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题目:( )
余显斌
①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②他轻声说:“在医院。”
③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娘接着gěng yè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④他忙说:“娘,没啥。”
⑤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⑥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
⑦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
⑧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
⑨他说:“白血病。”
⑩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紧张地望着他。
⑪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愿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
⑫娘忙说;“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⑬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⑭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⑮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
⑯娘眼睛一亮:“真的?”
⑰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
⑱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⑲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⑳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
㉑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㉒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看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农村里,韭菜不少,剪后生得更快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我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我给那个女孩说说。
㉓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㉔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
㉕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
㉖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㉗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㉘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她,仍没有说话。
㉙娘急了,说:“娃啊,大婶跪下了。”
㉚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才是病人,这位大哥是捐献者啊。”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求大婶了,救救我。”
㉛娘站在那儿,愣住了。
㉜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㉝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㉞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㉟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
㊱他猜对了。
㊲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
㊳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
㊴他一笑,手指一弹,嗒地一响。
㊵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出息,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救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
㊶他望着爹娘笑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汉字。
gěng yè(______________)
2.第㉟段中写到“善良的娘”,阅读⑰-㊵,概括娘“善良”的具体表现:
(1)
(2)
(3)娘明白真正的捐献者是儿子后,同意并支持儿子捐献骨髓。
3.你认为A、B两句的表达效果哪一句效果更好,请简述理由。
A.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B.娘拉住女孩的手,看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加快行文节奏,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B.把小说第③、第⑱、第㊳、第㊵段画线句组合起来,可以看出爹早就知道儿子要捐献骨髓并支持他。
C.小说中对娘和女孩的描写中都写到了脸色,主要是为了表现她们的心理变化。
D.小说结尾他的“笑”,一是因为他能顺利給女孩捐献骨髓而感到喜悦;二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得到爹娘的理解支持而感到欣慰。
5.请在“爱心如同韭菜”和“捐骨髓”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作为小说的题目,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需要“顶住”
①“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②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③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内心观念。“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④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 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 ,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 。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年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可见,“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
⑤“顶住”是毅力,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能吃得了“坐冷板凳”的 (甲) 、“三更灯火五更鸡”的(乙) ,还得能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 (丙) 。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⑥“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到达”。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40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⑦的确,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难题,面对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⑥段中画直线的句子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
A.偶然 偶然 必然 B.必然 偶然 必然
C.偶然 必然 必然 D.必然 必然 偶然
3.请根据文意把“勤勉之苦”、“坚忍之苦”、“寂寞之苦”填入第⑤段相对应的横线处。
成功路上,不仅要能吃得了“坐冷板凳”的(甲)_____、“三更灯火五更鸡”的(乙)_____,还得能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丙)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中心论点:(1)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顶住”是毅力,
(4)____________
5.第⑥段画曲线部分能否删去?请具体阐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指南针
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②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③中独茧缕④,以芥子⑤许腊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⑥其理。
(注释)①方家:行家。②碗唇:碗边。③纩(kuàng):丝绵。④独茧缕:单根的蚕丝。
⑤芥子:中药名,呈微小球形。⑥原:推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但坚滑易坠(____________) (2)不若缕悬为最善(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南针使用时,可以放在水中、指爪上、碗唇上或者用丝悬挂。
B.缕悬法的步骤是先取丝,再用一点点蜡把丝粘在针上,最后在无风处悬挂。
C.只要采用悬挂的方法,磁针一定指南。
D.作者写作此文时,交代了当时还无法推究磁石指南的原理。
3.文中作者对指南针的研究有哪些发现?
(1)
(2)
阅读(甲)诗(乙)文,完成小题。
(甲)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出师表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甲)诗(乙)文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_________________》中有他们的故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B.(甲)诗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乙)文第①段中诸葛亮概述21年不平凡的历程,以表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奋发图强。
D.(乙)文第②段前两句追述托孤之事,“夙夜忧叹”体现了作者高度的责任心。
4.(甲)诗(乙)文的作者都有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不同的是,(甲)诗作者抒发了_______的抱负;(乙)文作者要完成“_________________”的大志。
(1)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___________________,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
(3)人面不知何处去,_____________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5)为人处事很难做到两全其美,《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在处理“生”“义”两者关系时,我们应该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路上的情形,可能让人欣喜,也可能让人忐忑。
你有什么样的“在路上”的经历或感悟呢?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字数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