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囚鸟 秦羽墨 ①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囚鸟

秦羽墨

①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安排在一个叫作白鹤山的粮站。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②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它们唯一要警惕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鹰。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③我准备开门。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扇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闯进来的。

④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吓,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⑤“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持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未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⑥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⑦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⑧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地上的子弹和无形的绳索(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⑨吃晚饭时 ,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挑灯夜读已成习惯。我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田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⑩________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显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画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压抑着烦躁、恐惧、被束缚感,像是透过纸背面的颜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乌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⑪第二天我是被乌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乌所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几根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过来,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⑫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画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⑬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9年第4期)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下列情境下“囚鸟”的行为,并揣摩它的心情。

情境

行为

心情

我”刚刚 发现它时

 

 

“我”吃完晚饭后

 

 

“我”第二天打开窗子后

 

 

 

 

2.第②段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有哪些作用?

3.下面两个句子,你会选择哪一句放到第⑩段的横线处?为什么?

A.卧室、人、灯,加安静的鸟,这是完美油画的构成。

B.一间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

4.根据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本文“托物言情”的写法。

 

1. 情境 行为 心情 我”刚刚 发现它时 不停寻找出口,不断撞击玻璃 恐惧、急迫 “我”吃完晚饭后 立在椅子上,然后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 习惯了“我”的存在 “我”第二天打开窗子后 马上飞了出去,离开了房子 急切 2.这一段描写,体现了各种自然景象各得其所安然自得,找到了自己最佳位置的特点;同时为下文鸟儿误入“我”的房间并且急迫想离开回归自然做了铺垫,更反衬出了此时“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答到大意即可) 3.选B。该句连用五个数词“一”,可以强调此时气氛的安静和鸟、“我”的孤独之情。 4.本文借这只“囚鸟”来体现作者当时的处境,这只囚鸟误入房间,与“我”一人身处粮站,并且遭遇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打击的处境相类似;同时,这只“囚鸟”四处寻找出路,渴望回归的感情,与“我”渴望走出孤独、走出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的感情也是一致的。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此类整体感知的题目,要通读全文,带着问题找到相关段落细读(即定点阅读),从中提取或概括要点回答。注意题干要求概括“囚鸟”的行为并揣摩它的心情。结合文中相关语句,从中提取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第4段:“我”刚刚发现它时,结合语句“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吓,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即可得出答案;第9段:“我”吃完晚饭后,“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第12段:“我打开窗子,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画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仔细阅读这3段,便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从“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体现了各种自然景象各得其所安然自得,找到了自己最佳位置的特点;同时为下文鸟儿误入“我”的房间并且急迫想离开回归自然做了铺垫;“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反衬出我此时内心的孤独、不自由。据此分析回答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语言的鉴赏。就本题来说,解题时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看哪个句子在体现环境氛围和人物心情上更为恰当。由上文内容,从“‘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孤独即自由’,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挑灯夜读已成习惯”“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这些语句可知,“我”大学毕业后被不如意的工作囚于粮站,晚上独自一人住在空旷的大房子里,内心是孤独寂寞可想而知。A、B两句的区别在于,B句多了五个数词“一”,而此时正好是“我”独自一人在一间房子里,一只被“我”囚于房间的小鸟,孤灯相伴,所以B句更能表现出小鸟、“我”此时的心情——孤独;结合下句“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显出静态来”,也强调了此时气氛的安静。据此分析回答即可。 4.本题既考查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又考查对写作手法的分析。托物言情就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析作者托什么物来体现自己的什么感情,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找到其相同点或是相似点。本文中具体来说,就是找到这只“囚鸟”与“我”有哪些相同之处,作者借它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通读全文,结合文中语句“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和“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可知,鸟和“我”都被囚禁,并且遭遇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打击的处境相类似;从“它的逃离行动持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未绝望”和“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可见鸟和“我”都在努力挣扎,寻找出路;由“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画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可知,鸟和“我”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由此分析可得鸟和“我”的相似之处,由此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

(5)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

(6)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8) 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灵洗,字玄涤,新安海宁人也。少以勇力闻,步行日二百馀里,便骑善游。梁末,海宁、黟、歙等县及鄱阳、宣城郡界多盗贼,近县之。灵洗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后守长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

……

令灵洗率所部下扬州,助王僧辩镇防。迁吴兴太守,未行,僧辩命灵洗从侯瑱西援荆州。荆州陷,还都。高祖僧辩,灵洗率所领来援,其徒力战于石头西门,军不利,遣使招谕,久之乃降,高祖深义之。

……

灵洗性严急,御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造次之间,便加捶挞,而号令分明,与士卒同甘苦,众亦以此依附。性好播植,勤耕稼,至于水陆所宜,刈获早晚,虽老农不能及也。伎妾无游手,并督之纺绩。至于散用赀财,亦弗俭吝。光大二年,卒于州,时年五十五。赠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壮。太建四年,诏配享高祖庙庭。

(节选自《陈书·程灵洗传》,有删改)

(注)①程灵洗:南北朝时期南陈名将。于侯景之乱时起兵保卫家乡,被授为谯州刺史,入司徒王僧辩麾下。②王僧辩:南朝梁名将。③侯瑱:南北朝时期梁朝、陈朝将领。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以勇力闻 B.灵洗/素为乡里所畏伏

C.令灵洗/率所部下扬州 D.必以军法/诛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苦____________

(2)诛____________

(3)躬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灵洗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后守长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

(2)至于散用赀财,亦弗俭吝。

4.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程灵洗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乙)御街行

[宋] 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荫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1.下列对两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都是上片绘景,下片抒写怀旧之情。

B.甲词“天淡银河垂地”用简练的语言勾画出春夜空旷的天宇。

C.甲词下片“枕头欹斜”写出了主人公倚枕对灯寂然凝视状态。

D.乙词上片“闲”字表现出词人故作闲暇状,卷帘眺望“树底人家朱户”的心理。

2.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都寓情于景,抒写怀人相思之情。

B.甲词上片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落寞愁情;乙词上片绘南街春日美景,抒写恋慕之情。

C.甲词“寒声碎”中“寒”字用得极妙,兼写物境与心境。

D.乙词语言清新,感情清淡而含蓄。

 

查看答案

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劝菜的风俗处处皆有,但是素来著名的          如江浙一带尤为盛行。          ,夹了菜放在你的碟子里就算了;          ,非把菜送到你的饭碗里去不可。

A.才子之乡    男人劝得豪爽些     妇女界最为殷勤

B.礼让之乡    男人劝得马虎些     妇女界最为殷勤

C.才子之乡    男人劝得马虎些     妇女界最为规矩

D.礼让之乡    男人劝得豪爽些     妇女界最为规矩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

②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

③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④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消化

⑤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⑥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的位置上

A.⑥④①②③⑤ B.⑥③④①②⑤ C.③⑥④①②⑤ D.③⑤⑥④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