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需要“顶住” ①“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需要“顶住”

①“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②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③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内心观念。“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④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        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        ,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      。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年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可见,“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

⑤“顶住”是毅力,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能吃得了“坐冷板凳”的 (甲) 、“三更灯火五更鸡”的(乙) ,还得能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 (丙) 。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⑥“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到达”。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40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⑦的确,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难题,面对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⑥段中画直线的句子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

A.偶然    偶然    必然 B.必然    偶然    必然

C.偶然    必然    必然 D.必然    必然    偶然

3.请根据文意把“勤勉之苦”、“坚忍之苦”、“寂寞之苦”填入第⑤段相对应的横线处。

成功路上,不仅要能吃得了“坐冷板凳”的(甲)_____、“三更灯火五更鸡”的(乙)_____,还得能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丙)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中心论点:(1)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顶住”是毅力,

(4)____________

5.第⑥段画曲线部分能否删去?请具体阐明理由。

 

1. 《望岳》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A 3. 寂寞之苦、 勤勉之苦、 坚忍之苦 4. (1)人生需要“顶住”。 (2)“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 (4)“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 5.不能,画曲线部分运用了举例论证(事实论据),列举了马克思坚持了40余年完成了《资本论》的研究撰写的事例,与红军坚定目标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事例从中、外两个角度,更全面地阐释了“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的内涵。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学生平时注意对于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课下要拓展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凌绝顶而览众山”化用的是杜甫《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学生要结合选项进行排除法的同时,要能看到语段前后文的关系与逻辑性,最后结合选项进行整体阅读,注意连贯与流畅。结合第④段第一个横线前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意思,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由此可知,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第二个横线前的这种“不费功夫”可知,横线上也应是“偶然”。第三个横线,结合这句话最前面的“然而”一词可知,后面发生了转折,故最后一个填“必然”。故选A。 3.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学生要结合选项进行排除法的同时,要能看到语段前后文的关系与逻辑性,最后结合选项进行整体阅读,注意连贯与流畅。结合第⑤段中“坐冷板凳”、“三更灯火五更鸡”、“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意思分别体现的是寂寞、勤勉以及坚忍,可知它依次对应的是寂寞之苦、勤勉之苦、坚忍之苦。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也就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及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一般采用这样的句式作答:作者开头先通过……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运用……论证方法展开论述,最后得出了“……”的结论(或发出了……的号召等)。 通读本文,第一段以女排夺冠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人生需要顶住”,然后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论证了“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最后联系社会实际发出号召。 5. 本题考查事实论据的作用。画曲线部分属事实论据,举马克思的例子,与该段“‘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是相符合的,能够论证分论点。该段中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的事例,马克思的事例是外国的事例,这样中外事例结合,使事实论据更全面,更有说服力。因此,不能删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指南针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坠,不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注释)①方家:行家。②碗唇:碗边。③纩(kuàng):丝绵。④独茧缕:单根的蚕丝。

⑤芥子:中药名,呈微小球形。⑥原:推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但坚滑____________      (2)不缕悬为最善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南针使用时,可以放在水中、指爪上、碗唇上或者用丝悬挂。

B.缕悬法的步骤是先取丝,再用一点点蜡把丝粘在针上,最后在无风处悬挂。

C.只要采用悬挂的方法,磁针一定指南。

D.作者写作此文时,交代了当时还无法推究磁石指南的原理。

3.文中作者对指南针的研究有哪些发现?

(1)

(2)

 

查看答案

阅读(甲)诗(乙)文,完成小题。

(甲)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出师表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甲)诗(乙)文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_________________》中有他们的故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B.(甲)诗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乙)文第①段中诸葛亮概述21年不平凡的历程,以表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奋发图强。

D.(乙)文第②段前两句追述托孤之事,“夙夜忧叹”体现了作者高度的责任心。

4.(甲)诗(乙)文的作者都有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不同的是,(甲)诗作者抒发了_______的抱负;(乙)文作者要完成“_________________”的大志。

 

查看答案

(1)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___________________,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

(3)人面不知何处去,_____________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5)为人处事很难做到两全其美,《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在处理“生”“义”两者关系时,我们应该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路上的情形,可能让人欣喜,也可能让人忐忑。

你有什么样的“在路上”的经历或感悟呢?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字数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A)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B)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1.文段选自《___________》,(A)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

2.以上两个文段,具体分析这部作品是如何体现“纪实文学”特点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