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庸的雪 阮萍 ①在冬天作客的雪往往是鹅毛大雪,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庸的雪

阮萍

①在冬天作客的雪往往是鹅毛大雪,这种通常是需要呼啸的风声鸣锣开道的,需要鹤辇鸾车虚张声势的。中庸的雪显然不是折中雪,而且和这种隆重热烈的气氛相反,中庸的雪的到来简朴冷清,或者说悄无声息,是有着微服私访的味道。

②起先一直是云淡风轻,淡黄的阳光像一樽薄酒,暖暖洒在人身上。这种日子使人忍不住要想起淡青的树干和雪白的花朵的;然后天阴起来了,刮起了风,风不大,吹在脸上像一绺绺帛贴在脸上的凉,这也是正常的。这样阴了两天,天空由浅灰慢慢变成深的银灰,这种灰是含蓄而尊贵的,是琦年玉岁消逝了灰,是珠覆纷沓走远了的灰,是大有深意、藏而不露的。然后,眼前掠过一粒细小的白,是雪吗?定眼再看,已倏忽不见了,风也不见了。天气说不出是冷还是暖,冷暖交汇的样子,这种天气坐在寂静的车厢里是要引起假寐遐想欲望的。

③睁开眼时,发觉窗外的柏油马路湿湿的,显得黑而幽深,映着天空和行人的细碎倒影。路边是一层白,霜也似的,但却是雪,因为雪花就在窗外飞舞,小的像针尖,大的如雨点,但没有雨点那样饱满结实。雪花和雪花之间的缝隙很大,疏疏朗朗,像是银灰天空上敲打下来的一些琐屑,带着来历,各怀心事,自成一体。所以落下的时候,它们是衣食无忧的倏然。有的不时翻两个身,再拐到旁边和别的雪花耳语两句;有的很专注,呈一条很细的直线,仿佛要去赴一个什么宴会,而这场宴会是及具吸引力的,任凭行驶的车再怎么鸣笛也不会分神,雪们心无旁骛

④落在房顶上的雪是动感,鳞鳞的瓦间涌动着白色的浪花;落在国槐上的雪是温柔的,枝条上长满密密的白色绒毛,而且那树枝竭力伸展的样子是令人感动的,像等待了很久的衷心耿耿的情人,只待雪花落尽,便合拢臂膊相拥而泣的。四季常青的柏树不会有这份浪漫,它们塔似的身子严谨端肃,像满腹经纶的学士,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云蒸霞蔚,外界的干扰都是没有光彩、没有意义的。只有当车经过时,才发觉柏树的枝桠间挂着一团团的雪,像鸟一样优雅地栖卧着。

⑤下了车,迎面扑来的空气不再干燥得令人无明火起,是久违了的清冽湿润,像夏天时站在气势恢弘的瀑布前的感觉。每一个毛孔都在臃肿的棉衣下张开,尽情地呼吸,自由地吐纳。

⑥雪是薄薄的一层,所以踩上去不会有“吱嘎吱嘎”的声响,它也是悄无声息的。偶尔有轻微而短促的“嗦嗦”声,也是亲切的,像村妇在雨天嚼着家长里短的舌头。雪的白也不是泛着光泽令人起敬的白,是那种骨质的苍白,这种白是朴素的,既不会让你自惭形秽也不会让你居高临下,更不会为与它的邂逅而感到突兀。这种雪像是消失了很多的朋友,离去时心中会有淡淡的遗憾,到来时也不会欣喜若狂。因为这种朋友不是两肋插刀那种类型的,很多时候他只是听众,听你絮絮叨叨地诉说,最后轻拍你的肩作为安慰。在你生病时不会送上玫瑰花,只在床头放上苹果和一张式样普通的卡片。他淡若春风,有时你会想起他,有时又把他忘得一干二净。所以他的到来只会在心中产生无以名状的踏实感。

⑦这种雪是平易近人的,最适合刘禹锡的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小小的火炉跳动着小小的火苗,足以抵挡这种雪带来的寒意;而加上新醅的漾起泡沫的酒,室内便是暖意融融了。你看,这种雪多么懂得人情世故!它的不彻底的白意味隽永,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优点,但是心里那份纯真的梦幻是永不消逝的,这种雪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一种关爱,入微到每一个细节,但却做得含而不露,它是雪中的隐者。

1.阅读第①段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中庸的雪”和“鹅毛大雪”的特点?

“鹅毛大雪”的特点:

“中庸的雪”的特点:

2.文章标题是《中庸的雪》,却第②段宕开一笔,描写下雪前的天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末尾,作者为什么说这种雪是“雪中的隐者”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4.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很有张力,请从修辞的角度并结合具体语词对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1.鹅毛大雪:隆重热烈;中庸的雪:简朴冷清(悄无声息/平易近人)。 2.环境描写,烘托出一种平和的氛围,为中庸的雪的出场做铺垫。 3.A.中庸的雪的到来简朴冷清,或者说悄无声息,是有着微服私访的味道。B.带着来历,各怀心事,自成一体。它们是衣食无忧的倏然。C.任凭行驶的车再怎么鸣笛也不会分神,雪们心无旁骛。D.隐匿于树中,外界的干扰都是没有光彩、没有意义的。只有当车经过时,才发觉枝桠间挂着一团团的雪,像鸟一样优雅地栖卧着。E.既不会让你自惭形秽也不会让你居高临下,更不会为与它的邂逅而感到突兀。F.他淡若春风,有时你会想起他,有时又把他忘得一干二净。G.它的不彻底的白意味隽永,心里那份纯真的梦幻是永不消逝,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一种关爱,入微到每一个细节,但却做得含而不露。 4.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中庸的雪衣食无忧、心无旁骛的特点,把雪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中庸的雪的特点更突出。 【解析】 1. 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如:从“这种通常是需要呼啸的风声鸣锣开道的,需要鹤辇鸾车虚张声势的”看出鹅毛大雪的“隆重热烈”;从“中庸的雪的到来简朴冷清,或者说悄无声息,是有着微服私访的味道”看出它的“简朴冷清”“悄无声息”,在文章第⑦段还写到了它“平易近人”。据此作答。 2. 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做铺垫等。文章第二段详细的描写了下雪前的天气,这属于环境描写,“起先一直是云淡风轻,淡黄的阳光像一樽薄酒,暖暖洒在人身上”“吹在脸上像一绺绺帛贴在脸上的凉”等句子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为下文中庸的雪的出场和表现中庸的雪的特点做铺垫。据此理解作答。 3.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结尾写到“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优点,但是心里那份纯真的梦幻是永不消逝的,这种雪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一种关爱,入微到每一个细节,但却做得含而不露”, 结合全文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说“中庸之雪”是“雪中的隐者”是因为中庸的雪的到来简朴冷清,或者说悄无声息,“既不会让你自惭形秽也不会让你居高临下,更不会为与它的邂逅而感到突兀”可以看出它的平和,“他淡若春风,有时你会想起他,有时又把他忘得一干二净”可以看出它的无声无息,与世无争。据此理解作答。 4. 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有的不时翻两个身,再拐到旁边和别的雪花耳语两句;有的很专注,呈一条很细的直线,仿佛要去赴一个什么宴会,而这场宴会是及具吸引力的,任凭行驶的车再怎么鸣笛也不会分神,雪们心无旁骛”运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翻两个身,再拐到旁边和别的雪花耳语两句”“要去赴一个什么宴会”“不会分神,雪们心无旁骛”等句子将雪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庸的雪心无旁骛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我说,你听(木铃)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的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说“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顾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17期 有改动)

1.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详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3.“好!”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从这两个“好!”上,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试分别做简要概括。

4.结合文意,谈谈“我说,你听”有什么含义?它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查看答案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3)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5)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6)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7)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表现主人所交往之人博学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周敦颐《爱莲说》中,表现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迂公修屋

有迂公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一日,夜半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日:“葺治,即不雨,岂不会徒耗资财?”

(选自《迂仙别记》)

[注释]①诟:责骂。②适:指女子出嫁。③雨兆:下雨的征兆。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项是(   )

A.妻/且号且诟

B.不意/乃受此累

C.延/人治屋

D.岂不/徒耗资财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葺__________       (2)延___________        (3)适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

(2)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

4.回答问题

(1)迂公性吝啬在文中有那些表现?引用文中语句说明。

(2)这篇文章讽刺了什么人?请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宋]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①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②齐州: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③济源:地名,今属河南。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两片所写,既不同时也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怀念。

B. 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

D. 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B. 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 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京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 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场演讲比赛中,有一位选手引经据典,口若悬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考场上,小刚同学作弊被老师警告后,仍然坚定不移地给同学递答案。

C.我花了大半天的工夫才给妈妈做好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D.教育部及各级学校立下海誓山盟,严打网络乱象,还青少年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