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又何__________

(2)必以_________

(3)彼我盈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人和曹刿的对话反映了曹刿对统治者“鄙”的了解和对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性。

B.在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中,面对“何以战”的问题,鲁庄公接连做出的三个回答都得到了曹刿的肯定。

C.“将鼓之”“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在作战中不观察敌情、急躁冒进的特点,反衬了曹刿的沉着、冷静。

D.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而战场上抓住时机是战争取胜的关键,这些都表现出他的“远谋”。

 

1. 参与 守信、诚实 穷尽 2.(l)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3.B 【解析】 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1)“又何间焉”意思是:你又何必参与呢,由此可判断:见,参与。 (2)“必以信”意思是:一定对神说实话,由此可判断:信,守信。 (3)“彼竭我盈”意思是: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由此可判断:竭,穷尽。 2.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1)重点词语: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鄙,鄙陋,这里只目光短浅;谋,谋议。 句(2)重点词语: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可知,庄公的前两个回答没有得到曹刿的的肯定和认可,故选B。 出处:《曹刿论战》 作者:左丘明 朝代:春秋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实情相报。”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中国文学作品绚烂多姿。楚辞之美,美在文字沉郁,感情激奋,读之可养志;汉赋之美,美在文字汪洋,规模宏大,读之可陶情;唐诗之美,美在文字刚柔并济,气象万千,读之可立魂;宋词之美,美在文字清丽,大美天成,读之可洗心;元曲之美,美在文宇激越摇曳多姿,读之可通灵;明清小说之美,美在文字典雅,描世间百态,读之可启智。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在民风民俗、对联、音乐、建筑、书法艺术等领域。请根据材料,选择你熟悉的内容,仿照材料中画线句的句式,写一句话,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那些父母性格温和、情绪平和的孩子身上,往往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抗挫折能力更突出。(删除“在”和“身上”)

B.当下,祖辈与孙辈一起生活,并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全部责任甚至主要责任的隔代抚养模式,正成为家庭教育模式的主流。(将“全部”和“主要”互换位置)

C.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越来越多的居民理解和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工作,很多人主动帮助宣传、排查、提供信息。(将“理解”与“支持”调换位置)

D.繁忙的城市,需要适度的“睡眠”。我们在追求城市繁华的同时,也要减轻不必要的喧嚣,避免片面追求“不夜城”而忽视“宁静”对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减轻”和“喧嚣”搭配不当,“减轻”改为“减少”)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旦脚踩坚实的大地,艺术的热力将喷薄而出。

B.现在,鞠躬礼已经成了向人致意、表示尊敬、谢意、致歉等方面的常用礼节。

C.我们对于学问不可缺少追根溯源的精神,对于知识不可缺乏不求甚解的精神。

D.就在这短短十二个回合的激烈交锋中,拳台上一片血肉模糊,让人目不忍睹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zāng wù_______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2)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xuàn  yào________一下他的新衣服。

(3)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rú zuò zhēn zhān________,身上像芒刺在背。

(4)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jiǎo róu zào zuò________,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李商隐《无题》中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5)请把崔颢的《黄鹤楼》默写完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