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守游而乐/言听计      杂然而前/推出新

B.往来而不者/滔滔不      者歌于途/荆请罪

C.醒能述文者/礼相待      宴酣之/安贫

D.溪而渔/危不惧        野芳而幽香/一言不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甲)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精神不振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理【解析】
此句表面写的是太守因酒而醉,实质太守是因山水美景而醉,因把滁州治理的境泰民安、年丰人乐的欢喜而醉。

(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理【解析】
此句以太守的快乐衬托人们的快乐,委婉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理【解析】
此句点明了“醉翁”的深刻含义,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并引领了下文的写景。

3.以民为本是为官者造福百姓的前提条件。请你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分别说说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欧阳修和郑燮两位为官者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犊。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  ②任:承担责任

 

1.B 2.丙 3.示例:原文通过欧阳修和滁州老百姓一起赏游美丽山水,在宴会上和宾客一起饮酒、游戏。描绘了一幅幅太平祥和的游乐畅饮图,表现了欧阳修以民为本,亲民爱民,与民同乐。郑板桥做范县县令时爱民如子,不收受贿赂,不留下过夜的公文。后来调到潍县做官,逢灾年,不惧丢官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深受百姓爱戴。 【解析】 1. 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 A.跟从 / 依从,摆开 / 旧的; B.断绝 / 断绝,背着 / 背着; C.用 / 用,乐趣 / 以……为乐; D.靠近 / 面对,开放 / 说话,出声; 故选B。 2.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甲)中“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此句应翻译为: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乙)中“以太守的快乐衬托人们的快乐”理解错误,应该是“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故选(丙)。 3. 此题考查的是比较阅读。《醉翁亭记》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人们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表现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这种乐趣,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欢乐。作者处处体现了以民为本、与民同乐的思想。链接材料中写郑板桥“室无贿赂,案无留犊”“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发谷与民,活万余人”也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对《水调歌头》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前的小序,不仅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也表明了词人中秋对月,心中难抑对手足兄弟的思念之情。

B.词的上片以问月开篇,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又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他情感的波澜起伏。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词人却因被贬内心压抑痛苦难以入眠。

D.词的下片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为议论,情感变得通透豁达;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情感热烈而奔放。

2.苏轼在这首词下片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又自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理解他的回答。

 

查看答案

(1)单车欲问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在《行路难》中,表达诗人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查看答案

学校开展“游览古迹,见证家乡美——红螺古刹一日游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一段介绍“红螺寺”的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是  ①  名中外的佛教古。它北倚雄伟的红螺山,南照秀的红螺湖。寺周林壑荫蔽,古树参天,藏风聚气,为一方风水宝地,世有“南普陀,北红螺”之说。奇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浸润,成就了一方完美殊胜、尘脱俗的红螺寺。

(1)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驰  ②绝      B.①驰  ②决

C.①弛  ②决      D.①弛  ②绝

(2)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字的笔顺,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刹(shā         “美”的第7笔是丿

B.刹(shà        “美”的第7笔是|

C.刹(chà        “美”的第7笔是丿

D.刹(chà)  “美”的第7笔是一

2.一位同学准备去做“红螺寺三绝景”之一“御竹林”的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下面的一段讲解词。阅读这段文字,结合语境在(甲)(乙)两处分别填上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红螺寺山门前这片竹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当年康熙皇帝来寺降香,看到这片在北国生长的郁郁青青,清俊挺拔的竹林,倍感新奇。即令随行官员计清其数,共有613棵(甲)他环顾四周,觉数量尚少,特命寺僧要善加管护,以供常来观賞,因此称为“御竹林”。而今,御竹林扩大到百余亩,夏季步入竹林,凉风习习,暑气顿消(乙)冬日步入竹林,满目苍翠,暖意融融。

A.(甲)逗号  (乙)分号      B.(甲)句号  (乙)逗号

C.(甲)句号  (乙)分号      D.(甲)逗号  (乙)逗号

3.游览御竹林后,一位书法教师即兴写下“御竹寻幽”四字,下面是同学们对这一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属于行书,运笔通畅,疏密有度,体现出百株御竹的潇洒俊逸,翩翩君子风度。

B.属于行书,用墨饱满,用笔刚劲有力,体现出百株御竹正直,坚韧挺拔的风骨。

C.属于行书,折笔圆转代方,体现出百株御竹弯而不折,折而不断的柔中有刚的气节。

D.属于行书,笔画洒脱,活泼飞舞,奔放不羁。预示着百株御竹繁衍生息,绵延不绝。

4.游览后,一名同学在微信群中发表美篇,下面是美篇中的一部分文字,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①秋天的傍晚,伴着余晖,邂逅红螺寺古树藤萝,是欣喜更是惊叹。

②雌雄银杏,雄树高大强劲,雌树端庄秀美。他们相守千年,没有刻意亲密缠绵,只是默默相视,在日出日落的光阴里,诠释爱的誓言。

③晩风轻拂,金灿灿的叶子随风飘落。每一片叶子,虽没有春花的俏丽,夏荷的幽香,却有着春夏的沉淀,芳华的凝聚,为深情的晩秋平添一抹绚丽颜色。

④紫藤寄松,令人叫绝。两株碗口粗的藤萝虬龙般缠松而上,松藤相依。松树给藤萝以力量,藤萝为松树添妩媚。站在树下,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五月胜景:郁郁葱葱的松枝上,开满串串紫藤花。从山腰向下俯视,犹如一汪碧波清潭上腾起紫色云烟。他们和睦相处,相得益彰,共度千百个春秋,打破了“藤缠松,松难生”的偏见。

(1)结合“紫藤寄松”这一景的内容,你认为“相得益彰”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

(2)读过这美篇,有四位同学分别写下参观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千年古树,虽饱经风霜依然挺拔俊俏,形销骨立,面对他们,我们这些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的莘莘学子,也会自惭形秽。

B片片金叶飘落,闪着阳光的色泽,带着对枝干的眷恋,怀着对梦想的追求,轻轻投入大地的怀抱,化作春泥。

C.紫藤寄松,是刚与柔的完美结合。遒劲的藤蔓犹如巨龙盘缠在玉柱般的松干上,舒展延伸,迎接八方来客。刚柔相济是中华民族的处世精髓。

D.紫藤寄松成为古刹绝景之一。不仅因为五月天赋予它绚丽的色彩,还因为它和紫藤相依相伴,相互包容,成就一段佳话。

(3)下面是一位同学读完美篇写的一副对联,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雌雄相守,  ①  ,诠释爱的  ② 

刚柔共生,  ③  ,彰显和的  ④ 

A.①荣雅互衬  ②真谛  ③时光流连  ④内涵

B.①时光流连  ②内涵  ③荣雅互衬  ④真谛

C.①时光流连  ②真谛  ③荣雅互衬  ④内涵

D.①荣雅互衬  ②内涵  ③时光流连  ④真谛

 

查看答案

题目:做了才无悔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校组织了一次“名著阅读"的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1.请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表。

2.下面是南沙同学“读书的乐趣"的演讲提纲,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什么读书?读书就是在乐趣之中求真善美。

②读书是我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在阅读中沉淀,在书香中成长。

③读书可以不断启蒙自己,更新自己,是之谓“求真。

④读书的乐趣发自内心,读书可以陶冶性情,是之谓“求美”

⑤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我所说的读书,是读怎样的书。

⑥读书是为了安身立命,是为了不断的精神追求,是之谓“求善”。

A.①⑤④③⑥② B.⑤①③⑥④② C.②⑤④⑥③① D.①②⑥④③⑤

3.下面是我们已学名著中的人物插图,任选一幅,请作简单介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