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母亲的刺绣时光》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

阅读《母亲的刺绣时光》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势,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

人生阶段

小时候

稍微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谋生

主要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 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1) 

(2)   

(3)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3.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E.本文作者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1.(1)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2)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3)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 2.“捏着”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这两个词表现了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3.“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刺绣时光”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活色生香的生活。 “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4.AC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文章以时间为序,分别叙写了小时候,“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 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1~2段); 我稍微大一点,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我”(3~4段);等“我”结了婚,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让“我”感到不解(5段);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6~7段);最后,抒发了“我”对母亲的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据此概括填写作答。 2.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句“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中的“捏着”,准确传神地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这一形容词的使用,突出地表现了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形象地刻画出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的特点,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内容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文章中的“刺绣时光”,既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刺绣中;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美好的生活。还指母亲的勤劳坚韧的美好品质“刺绣时光”让“我”人生风雨中,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据此理解作答。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第二段中,引用罗隐的诗句,彰显文章底蕴,增添了文章文学色彩的同时,也描绘出了古代女子刺绣的场景,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所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的理解不正确。C.“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的理解有误。第⑧段中,依据“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可知。故选A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一百,喝使归舍,亟自草奏,一力归罪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注释)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呼吏痛一百                杖:

(2)即自己之罪尚推之下人      欲: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3.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请将下列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4)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5)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6)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论语》)

(7)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是诗人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的形象写照。

 

查看答案

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沿阻绝                  溯:顺流而下

B.不以            疾:快

C.峻茂                  荣:茂盛

D.空谷传               响:回声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略无 B.至于夏水

C.虽乘御风 D.引凄异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B.夏天的三峡水势极大,水流猛而急;春冬之景,犹如一幅优美、雅致的山水画,毫无夏季惊心动魄之感。

C.作者写秋天的三峡,引用了渔人的歌谣,直接表达了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更突出秋天的凄凉冷落。

D.文章先总后分,有分有合,结构谨严,而且次序分明,文脉贯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查看答案

阅读《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一文,回答小题。

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严毅梅

    ①人类一直好奇:为何唯独我们这个物种才有语言?语言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为此,从事现代生物学、当代语言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科学家,研究了人类语言的起源和演化。最新的研究表明,气候可能影响了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②美国迈阿密大学的迦勒·埃弗雷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某一地区的湿度可能对当地的话言造成影响。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大多出现在非洲和南亚的湿热地区,北美、亚马逊和新几内亚的潮湿地带以及中国以南的地区,比如越南语、缅甸语等:而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

    ③我们知道,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发声时,先吸入空气,然后将声带内收和拉紧,并控制呼吸,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出声音:而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

    ④今日多数的欧洲语言被认为源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印欧语。它最早是由气候干燥的黑海北部草原地带的先祖所使用的。因为吸入干燥的空气会令声带干涩,缺乏弹性,所以较难发出声调复杂的语言。因此,埃弗雷特认为干燥的气候可能使住在该地区的人的语言声调平和。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因而声调多变的方言一般出现在气候潮湿的地区。比如粤语中共有9个声调,而北方人利习惯了普通话的4个声调。

    ⑤埃弗雷特认为,这意味着在漫长的岁月中,气候是影响语言形成和演化的要素之一。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因为控制声带的肌肉必须调整才能发出新的声调。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有删改)

1.下面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为何唯独人类这个物种才有语言。

B.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

C.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D.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列数字)

B.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举例子)

C.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下定义)

D.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作比较)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加点词“大多”表示对范围的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写人类发声的基本原理,与“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受气候的影响”没有直接关联,因此可以删去。

C.第④段中加点词“它”,指代的是前一句中的“原始印欧语”。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关于语言形成和演化的科学研究成果。

 

查看答案

下列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这就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

B.颔联写莺与燕,“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这联可谓描摹细致,充满生机。

C.颈联写花和草,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D.尾联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气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