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①细马是邱二爷从江南邱大爷家过继来的。由于听不懂油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①细马是邱二爷从江南邱大爷家过继来的。由于听不懂油麻地的方言,无法与同学交流,细马离开学校成为了一位放羊姓,他想回自己在江南的家。他觉得这里不属于他。

②就在这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倒了邱二爷家的好房子。二爷病倒了,一连几天不能吃进去一碗粥。但邱二爷坚持着,有集市时仍去集市掮客。他只想多多的挣钱。他必须给细马留下一幢像样一点的房子。

③可是,邱二爷未能等到春天来临,就去世了。临去时,他望着细马,眼睛里只有歉疚与深深的遗憾,因为他终究没有能够给细马留下一幢好房子。

④邱二爷走后,邱二妈的脑子也出了毛病,见人便问:“见到我家二爷了吗?我要去找他…”说着,就走了。

⑤这天细马放羊,回来见邱二妈不在家,就找到桑桑家,见了桑桑,问:“我妈在你家吗?”桑桑摇了接头:“不在我家。”细马就一路呼唤下去。这天夜里,分外寂静,人们都听到了细马的呼唤声。

⑥第二天一早,细马把家里的钥匙给了桑桑母亲。临走时,又对桑桑说:“桑桑,你帮我看一下羊。”就走了。细马一走就是七天。

⑦这天傍晚,桑桑正要将羊从草坡上赶回家,看到西边霞光里,走来了细马和邱二妈。

⑧听到桑桑的叫声,无数的人都走到路口上来看。邱二妈是被细马搀着走回来的。所有的人,都只是静静地望着他们,没有一个人敢说话。

⑨([A)细马满身尘埃,脚上的鞋已被踏坏,露着脚指头。眼睛因为瘦弱而显得更眍,几颗大门牙,显得更大。令人惊奇的是,邱二妈仍然是一副干净的样子,头发竟一丝不乱

⑩后来细马卖掉了所有的羊,在桑桑一家的帮助下,将邱二妈送进县城医院。大约过了两个月,邱二妈的病居然治好了。

这天,细马来找桑乔:“桑校长,你们学校还缺不缺课桌?”桑乔说:“缺。”细马说:“想买树吗?”“你要卖树?”“我要卖树。”“多少钱一棵?”“那要论大小。”桑乔笑起来。他觉得眼前这个细马ロ吻究全是一个大人,但样子又是一个小孩。细马在桑乔这里讨了一个好价钱,卖了十二棵树。还有四棵,他没有卖,说要留着,以后要盖好房子,要做大梁。

细马拿了卖树的钱,天天一大早地,就坐到大河边上去。大河里,总有一些卖羊的船行过。(B)那些雪白的羊装在船舱里,不停地拥挤、悦动,从眼前经过时,就觉得翻着一船的浪。

细马要买羊,要买一群羊。

但细马并不着急买。他要仔细打听价钱,仔细观察那些羊,他一定要用最低的价钱买最上等的羊。他很有耐心,这份耐心绝对是大人才有的。

细马居然用了十天的エ夫,オ将羊买下,一共五十只。只只白如秋云,绒如棉絮。船主绝对是做了出血的买卖,但他愿意。因为,他一辈子还没有见过如此精明能干的孩子。

大平原上,就有了一个真正的牧羊少年。

桑桑读六年级时,细马的羊群就已经发展到一百多只了。这年秋天,他卖掉了七十多只羊,只留了五只强壮的公羊和二十五只特别能下崽的母羊。然后,他把卖羊的钱统统买了刚出窑的新砖。他发誓,他一定要给妈妈造一幢好房子。

桑桑记得,那堆砖头运回来时,是秋后的一个傍晚。砖头码在一块平地上。一色的红砖,高高地码起来,像一堵高大的城墙。邱二妈不停地用手去抚摸这些砖头,仿佛那是一块块金砖。

“我要爬到顶上去看看。”细马搬来一架梯子,往上爬去。

桑桑看见了细马,仰头问:“细马,你爬上去干什么?”

细马站在砖堆顶上:“我看看!”

桑桑一家人,就都走出门,静静地抬头看着细马。

夕阳正将余晖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砖堆顶上的细马映成了一个细长条儿。余晖与红砖的颜色融在一起,将细马染成浓浓的土红色…

(节选自曹文轩《草房子》,有删改)

1.请阅读全文,在①②处补全与细马相关的故事情节。

寻找妈妈→ ①     →卖羊治病→②   →卖羊买砖

2.任选一句,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A)细马满身尘埃。脚上的鞋已被踏坏,露着脚指头。眼睛因为疲弱而显得更眍,几颗大门牙,显得更大。(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B)那些雪白的羊装在船舱里,不停地拥挤、悦动,从眼前经过时,就觉得翻着一船的浪。(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3.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人们都“静静地”的原因。

所有的人,都只是静静地望着他们,没有一个人说话

桑桑一家人,就都走出门,静静地抬头看着细马。

4.“好房子”在文中反复出现,请说说.“好房子”对细马一家分别意味着什么?

5.细马和链接材料中的杜小康,他们的成长经历给了你怎样的积极启示?

(链接材料)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1.①找回妈妈 ②卖树买羊 2.示例一:我选【A】句,外貌描写,通过对细马的衣着、脚指头、眼睛等的细致描写,暗示出细马寻找妈妈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困难,体现了细马对妈妈的爱(意对即可)。 示例二:我选【B】句,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拥挤跳跃的羊群比作一船的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羊群的活力,体现出细马想要买羊赚钱的欲望。 3.第一处“静静地”,是因为细马找到邱二妈,大家既惊讶(震惊)又感动;第二个“静静地”,是大家对细马的坚强成熟充满敬佩,以及对他小小年纪却承受苦难的心疼。 4.对邱二爷来说,是为了留住细马,给他一个温馨的家;对细马来说,是完成邱二爷的遗愿,和对养父母的感恩;对邱二妈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与安慰。 5.细马和杜小康面对困境时,他们坚强不退缩,勇敢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我们在面临学习和生活中的困境时,也应该坚强去面对,学会在困境中成长。 【解析】 1.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梳理。文中写了主人公细马的故事,在邱二爷走后,邱二妈的脑子也出了毛病,竟然走丢了,在⑤⑥段写了细马外出寻找妈妈,⑦-⑨写细马经历艰辛找到了妈妈,⑩段写“细马卖掉了所有的羊”,给妈妈治病,⑪-⑮段写了细马“卖了十二棵树”买了五十只羊,⑰段中写羊群的数量不断增多,于是他卖掉了七十多只羊,“把卖羊的钱统统买了刚出窑的新砖”,准备盖房子。据此概括作答。 2. 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A)句运用了外貌描写,“满身尘埃”“露着脚指头”“眼睛因为疲弱而显得更眍”“几颗大门牙,显得更大”等细致地描绘,传神地写出了细马的疲惫,表现了他寻找妈妈的艰辛和巨大付出,可见他对妈妈深深的爱。 (B)“那些雪白的羊装在船舱里,不停地拥挤、悦动,从眼前经过时,就觉得翻着一船的浪”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羊群”比作“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羊群的蓬勃的特点,表现了羊群对细马强烈的诱惑力。 3.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题时结合语境和上下文的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具体分析。由于细马是养子,在邱二爷过世后,邱二妈有精神失常,这在周围人看来,细马也许会离开这里,但在邱二妈走失后,细马开始外出寻找,而且“一走就是七天”,所以当“邱二妈被细马搀着走回来”时,人们内心充满了惊喜和感动。在文章结尾,当细马站在砖堆顶上时,“桑桑一家人,就都走出门,静静地抬头看着细马”,因为细马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也因此变得坚强,人们此时对他充满了感叹和敬佩之情。 4. 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情节安排。文中“好房子”多次出现,对于不同的人,它有不同的含义。首先对于邱二爷,因为细马是养子,所以他认为“必须给细马留下一幢像样一点的房子”,这样才能留住细马。然而“临去时,他望着细马,眼睛里只有歉疚与深深的遗憾,因为他终究没有能够给细马留下一幢好房子”,此时“好房子”已经是邱二爷的遗愿,所以细马努力的奋斗,最终要盖一座“好房子”,不仅是为了了却邱二爷的遗愿,同时也是对养父母的报答。在邱二妈看来,“好房子”寄托了对邱二爷的怀念。据此理解作答。 5. 此题考查的是比较阅读。选文中的细马在养父去世后用稚嫩的肩膀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给妈妈治病,卖树买羊,辛苦放羊,卖羊买砖盖房等等,最终变得坚强。链接材料中的杜小康在暴雨中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和父亲“分头去找”走散的鸭,可以看出他也有最初的孤寂而变得坚强起来。所以当我们面对困境时,不能退缩,要勇敢地迎难而上,乐观面对,这样我们不仅会战胜困难,也会因此变得坚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小题。

素质能管出来吗?

①近年来,“伸腿绊高铁”“抢夺方向盘”“遛狗不拴绳”等不文明现象屡见报端,引起舆论关注。这些不文明现象暴露出我们一些社会成员的公民素质“欠费”,国民素质有待提升。而文明素质的提升需要制度的保障与法律的约束,需要大力地“管”。

②“管”可以出素质,“管”可以保文明。如果不“管”,即使是所谓的高素质国家国民,所谓的名人都会出现不文明的行为。美国一对姐妹在吴哥窟寺庙内互拍裸照;阿姆斯特丹博物馆的喷泉广场,欧洲游客纷纷在池内泡脚;篮球明星哈登在上海骑电动车逆行……这些事例表明,文明素质的高下与名声无关,与身份无关,不文明现象就算再微小,也会影响个人形象,甚至会损害城市国家的面貌。

③文明素质需要管,关键在于要有规则制度的管束。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可能会无所顾忌地吸烟,但上了高铁,在制度的管束下就能全程忍住烟瘾;以前喝醉了酒也敢开车上路,醉驾入刑后,“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蔚然成风;曾经久推不动的垃圾分类,经立法强制执行后正逐渐变为新的风尚。

④虽有规则制度,但如果落实不到位,不文明行为就会屡禁不止,比如,针对不文明养犬行为,虽然各地都出台了相关规定,但在实施中存在很多困难,所以我们依然能在小区、公园里,见到四处撒欢、无人牵引的宠物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明文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但因为惩戒的力度不够,所以王源、孙红雷等明星依然在室内公共场所吞云吐雾……因此,面对不文明行为,必须要落实相应的惩戒措施,加大惩戒力度,否则就会影响全社会的敬畏,甚至诱使人们仿效那些失“礼”少“德”的无素质行为。

⑤规则制度如果能够持续地落实,国民素质在有力监管的过程中就会逐步提高,国家文明水平也会整体提升,最终促进社会与国家的和谐发展。新加坡在世界上一直是高素质国家的代表,但在高素质的背后,是严苛法律的执行。在新加坡,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冲马桶等都会受到五百到二千新元的高额罚款。严格的法制法规的贯彻落实,让国民有了由内而外的对制度规则的服从,最后慢慢养成了习惯。2018年,日本球迷在世界杯比赛结束后,冒雨自觉清理看台的高素质行为给全世界上了生动的一课。其实在日本,插队、劝酒,甚至爬电线杆、出租车内呕吐都会被重罚。在此长久的规范管理之下,国民的文明自觉意识已形成。

⑥素质的养成无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提高文明素质,管一时靠惩戒,管一世靠长久有效的法律监督。我们要对不文明行为坚持“零容忍”,这样才能不断筑牢社会的文明底线,让文明成为一种社会信仰。

(节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请梳理选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表。

 

(是什么)中心论点(第①段)A        

(为什么)分论点一(第②段)“管”可以出素质,“管”可以保文明。

(怎么样)分论点二(第③段)B        

分论点三(第④--⑤段)规则制度不但要落实,而且还要持续地落实,有力地监管。

 

 

2.请简述选文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你是否同意链接材料中网友的观点?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1月26日,一男性游客在微博发布抓红嘴鸥合影的照片,被举报后罚款2000元。此新闻一经曝光,有网友为其鸣不平,认为合个影而已,没必要重罚。

4.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第①段通过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事件,引出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曾经久推不动的垃圾分类,经立法强制执行后已经成为新的风尚。

C.第④段从反面举了不文明养犬,明星在室内公共场合吸烟的例子,第⑤段从正面列举了新加坡、日本高素质的例子,形成了正反对比论证

D.第⑥段呼吁文明素质要靠长久有效的法律监督,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一场骤然袭来的台风,将一棵大树连根拔起。

倒在地下的大树幽怨地对台风说:“都是你做的孽,我本来好端端的,却毁在了你的淫威之下!”

谁知听了这话以后,台风却反呛大树:“你怎么能将责任推到我的头上呢?”

──与其痛苦埋怨,不如先让自己成为强者。

读了这则短文,你一定有自己的理解或感悟。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查看答案

命题作文

题目:窗外

庚子年初的一场疫情,让我们与世界隔了一层窗。在一成不变的居家日子里,有些人忘了看看窗外,关闭了通往外界的一个通道。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我们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裹足于方寸室内,忘了窗外的风景,其实那里也有动人的情致;

我们端坐在书桌之前,忘了窗外的世界,其实外面也与你息息相关;

我们固步于自我的空间,忘了打开心窗,其实那里还有另一个精彩的你……

请以“窗外”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查看答案

    外婆的美学

李汉荣

①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服还是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②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再到缝,她好像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的,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担忧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会很伤心。

③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自己穿戴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场院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庄重。

④在我的童年,穿新衣必是在盛大的日子,比如春节、生日。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块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⑤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上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⑥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其他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模样和姿态留在外婆的心里,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视着天空中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忽然出现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才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出现在她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⑦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流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⑧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让它们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也是她密密的心情。

⑨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但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然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

⑩我端详着外婆留给我的这件“文物”。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感受我手上的温度。

(选自2019年8月29日《新华日报》有删改)

1.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追求好看的美学;

②_________________,追求搭配的美学;

③外婆绣花,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语句生动形象,请结合语境加以赏析。

鞋垫上流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

3.第④段中“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这句话含义丰富,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有的同学认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可以改为《外婆的手纹》,你认为原题目更好还是赞同前面同学的观点呢?请结合全文谈谈理由。

5.文中作者写到“外婆绣花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外婆绣花与你的写作,有相通之处吗?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自己的写作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数不尽的萤火虫

黄文益

①中国有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②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 20 世纪 40 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③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 LED 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 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 LED生产中。

④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⑤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⑥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 60 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⑦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萤火虫栖息地的改变也会导致其无法繁殖和死亡。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⑧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们受萤火虫发光的启发,发明出了荧光灯,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

B.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

C.自然天敌和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使萤火虫数量、种群越来越少。

D.第⑧段“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句,告诉我们,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对它的保护应遵从自然规律。

2.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①段引用古诗词,既点出说明对象——萤火虫,说明中国有悠久的萤火虫文化,又给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②-⑤段采用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萤火虫对人类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生物防疫、环境检测等方面的作用。

C.第③段加点词“可能”准确地说明文章中提到的“这种新颖设计”“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是作者根据目前研究推测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十分肯定。

D.第⑦段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去年夏天千里迢迢引进萤火虫并放飞、但最终失败的例子,具体说明了环境破坏导致萤火虫无法繁殖。

3.萤火虫对环境的要求很高,是一种环境指示生物。有一个初中课外活动小组对萤火虫开展了观察实验,对萤火虫生存环境的各项要求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份研究报告。

研究项目

研究记录

研究结果

湿度

 

对湿度要求较敏感,太湿或太干的环境都会导致萤火虫的死亡

适宜湿度为 50-70%、

温度生

大部分地区春夏季、亚热带地区春秋季,温度较适合萤火虫生存。

适宜温度为 20-30℃

光照度

 

白天萤火虫幼虫喜欢背阴或较阴暗的地方,如果太阳光较强喜欢躲在叶片下或草丛中。晚上光太亮,会导致萤火虫成虫无法生存,无法发光繁殖。

光照度是萤火虫生存的一个重要指标,晚上光照要少于 30lux。

有一定农药残留的水渗入泥土中对于萤火虫的幼虫有很大的影响,死亡率较高。

需要清洁的水土条件

泥土

在有泥土有植被的地方最适宜生存繁殖

在有泥土有植被的地方最适宜生存繁殖

 

 

假如你和同学们打算开展“重觅都市萤光”的活动。计划在小区或公园里选择一块区域,通过改善环境使得春夏季萤火虫可以回归。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上面的研究报告,设计一个适合萤火虫生存的自然生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