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甲)(乙)诗文。完成小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阅读(甲)(乙)诗文。完成小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甲)(乙)两篇诗文的作者分别是同为________(朝代)的苏轼和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诗文中的“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通过“醉”遮掩深藏于内心的郁愤。

B.都借助“醉”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C.“醉”后的反应都表现在行为举止夸张。

D.“醉”的背后都暗含了现实中的不如意。

4.上面的诗文都围绕一个中心字展开。(甲)诗紧紧围绕一个“________”字,展现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乙)文紧扣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 北宋 欧阳修 2.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山而快乐,却不懂得太守是把众人的快乐作为快乐。 3.C 4. 月 与民同乐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甲文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从而有此佳作。乙文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2.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中重点词语:从,跟随;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乐,快乐。 3.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掌握。甲文“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乙文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醉是表象,乐是实质。“都表现在行为举止夸张”错误。故选C。 4.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及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甲文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展现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乙文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等语句中来分析作者的情感可知,应从“与民同乐”的角度来回答。 甲 出处:《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参考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乙 出处:《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朝代:北宋 参考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_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鱼我所欲也》)

(4)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___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5)当你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屡遭挫折时,你可以用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劝勉自己坚持下去。

 

查看答案

题目二:以“病毒奇遇记”为题,采用第一人称,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题目一:

水过留痕,雁过留声,在已逝的岁月中,总有一种东西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怎么也忘不掉,它可以是一种声音,一种味道,一个眼神;它也可以是一份思念,一份感动,一份悔恨……

将“忘不掉的________”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西方寓言对此作了阐释:“一群身上长刺的豪猪聚在一起过冬,离得太远会失去温暖,挨的太近彼此的刺又会扎着对方,只有在不相互伤害的前提下互相趋近,才既能保持群体的温度,又避免相互刺伤。”而这个合适的距离,其实说的正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境界。

②和而不同意味着平心静气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接纳对方的观点。“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法国大哲学家卢梭如是说。由于各种原因,朋友间难免会出现争论,这时就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也就是说,要心平气和地把自己的观点告诉朋友,朋友不听也就算了,不要再说。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朋友数,斯疏矣”,朋友之间一味强求一致,“同而不和”,只能招致侮辱。

③和而不同意味着求同存异,精诚合作。也许会有人说:“‘道不同,不相与谋,’”人们的出发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也不同,怎么可能有合作的基础呢?”但是,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和楚云飞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和而不同、精诚合作的典例:他们一个是自学成才的“泥腿子”,一个是国民党黄埔军校的高材生;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一个以三民主义为原则;一个为社会主义而奋斗,一个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而努力。但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两位英雄各率领部队密切合作,共同打击进犯的日寇,谱写了一曲曲抗日救亡的凯歌。即便是在内战期间,两人虽各为其主,都不幸被对方打伤,却依然彼此惦念。正所谓“英雄惜英雄”,同样为改变中国现状而奋斗的共同信念,使两人结下了跨越阶级的革命友谊。

④和而不同意味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包容万物的气度。“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吕不韦博览群书,汲取百家之长作《吕氏春秋》,终为后人称赞;董仲舒汇儒、道、墨三家之精华,终成一代硕儒。一个人只有和而不同,广泛地接受各种观点,并吸取其合理内核,才能达到人生中至高的层次。一个社会若是一味求同,则一定会损害多元文化的发展。乾隆时期的文化专制,使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新文化运动中的盲目西化和全盘否定儒家思想的倾向,都对和谐文化的共生和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⑤所以,时至今日,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大到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对于现代人依然有着清晰的指导意义。让我们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建立一个和谐多元的世界、和谐多元的社会而不懈努力。

1.读完文章,你觉得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阅读选文③④段,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3.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如何体现和而不同的思想。

(链接材料)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特别强调:世界各国要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尝试和成就,允许各国以不同方式和路径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世界变成文明互鉴、共同进步的世界。这一理念自提出以后,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全球合作理念与实践不断丰富,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

 

查看答案

阅读《山乡篾匠》,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秦巴山区深处,寥寥炊烟升起的时候,背着竹背篓,头上缠着青布巾的篾匠,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开始走村串户找活路。

②清晨,浓雾笼罩的山村响起吆喝声:编竹篓篓、竹背篓,补竹——晒席、竹——撮箕喔—一是篾匠手艺人上门了,主人赶紧端着饭碗迎出来,应承着:快屋里坐。篾匠放下背篓,主人同他坐在条长板凳上,递上纸烟,朝霞的斑斓里有了浅浅的影子。篾匠眯着眼睛,淡淡的青烟遮住了他沧桑的脸庞。他走过去拿起立在街沿门上的烂了一个洞的簸箕,眯着眼睛说:我来补补。

③主人指了指屋后的一片毛竹林,篾匠拿上砍刀选了一棵竹子,锯短剖成指头宽的竹片,再换篾刀劈成细篾,用篾刀刮平整。这时候,整个院子都是竹子的味道,柔软、清香。细篾刮好后,篾匠在背篓里找出他的宝贝东西——篾舌。篾舌是一条长十几厘米、宽一两厘米的扁铁条,一头平一头尖,尖的一头镂条小沟。只见篾匠左手把篾舌穿过密实的编打层,右手把进补的篾片从篾舌上面的口上插入,左手抽出篾舌,把进补的篾片乖乖地带过来。一会儿,烂了的簸箕就补好了。

④“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篾匠师傅买了去,做成物件用途广。起青削黄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这曲调熟悉,像山歌一样飘在山沟沟里,篾匠师傅眼里闪烁着亮亮的光芒。

⑤我们家熟识的篾匠唱不出山歌。他是个哑篾匠,不唱山歌,但山歌在他心里。八十年代的山村,一副蒸笼是值钱的家当了。那时家里过年蒸馍,母亲要到邻村去借蒸笼。一年冬天,父亲一咬牙:“请篾匠来扎一副。”

⑥哑篾匠背着背篓来我家,初冬的阳光刚跃出山头,一抹阳光跟随他进了我家院子。他一边说着含混不清的话语,一边用手比划,和父亲交流。父亲说:“慈竹就在屋后呢。”篾匠从背篓拿出砍刀,去竹林里选竹子。我跟在他身后,帮他扛砍好的竹子。篾匠“呀呀呀”夸我。我笑,他也嘿嘿笑。

⑦把竹子扛回院坝,父亲已经在院坝里生起了一堆柴火,噼里啪啦燃烧的柴火映红整个院子柴火旁煨着一壶老鹰茶,父亲对篾匠说:“茶水煨上了,渴了,就喝。”篾匠“啊啊”应承着,点上一杆叶子烟,含在嘴里,开始忙起来。从锯开始,把一根根选好的竹子劈成蒸笼格的竹片,又将它们剖成蒸笼盖的篾条,变成蒸笼的外框……

⑧篾匠背篓里有许多家什,弯刀、锯子、撮子、拉钻,还有用竹子做的各种小狗、小竹塔子、小虫子等玩意儿。我有空就往篾匠的背篓里瞅,总想看那些乖巧好玩的小玩意儿。可是,篾匠不喜欢我靠近他的背篓,一靠近,他就开始“啊啊啊”喊叫,一次我定定立在他背篓旁,问他:“叫个啥呢?”

⑨他先是“啊”一声,指着背篓摆摆手,然后又是一连串“啊啊”声,比划示意我去看书。我笑了笑,懂了,他是说:“读书才有大出息。”我站在初生的朝霞里,给他朗诵《杨家岭的早晨》,他衔着青瓷叶子烟袋,眯着眼睛,望着红彤彤的阳光,眼里满是欣喜的光芒。他“啊啊啊”表达着自己的激动和赞许。

⑩一切准备好了,篾匠把柴火生大了,他要把准备好的竹片放在火上烤。烤好一面,再烤另一面。这时候,他有空歇歇了,蹲在火堆旁,大口大口喝着老鹰茶。有时,也随手用那些零碎的细竹丝,三下两下就编织好一只蚂蚱或一只小狗递给我。那时候,我觉得篾匠师傅是那么神秘,好像他啊呀不成语的言语,都有某种魔力和韵味。

⑪烤好的竹片滚烫,篾匠要趁热拉成圆圈。他用厚布垫上,一头拉在手上,一头踩在脚下,使劲拉手上的竹片,脚顺势移动,最后把拉过的竹片两头接上,木夹子夹住,再调整几下,竹图就圆了起来。做蒸床最讲究,着床的竹片隙缝小指那么宽,窄了,蒸汽上不来;宽了,气全跑顶上了。这时候,篾匠师傅要吸上一口叶子烟,在心里琢磨,眯着眼睛。没有固定的隙缝尺寸,一切尺寸都在他的心里。用篾刀砍一口子下去,顺着口子剔开一隙缝。好了,就是这样一个尺寸的隙缝了。

⑫三床蒸笼做好了,篾匠依次把蒸笼码好,盖上蒸盖,圆圆的蒸笼立在院坝里,他长长出了一口气,对着远处的山峰“啊啊”吼起来,他吼的是“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起青削黃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吗?没有人知道,山谷回荡着“啊啊”的回声。

⑬蒸笼扎好了,那一年过年,我家蒸的蒸馍格外香甜。篾匠走时,从背篓里拿出一个小竹塔送给我,好多年后我才看清竹塔下还刻有四个字:好好学习。我一直珍藏着他给我的这份美好祝福,只要我坐在书桌上看到那小竹塔,那份美好和温暖迅速笼罩了我,心里不由得就燃起一种炽热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①-④段写篾匠师傅走村串户找活路,修补破了洞的簸箕;⑤-⑫段分三个层次写哑篾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编好蒸笼;⑬段写哑篾匠留给“我”的温暖记忆。

2.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指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将自己的疑问、点评、心得等用精炼的语言记录下来加深理解。请你从文章中挑选一处你最欣赏的语句进行批注。

语句:

批注:

3.读完全文,你从山乡篾匠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启迪?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