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濂,字景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濂,字景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注)①帝:此为明太祖朱元璋。②翌日:第二天。 ③恶:音,哪里,怎么。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濂以实对                   (2)指其书曰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3.结合短文,简要分析宋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1)详细 (2)有人 2.如果没有宋濂,(我)几乎错误地治了进言大臣的罪。 3.诚实不欺、直言敢谏 【解析】 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宋濂详细地如实回答。具:详细。 (2)句意:有人指着他(茹太素)的奏章说。或:代词,有人。 2.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中的关键词“微(如果没有),几(几乎),罪(怪罪),言者(进谏的人)”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对人物的刻画及叙写的事件来分析。从“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可以看出,面对皇帝对他日常生活的询问,宋濂全部详尽地做了如实回答,他诚实不欺;从“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可以看出,宋濂在对待主事茹太素这件事上,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6)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三峡》,回答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至于夏水陵               襄:顺流而下

C.湍绿潭                   素:白色的

D.峻茂                   荣:茂盛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 B.沿溯阻绝

C.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D.凄异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船行之快,借此表现出三峡水流的迅急。

B.文章用“寒”“肃”“凄”“哀”几个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D.文中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之,轻视语言的力量,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比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这必然消解群众的信任。语言的力量可见一斑。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对选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

C.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

D.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

2.下面对选文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C.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D.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演讲、辩论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言之成理。

B.革命志士谭嗣同,面对屠刀,喊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这段文字可以作为第③段的论据。

C.在沟通的过程中,轻视语言的力量,就一定会出现问题,轻则言不由衷、表意不明,重则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D.语言和行动关系密切: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

 

查看答案

下面对《游山西村》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首联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

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C.颈联由自然入人事,写农人欢天喜地地庆贺“春社”。

D.尾联直抒胸臆,一个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