间在前进,科学技术在飞奔,人类的物质文明在过去二百年里发生的变化远远超过了前五千年。我愿意拥抱高科技带给人类所有的进步和幸福,但巨大的物质力量最终并不是我们生存的全部依据,它应该是巨大精神力量的预示和陪衬。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到,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遥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

⑧1983年3月的《人民日报》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我面前呈现的却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

(选文有删减)

1.依据选文①-④段,简述小说《哦,香雪》的故事内容?

2.小说原型的山区农村和香雪们三十五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选文概括。

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

4.大山、火车在文中多次出现,它们象征了什么,两者有什么关系?

5.文尾对香雪过后的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请结合文中作者的创作历程和感受谈谈你对结尾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情推动在线教育行业爆发式增长,用户规模已超4亿

(新闻)

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2.22亿,占网民整体的46.8%。

报告指出,因年初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面对巨大的在线学习需求,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多个在线教育应用的日活跃用户数达到千万以上。

(链接)

艾媒2020Q1(1月-3月)中国中小学在线教育行业运行监测报告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及家长认为在线学习难以集中注意力,缺乏互动没有课堂氛围。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线直播课目前仍存在产品互动设计不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等问题,其次,直播卡顿也意味着平台服务器还需技术升级以容纳更多需求。

(看法一)

喜马拉雅平台CEO余建军:发掘用户新场景是最重要的增长点

截至2月底,喜马拉雅抗疫相关内容总播放量已超过7亿。宅家场景下,用户在收听高峰时间段的播放次数明显高于春节前。

新经济需要有增长点,而发掘用户新场景,就是最重要的增长点。音频是唯一的伴随性媒体,通过声音,用户可以在洗漱、吃饭、做家务、上下班、运动健身这些场景下不断获取新的内容。这就是用户新场景,换个角度看,等于延长了大家每天有意义的时间。

新经济还需要“心”经济。今天,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所以,精神消费、文化消费、内容与商品融合消费,成为消费升级的必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为内容和知识服务付费,他们关注自己的未来,通过购买精神产品和服务,成为更好的自己。

(看法二)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全新的学习中心,会像淘宝一样出现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让网络教育提前全面实现,网络空间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现实世界的延展,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2018年,全国仅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就达到了1.5亿人。不过,这么庞大的学生数量转到线上,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难题。

第一,前期对在线教育和网络教育的顶层设计不够,思想准备不足。第二,由于教师的互联网素养不足,无论课程内容和课时数量,还是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第三,教育资源不均衡,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互联网应用在教育领域或许会加大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数字鸿沟问题依然严峻。

其实,上述问题,都不是在线教育本身的问题,从技术支持、质量保证、管理监督来看,我们只要加快国家5G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教育资源平台建设,鼓励社会教育机构参与课程开发,上述问题也都有解决的可能。问题的关键是技术没有与教育深度融合,教育观念没有变革。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需要颠覆传统的教育结构与模式,对学校形态进行新的设计。我认为,未来学校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需要打破现在的学校格局,承认线上学习的合法性。目前,教师、教材、教室的“三教”中心格局相当稳定,这个教育铁三角格局不变,教育界的“淘宝”公司就无法登场。未来学校中,校内外资源应该互通。教育资源只要是高品质的,不一定要分校内校外,两者应该打通,合二为一。要打通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甚至没有必要再把教育机构分成培训机构、学校、网络机构,所有的机构都可以变成学习中心。

其次,建立教育的国家标准和国家教育资源库。教育的很多问题是因为我们的标准有问题。现在的课程标准和教育内容太深太难,知识结构太庞大,大部分学生陪着少部分学生学习。这种模式需要打破,国家只需要设定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保证学生的基本读写能力。

最后,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评价和考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现在的评价技术太落后。贴标签、选拔、淘汰的考试评价机制要有变化。在学习的早期过程中,可以用大数据等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在记录过程中,大数据要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点缺陷,及时帮他改进。

同时,未来的考试评价会更加重视实际能力,淡化文凭学历。未来的大学也可能出现新的模式,不限制上大学的地点,也不管在什么地方上大学,只要你能够通过严谨、权威的国际认证的评估,来证明对某一理论的理解和精通,就可以进入社会,找到工作。

互联网改变教育,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然会像改变商业和金融一样改变教育,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学习必然会成为未来教育的基本模式。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较2018年底增长2.22亿,接近网民整体比例的一半。

B.受疫情影响,全国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庞大的学生数量给网络教育带来不少意想不到的难题。

C.2020年第一季度在线教育报告显示,中国中小学生认为在线学习存在的众多不足中,注意力问题排在首位。

D.在线教育的问题可通过加快国家5G网络建设、加大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和鼓励社会机构参与课程开发来解决。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行业增长迅猛,然而在线直播课仍存在互动性不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等问题,因此需要平台不断升级技术以容纳更多需求。

B.新经济的增长点,首先要利用音频让用户在新场景下获取新的内容,关键是需要关注用户的精神需求,将商品与精神消费、文化消费、内容相融合。

C.在线教育的顶层设计不够,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且,由于各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在线教育必然加大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D.未来学校的格局将打破现在传统学校模式,以后很可能淡化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的区分,实现高品质教育资源的互通,并改革现有的考试评价机制。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长对在线学习不足的看法与学生有区别,比如认为网络卡顿影响体验的比例远远大于学生。

B.宅家期间喜马拉雅的总播放量超过春节前,表明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为内容和知识服务付费。

C.现在的教育评价技术太落后,基于互联网的评价制度要取消贴标签、选拔、淘汰的评价机制。

D.未来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学习模式,必然会改变目前教师、教材、教室这样的教育铁三角格局。

4.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关于在线教育发表了哪两个观点?请简要概括。

5.你对在线教育在疫情过后的发展有怎样的预测?请结合材料和自身在线学习的体验谈谈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上阕中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下阙哪两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石头:针石,治病的工具。②知之者:指懂得医术的扁鹊。③使此:假使像这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除之未必也                        ②君与知之者

2.扁鹊所说的话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结合选文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万钟于我何焉       大王

B.行道人弗受         介胄士不拜

C.所识穷乏者我与     之心而寓之酒也

D.亦不可以已乎       金陵人

2.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与熊掌为喻,在“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当舍生取义。

B.第一段最后一句概括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需要经过培养才能获得,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没有。

C.第二段作者先运用正面例子说明,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作者在文尾用对比说明“不辩礼义”受“万钟”的荒唐,劝诫人们在面临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