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释:①钱穆:名勰,又称钱四。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②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③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④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⑤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⑥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⑦筠:竹。⑧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⑨颦:皱眉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赠别词。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B.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C.“尊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旷达、豪迈转为哀愁,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D.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2.请简要赏析“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

 

1.C 2.“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C.“由旷达、豪迈转为哀愁”表述有误,应该是: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故选C。 2. 这道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意思是: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这两句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①细马是邱二爷从江南邱大爷家过继来的。由于听不懂油麻地的方言,无法与同学交流,细马离开学校成为了一位放羊姓,他想回自己在江南的家。他觉得这里不属于他。

②就在这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倒了邱二爷家的好房子。二爷病倒了,一连几天不能吃进去一碗粥。但邱二爷坚持着,有集市时仍去集市掮客。他只想多多的挣钱。他必须给细马留下一幢像样一点的房子。

③可是,邱二爷未能等到春天来临,就去世了。临去时,他望着细马,眼睛里只有歉疚与深深的遗憾,因为他终究没有能够给细马留下一幢好房子。

④邱二爷走后,邱二妈的脑子也出了毛病,见人便问:“见到我家二爷了吗?我要去找他…”说着,就走了。

⑤这天细马放羊,回来见邱二妈不在家,就找到桑桑家,见了桑桑,问:“我妈在你家吗?”桑桑摇了接头:“不在我家。”细马就一路呼唤下去。这天夜里,分外寂静,人们都听到了细马的呼唤声。

⑥第二天一早,细马把家里的钥匙给了桑桑母亲。临走时,又对桑桑说:“桑桑,你帮我看一下羊。”就走了。细马一走就是七天。

⑦这天傍晚,桑桑正要将羊从草坡上赶回家,看到西边霞光里,走来了细马和邱二妈。

⑧听到桑桑的叫声,无数的人都走到路口上来看。邱二妈是被细马搀着走回来的。所有的人,都只是静静地望着他们,没有一个人敢说话。

⑨([A)细马满身尘埃,脚上的鞋已被踏坏,露着脚指头。眼睛因为瘦弱而显得更眍,几颗大门牙,显得更大。令人惊奇的是,邱二妈仍然是一副干净的样子,头发竟一丝不乱

⑩后来细马卖掉了所有的羊,在桑桑一家的帮助下,将邱二妈送进县城医院。大约过了两个月,邱二妈的病居然治好了。

这天,细马来找桑乔:“桑校长,你们学校还缺不缺课桌?”桑乔说:“缺。”细马说:“想买树吗?”“你要卖树?”“我要卖树。”“多少钱一棵?”“那要论大小。”桑乔笑起来。他觉得眼前这个细马ロ吻究全是一个大人,但样子又是一个小孩。细马在桑乔这里讨了一个好价钱,卖了十二棵树。还有四棵,他没有卖,说要留着,以后要盖好房子,要做大梁。

细马拿了卖树的钱,天天一大早地,就坐到大河边上去。大河里,总有一些卖羊的船行过。(B)那些雪白的羊装在船舱里,不停地拥挤、悦动,从眼前经过时,就觉得翻着一船的浪。

细马要买羊,要买一群羊。

但细马并不着急买。他要仔细打听价钱,仔细观察那些羊,他一定要用最低的价钱买最上等的羊。他很有耐心,这份耐心绝对是大人才有的。

细马居然用了十天的エ夫,オ将羊买下,一共五十只。只只白如秋云,绒如棉絮。船主绝对是做了出血的买卖,但他愿意。因为,他一辈子还没有见过如此精明能干的孩子。

大平原上,就有了一个真正的牧羊少年。

桑桑读六年级时,细马的羊群就已经发展到一百多只了。这年秋天,他卖掉了七十多只羊,只留了五只强壮的公羊和二十五只特别能下崽的母羊。然后,他把卖羊的钱统统买了刚出窑的新砖。他发誓,他一定要给妈妈造一幢好房子。

桑桑记得,那堆砖头运回来时,是秋后的一个傍晚。砖头码在一块平地上。一色的红砖,高高地码起来,像一堵高大的城墙。邱二妈不停地用手去抚摸这些砖头,仿佛那是一块块金砖。

“我要爬到顶上去看看。”细马搬来一架梯子,往上爬去。

桑桑看见了细马,仰头问:“细马,你爬上去干什么?”

细马站在砖堆顶上:“我看看!”

桑桑一家人,就都走出门,静静地抬头看着细马。

夕阳正将余晖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砖堆顶上的细马映成了一个细长条儿。余晖与红砖的颜色融在一起,将细马染成浓浓的土红色…

(节选自曹文轩《草房子》,有删改)

1.请阅读全文,在①②处补全与细马相关的故事情节。

寻找妈妈→ ①     →卖羊治病→②   →卖羊买砖

2.任选一句,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A)细马满身尘埃。脚上的鞋已被踏坏,露着脚指头。眼睛因为疲弱而显得更眍,几颗大门牙,显得更大。(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B)那些雪白的羊装在船舱里,不停地拥挤、悦动,从眼前经过时,就觉得翻着一船的浪。(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3.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人们都“静静地”的原因。

所有的人,都只是静静地望着他们,没有一个人说话

桑桑一家人,就都走出门,静静地抬头看着细马。

4.“好房子”在文中反复出现,请说说.“好房子”对细马一家分别意味着什么?

5.细马和链接材料中的杜小康,他们的成长经历给了你怎样的积极启示?

(链接材料)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小题。

素质能管出来吗?

①近年来,“伸腿绊高铁”“抢夺方向盘”“遛狗不拴绳”等不文明现象屡见报端,引起舆论关注。这些不文明现象暴露出我们一些社会成员的公民素质“欠费”,国民素质有待提升。而文明素质的提升需要制度的保障与法律的约束,需要大力地“管”。

②“管”可以出素质,“管”可以保文明。如果不“管”,即使是所谓的高素质国家国民,所谓的名人都会出现不文明的行为。美国一对姐妹在吴哥窟寺庙内互拍裸照;阿姆斯特丹博物馆的喷泉广场,欧洲游客纷纷在池内泡脚;篮球明星哈登在上海骑电动车逆行……这些事例表明,文明素质的高下与名声无关,与身份无关,不文明现象就算再微小,也会影响个人形象,甚至会损害城市国家的面貌。

③文明素质需要管,关键在于要有规则制度的管束。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可能会无所顾忌地吸烟,但上了高铁,在制度的管束下就能全程忍住烟瘾;以前喝醉了酒也敢开车上路,醉驾入刑后,“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蔚然成风;曾经久推不动的垃圾分类,经立法强制执行后正逐渐变为新的风尚。

④虽有规则制度,但如果落实不到位,不文明行为就会屡禁不止,比如,针对不文明养犬行为,虽然各地都出台了相关规定,但在实施中存在很多困难,所以我们依然能在小区、公园里,见到四处撒欢、无人牵引的宠物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明文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但因为惩戒的力度不够,所以王源、孙红雷等明星依然在室内公共场所吞云吐雾……因此,面对不文明行为,必须要落实相应的惩戒措施,加大惩戒力度,否则就会影响全社会的敬畏,甚至诱使人们仿效那些失“礼”少“德”的无素质行为。

⑤规则制度如果能够持续地落实,国民素质在有力监管的过程中就会逐步提高,国家文明水平也会整体提升,最终促进社会与国家的和谐发展。新加坡在世界上一直是高素质国家的代表,但在高素质的背后,是严苛法律的执行。在新加坡,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冲马桶等都会受到五百到二千新元的高额罚款。严格的法制法规的贯彻落实,让国民有了由内而外的对制度规则的服从,最后慢慢养成了习惯。2018年,日本球迷在世界杯比赛结束后,冒雨自觉清理看台的高素质行为给全世界上了生动的一课。其实在日本,插队、劝酒,甚至爬电线杆、出租车内呕吐都会被重罚。在此长久的规范管理之下,国民的文明自觉意识已形成。

⑥素质的养成无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提高文明素质,管一时靠惩戒,管一世靠长久有效的法律监督。我们要对不文明行为坚持“零容忍”,这样才能不断筑牢社会的文明底线,让文明成为一种社会信仰。

(节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请梳理选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表。

 

(是什么)中心论点(第①段)A        

(为什么)分论点一(第②段)“管”可以出素质,“管”可以保文明。

(怎么样)分论点二(第③段)B        

分论点三(第④--⑤段)规则制度不但要落实,而且还要持续地落实,有力地监管。

 

 

2.请简述选文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你是否同意链接材料中网友的观点?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1月26日,一男性游客在微博发布抓红嘴鸥合影的照片,被举报后罚款2000元。此新闻一经曝光,有网友为其鸣不平,认为合个影而已,没必要重罚。

4.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第①段通过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事件,引出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曾经久推不动的垃圾分类,经立法强制执行后已经成为新的风尚。

C.第④段从反面举了不文明养犬,明星在室内公共场合吸烟的例子,第⑤段从正面列举了新加坡、日本高素质的例子,形成了正反对比论证

D.第⑥段呼吁文明素质要靠长久有效的法律监督,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一场骤然袭来的台风,将一棵大树连根拔起。

倒在地下的大树幽怨地对台风说:“都是你做的孽,我本来好端端的,却毁在了你的淫威之下!”

谁知听了这话以后,台风却反呛大树:“你怎么能将责任推到我的头上呢?”

──与其痛苦埋怨,不如先让自己成为强者。

读了这则短文,你一定有自己的理解或感悟。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查看答案

命题作文

题目:窗外

庚子年初的一场疫情,让我们与世界隔了一层窗。在一成不变的居家日子里,有些人忘了看看窗外,关闭了通往外界的一个通道。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我们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裹足于方寸室内,忘了窗外的风景,其实那里也有动人的情致;

我们端坐在书桌之前,忘了窗外的世界,其实外面也与你息息相关;

我们固步于自我的空间,忘了打开心窗,其实那里还有另一个精彩的你……

请以“窗外”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查看答案

    外婆的美学

李汉荣

①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服还是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②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再到缝,她好像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的,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担忧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会很伤心。

③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自己穿戴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场院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庄重。

④在我的童年,穿新衣必是在盛大的日子,比如春节、生日。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块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⑤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上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⑥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其他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模样和姿态留在外婆的心里,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视着天空中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忽然出现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才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出现在她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⑦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流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⑧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让它们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也是她密密的心情。

⑨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但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然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

⑩我端详着外婆留给我的这件“文物”。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感受我手上的温度。

(选自2019年8月29日《新华日报》有删改)

1.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追求好看的美学;

②_________________,追求搭配的美学;

③外婆绣花,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语句生动形象,请结合语境加以赏析。

鞋垫上流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

3.第④段中“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这句话含义丰富,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有的同学认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可以改为《外婆的手纹》,你认为原题目更好还是赞同前面同学的观点呢?请结合全文谈谈理由。

5.文中作者写到“外婆绣花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外婆绣花与你的写作,有相通之处吗?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自己的写作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