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山乡篾匠》,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秦巴山区深处,寥寥炊烟升起的时候,背着竹背...

阅读《山乡篾匠》,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秦巴山区深处,寥寥炊烟升起的时候,背着竹背篓,头上缠着青布巾的篾匠,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开始走村串户找活路。

②清晨,浓雾笼罩的山村响起吆喝声:编竹篓篓、竹背篓,补竹——晒席、竹——撮箕喔—一是篾匠手艺人上门了,主人赶紧端着饭碗迎出来,应承着:快屋里坐。篾匠放下背篓,主人同他坐在条长板凳上,递上纸烟,朝霞的斑斓里有了浅浅的影子。篾匠眯着眼睛,淡淡的青烟遮住了他沧桑的脸庞。他走过去拿起立在街沿门上的烂了一个洞的簸箕,眯着眼睛说:我来补补。

③主人指了指屋后的一片毛竹林,篾匠拿上砍刀选了一棵竹子,锯短剖成指头宽的竹片,再换篾刀劈成细篾,用篾刀刮平整。这时候,整个院子都是竹子的味道,柔软、清香。细篾刮好后,篾匠在背篓里找出他的宝贝东西——篾舌。篾舌是一条长十几厘米、宽一两厘米的扁铁条,一头平一头尖,尖的一头镂条小沟。只见篾匠左手把篾舌穿过密实的编打层,右手把进补的篾片从篾舌上面的口上插入,左手抽出篾舌,把进补的篾片乖乖地带过来。一会儿,烂了的簸箕就补好了。

④“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篾匠师傅买了去,做成物件用途广。起青削黄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这曲调熟悉,像山歌一样飘在山沟沟里,篾匠师傅眼里闪烁着亮亮的光芒。

⑤我们家熟识的篾匠唱不出山歌。他是个哑篾匠,不唱山歌,但山歌在他心里。八十年代的山村,一副蒸笼是值钱的家当了。那时家里过年蒸馍,母亲要到邻村去借蒸笼。一年冬天,父亲一咬牙:“请篾匠来扎一副。”

⑥哑篾匠背着背篓来我家,初冬的阳光刚跃出山头,一抹阳光跟随他进了我家院子。他一边说着含混不清的话语,一边用手比划,和父亲交流。父亲说:“慈竹就在屋后呢。”篾匠从背篓拿出砍刀,去竹林里选竹子。我跟在他身后,帮他扛砍好的竹子。篾匠“呀呀呀”夸我。我笑,他也嘿嘿笑。

⑦把竹子扛回院坝,父亲已经在院坝里生起了一堆柴火,噼里啪啦燃烧的柴火映红整个院子柴火旁煨着一壶老鹰茶,父亲对篾匠说:“茶水煨上了,渴了,就喝。”篾匠“啊啊”应承着,点上一杆叶子烟,含在嘴里,开始忙起来。从锯开始,把一根根选好的竹子劈成蒸笼格的竹片,又将它们剖成蒸笼盖的篾条,变成蒸笼的外框……

⑧篾匠背篓里有许多家什,弯刀、锯子、撮子、拉钻,还有用竹子做的各种小狗、小竹塔子、小虫子等玩意儿。我有空就往篾匠的背篓里瞅,总想看那些乖巧好玩的小玩意儿。可是,篾匠不喜欢我靠近他的背篓,一靠近,他就开始“啊啊啊”喊叫,一次我定定立在他背篓旁,问他:“叫个啥呢?”

⑨他先是“啊”一声,指着背篓摆摆手,然后又是一连串“啊啊”声,比划示意我去看书。我笑了笑,懂了,他是说:“读书才有大出息。”我站在初生的朝霞里,给他朗诵《杨家岭的早晨》,他衔着青瓷叶子烟袋,眯着眼睛,望着红彤彤的阳光,眼里满是欣喜的光芒。他“啊啊啊”表达着自己的激动和赞许。

⑩一切准备好了,篾匠把柴火生大了,他要把准备好的竹片放在火上烤。烤好一面,再烤另一面。这时候,他有空歇歇了,蹲在火堆旁,大口大口喝着老鹰茶。有时,也随手用那些零碎的细竹丝,三下两下就编织好一只蚂蚱或一只小狗递给我。那时候,我觉得篾匠师傅是那么神秘,好像他啊呀不成语的言语,都有某种魔力和韵味。

⑪烤好的竹片滚烫,篾匠要趁热拉成圆圈。他用厚布垫上,一头拉在手上,一头踩在脚下,使劲拉手上的竹片,脚顺势移动,最后把拉过的竹片两头接上,木夹子夹住,再调整几下,竹图就圆了起来。做蒸床最讲究,着床的竹片隙缝小指那么宽,窄了,蒸汽上不来;宽了,气全跑顶上了。这时候,篾匠师傅要吸上一口叶子烟,在心里琢磨,眯着眼睛。没有固定的隙缝尺寸,一切尺寸都在他的心里。用篾刀砍一口子下去,顺着口子剔开一隙缝。好了,就是这样一个尺寸的隙缝了。

⑫三床蒸笼做好了,篾匠依次把蒸笼码好,盖上蒸盖,圆圆的蒸笼立在院坝里,他长长出了一口气,对着远处的山峰“啊啊”吼起来,他吼的是“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起青削黃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吗?没有人知道,山谷回荡着“啊啊”的回声。

⑬蒸笼扎好了,那一年过年,我家蒸的蒸馍格外香甜。篾匠走时,从背篓里拿出一个小竹塔送给我,好多年后我才看清竹塔下还刻有四个字:好好学习。我一直珍藏着他给我的这份美好祝福,只要我坐在书桌上看到那小竹塔,那份美好和温暖迅速笼罩了我,心里不由得就燃起一种炽热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①-④段写篾匠师傅走村串户找活路,修补破了洞的簸箕;⑤-⑫段分三个层次写哑篾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编好蒸笼;⑬段写哑篾匠留给“我”的温暖记忆。

2.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指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将自己的疑问、点评、心得等用精炼的语言记录下来加深理解。请你从文章中挑选一处你最欣赏的语句进行批注。

语句:

批注:

3.读完全文,你从山乡篾匠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启迪?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1. 选竹子砍竹子 劈竹片剖篾条 烤竹片剔缝隙 2.答案示例:(赏析式) 语句:我站在初生的朝霞里,给他朗诵《杨家岭的早晨》,他衔着青瓷叶子烟袋,眯着眼睛,望着红彤彤的阳光,眼里满是欣喜的光芒。 批注:这句话哑篾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眯着眼睛是满心的陶醉,望着阳光,内心无比欣喜,那眼里的光芒是对读书的渴望,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原来读书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 答案示例:(点评式) 语句:我站在初生的朝霞里,给他朗诵《杨家岭的早晨》,他衔着青瓷叶子烟袋,眯着眼睛,望着红彤彤的阳光,眼里满是欣喜的光芒。 批注:这句话中的哑篾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眯着眼睛是满心陶醉的神态,望着阳光,内心无比欣喜,那眼里的光芒是对读书的渴望,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觉得读书是最美好的事情。 答案示例:(疑问式) 语句:蒸笼扎好了,那一年过年,我家蒸的蒸馍格外香甜。 批注:哑篾匠扎的蒸笼蒸的馍真的香吗?“我”为什么会觉得那一年过年蒸的馍格外香甜? 答案示例:(心得式) 语句:篾匠走时,从背篓里拿出一个小竹塔送给我,好多年后我才看清竹塔下还刻有四个字:好好学习。 批注:哑篾匠是一个凭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普通劳动者,他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态度也感动了我,他对下一代寄予希望,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珍惜当下时光,好好学习,用自己的才学和智慧去创造美好生活。 3.答案示例:1.篾匠们精湛手艺,认真的态度。2.哑篾匠对读书的渴望,对知识的尊重。3.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4.哑篾匠对下一代寄予希望。 【解析】 1.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文章⑤-⑫段写了哑篾匠制作蒸笼的全过程,首先在⑥段中写了他选竹子和砍竹子的过程,⑦段写他“把一根根选好的竹子劈成蒸笼格的竹片,又将它们剖成蒸笼盖的篾条”的过程,⑩⑪“把准备好的竹片放在火上烤”“用篾刀砍一口子下去,顺着口子剔开一隙缝。好了,就是这样一个尺寸的隙缝了”写了他烤竹片和剔隙缝的过程,最后⑫写蒸笼成功编好了。据此概括作答。 2. 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批注。批注的内容往往有以下几方面:1、 对于标题的理解。2、 作家作品简介。3 、文章的主题思想。4 、写作特色(语言特色,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等等)。5 、精彩语段的赏析。6、 关键字词句的理解。7、 语段的作用。8、 特殊标点的作用。9、阅读感悟。10、 存在的疑惑等等。在形式上可以表述自己的疑问、点评、心得等。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句子加以点评即可。 示例:(赏析式)“只见篾匠左手把篾舌穿过密实的编打层,右手把进补的篾片从篾舌上面的口上插入,左手抽出蔑舌,把进补的蔑片乖乖地带过来。”批注: 运用了“穿过”“插入”“抽出”“带过来”等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篾匠手艺的熟练,为下文写哑篾匠蓄势,表现了作者对篾匠师傅的敬佩之情。 示例:(疑问式)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批注:哑篾匠生活的不易感动了“我”,乐观的性格感染了“我”,对“我”的鼓励和教导让“我”感激不尽,这美好的一切如阳光般照耀着“我”,温暖着“我”,让“我”拥有一颗炽热的心去拼搏奋斗。 示例:(点评式)他长长出了一口气,对着远处的山峰“啊啊”吼起来。批注: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哑篾匠完成工作后的轻松,表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据此理解作答。 3.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文中的哑篾匠是一个纯朴憨厚、积极乐观、善良真诚的人。他“从锯开始,把一根根选好的竹子劈成蒸笼格的竹片,又将它们剖成蒸笼盖的篾条,变成蒸笼的外框”“他要把准备好的竹片放在火上烤。烤好一面,再烤另一面”“他用厚布垫上,一头拉在手上,一头踩在脚下,使劲拉手上的竹片,脚顺势移动,最后把拉过的竹片两头接上,木夹子夹住,再调整几下,竹图就圆了起来”“用篾刀砍一口子下去,顺着口子剔开一隙缝。好了,就是这样一个尺寸的隙缝了”等句子表现他工作认真,技术娴熟的特点;“比划示意我去看书”“他‘啊啊啊’表达着自己的激动和赞许”“好多年后我才看清竹塔下还刻有四个字:好好学习”等句子表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对晚辈的希望;“他衔着青瓷叶子烟袋,眯着眼睛,望着红彤彤的阳光,眼里满是欣喜的光芒”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美好的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据此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怀柔是一个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小县城,总体经济规模很小,整体实力薄弱。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县)人民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经过70年的奋斗与实践,怀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姓幸福感逐年增强。

图一:怀柔区财政收入统计表   图二:怀柔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表

图三:不同时期耐用消费品情况

(材料二)

自上世纪80年代,______________,这座山水之城,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

1995年,怀柔迎来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突然间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怀柔,在153天的______________(筹备  筹划)时间里,完善了会议设施,扩大了邮政规模,提升供电品级,增添了餐饮服务等项目。对比传统速度,这一轮怀柔城市建设提速10年!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在怀柔胜利闭幕。人们惊诧于周到全面的会议保障的同时,也不由得对怀柔民众生活的提升大加赞叹。怀柔区全面提升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水平,满足了怀柔未来十年发展建设的需要;2017年国际会都全区完成景观照明、园林景观改造提升、重要道路环境提升等30余项工程;启动雁栖小镇项目,定位雁栖湖国际会都及怀柔科学城的生活服务及休闲娱乐配套,填补人们“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打造成具备国际交往功能的人文特色小镇。

(材料三)

为了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怀柔区先后投资2亿元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民步出家门10分钟就能到达文化活动站、图书室等文娱场所,享受“十分钟文化圈”服务。特别是以怀柔图书馆为中心,镇乡、村284个益民书屋为辐射点的覆盖全区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让村民家门口借阅50余万册藏书不费任何力气,进城借书倒成了“笑话”。

每到月上柳梢,桥梓镇北宅村文化活动站人气儿都超旺,村民都是随便扒拉几口饭就赶到这看演出。戏曲、歌舞、相声、小品等新老节目会悉数登场。“演员都是街坊邻居,演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事,看起来就是有意思!”村民们对“草根们”的表演津津乐道。村民们说:“以前没有啥娱乐,顶多就是打打麻将、串串门子。现在好了,村里文化站大片看、有书看、能网上……赌博的村民少了,大家都愿意到这儿感受新生活!”

1.阅读(材料一)中的文字和三个图表,在材料一的横线处补写语句。

2.根据上下文在(材料二)及(材料三)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和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会议会展被写入了怀柔的发展蓝图      筹备

B.怀柔将会议会展写入发展蓝图        筹划

C.会议会展被写入了怀柔的发展蓝图      筹划

D.怀柔将会议会展写入发展蓝图        筹备

3.依据以上三则材料,说说怀柔百姓幸福感逐年增强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英雄形象,如宋江、林冲、武松……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他的主要经历,来说明小说表达的主题。(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守游而乐/言听计      杂然而前/推出新

B.往来而不者/滔滔不      者歌于途/荆请罪

C.醒能述文者/礼相待      宴酣之/安贫

D.溪而渔/危不惧        野芳而幽香/一言不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甲)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精神不振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理【解析】
此句表面写的是太守因酒而醉,实质太守是因山水美景而醉,因把滁州治理的境泰民安、年丰人乐的欢喜而醉。

(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理【解析】
此句以太守的快乐衬托人们的快乐,委婉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理【解析】
此句点明了“醉翁”的深刻含义,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并引领了下文的写景。

3.以民为本是为官者造福百姓的前提条件。请你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分别说说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欧阳修和郑燮两位为官者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犊。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  ②任:承担责任

 

查看答案

阅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对《水调歌头》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前的小序,不仅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也表明了词人中秋对月,心中难抑对手足兄弟的思念之情。

B.词的上片以问月开篇,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又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他情感的波澜起伏。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词人却因被贬内心压抑痛苦难以入眠。

D.词的下片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为议论,情感变得通透豁达;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情感热烈而奔放。

2.苏轼在这首词下片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又自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理解他的回答。

 

查看答案

(1)单车欲问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在《行路难》中,表达诗人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