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熬出生活的浓香 胡建新 ①“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熬出生活的浓香

胡建新

①“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他终于熬出来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不知是酸楚还是庆幸的感叹。一个“熬”字,浸润了多少人生辛酸,又蕴含了多少人生哲理!

②熬,是一种炙热的历练,是一种能量的积蓄。犹如小火慢煨,虽然火焰微小、火势温和,但却炙热长久,如果没有经受得住炙烤的钢骨铁身,难免会随时散架、消融,乃至在悄无声息中慢慢消弭,或曰死亡。可一旦经受住了这种炙烤,便会积蓄起火热中饱蕴的能量,将执著、刚强、勇敢、大度等光辉品质融入血脉、骨髓和胸膛,从此一辈子坚强挺立、无所畏惧。

③熬,是一种长久的坚持,是一种坚毅的淡定。人生没有捷径,成功都是熬出来的。厚粥是熬出来的,高汤是熬出来的,蜜汁也是熬出来的。只有饱经风霜,才能通达世事;只有坚守希望、铭记梦想,才能在酸甜苦辣中品出滋味、在枯燥单调中透出华彩。熬过了凄风苦雨,才能迎来丽日艳阳;熬过了山重水复,才能迎来柳暗花明。

④然而,熬也有熬的“准则”和“法度”。它不是心如死灰的妥协,更不是逆来顺受的苟且;不是委曲求全的窝囊,更不是卑躬屈膝的无耻。它表面上是无奈,骨子里却是坚韧;看上去是退守,实际上却是进取。熬中有窥望也有思索,有等待也有突破,有充满活力的努力也有充满活力的奋斗,有忍饥挨饿的窘迫也有扬眉吐气的从容。

⑤对待熬的不同态度,会得来熬的不同结果。有些人熬着熬着前进了,有些人熬着熬着退缩了。有些人熬着熬着成功了,有些人熬着熬着沉沦了。熬得过,出众;熬不过,出局。熬不是消极等待,消极等待熬不出好日子;不是无谓蛰伏,无谓蛰伏熬不出好名堂;不是自然消磨,自然消磨熬不出好结果。

⑥因此,熬要有“三心”:一是要有信心。能否熬得出来,关键在于是否对生活充满信心。遇到挫折,只要信念尚在,就会熬过痛苦,接近成功。二是要有耐心。熬需要安然的心境、淡然的心态和超然的胸襟。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只有在耐苦的煎熬中才能实现;蝴蝶羽化、凤凰涅槃,只有在耐久的煎熬中才能到达。三是要有善心。善心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元素,也是酿就事业成功最浓醇的酵母。有了善心,就不怕风言风语伤害自己,也无畏污言秽语诽谤自己。而成功这个天使,往往就在这种无私无畏的善心忍耐中翩翩而来。

(选文有删改)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述人们的感叹,试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

2.请简述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请你为第③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论据字数不超过70字(文中所涉论据除外)。

 

1.示例:从生活现象谈起,唤醒读者的生活体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关注“熬”的辛酸和哲理,从而自然地引出下文关于“熬”的分析与论述。 2.示例:先提出本段论点“熬,是一种炙热在历练,是一种能量的积蓄”,接着以小火慢煨为例,反面论述经不住炙烤的后果,再从正面论述经受住炙烤后获得的光辉品质。 3.示例:言菊朋特别爱看谭鑫培演的戏,十余年如一日,潜心观摩学习,不断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言派创始人。 【解析】 1. 本题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往往为列举现象,讲述故事,它的作用是多重的。列举了……事例(或引用了……名言),引出本文论点(或论题);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开头引用人们的“不知是酸楚还是庆幸的感叹”,能引起读者的体验,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出论题“熬”。 2. 本题考查论证过程。仔细阅读本段,首先提出论点,然后举例证明论点,最后得出结论,符合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过程。第②段首先提出“熬,是一种炙热的历练,是一种能量的积蓄”这一观点,“犹如小火慢煨”接着举小火慢煨为例,“如果没有经受得住炙烤的钢骨铁身,难免会随时散架、消融”反面论述经不住炙烤的后果,最后一句“可一旦经受住了这种炙烤,便会积蓄起火热中饱蕴的能量,……从此一辈子坚强挺立、无所畏惧。”从正面论述经受住炙烤后获得的光辉品质。 3. 本题考查补充事实论据。解答此题时,先明确语段的论点,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格式来补充即可。结合第③段内容,有人物姓名及事迹、成就;内容陈述紧紧围绕“坚持”“坚毅”这个主题,足以证明“熬,是一种长久的坚持,是一种坚毅的淡定”或“成功都是熬出来的”。如曾国藩16岁开始参加科举,考了7次才勉强考中倒数第二名。天资不如人,那就一天一天努力,慢慢熬。31岁,曾国藩给自己定下了极为苛刻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曾国藩一坚持就是一辈子。人生,时时处处都要熬。熬过了兵败靖港、兵困江西的悲惨岁月,曾国藩才最终平定太平天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___________,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年少万兜鍪, 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请在韩愈的《晚春》和谭嗣同的《潼关》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年与时      驰:飞驰 B.往事耳        见:了解

C.无冻之患矣  馁:气馁 D.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行/已而细柳军 B.蒙辞军中多务/祭尉首

C.诸生学太学/万钟我何加焉 D.不告/相委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A.(我)坐在大房子里吟诵诗歌,没有东奔西走那么劳累了。

B.(他们)坐在大房子里读诗歌练书法,没有奔走的劳苦了。

C.(我)坐在高大的房屋下诵读经书,不用奔走得那么劳累了。

D.(他们)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

4.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甲文认为学习能增长人的才干,乙文认为学习能更好地做好分内的工作,丙文认为学习必须要有优越的学习条件。

B.选文都有劝学的主旨。甲文以父亲的身份循循善诱,勉励儿子立志向学;乙文孙权以领导的身份结合自己的体会开导下属重视学习;丙文以长者的口吻,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鼓励后学认识到治学的艰辛,发奋学习。

C.选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甲文用静心治学广才对比淫慢险躁悲守穷庐,乙文用吕蒙就学前的“吴下阿蒙”对比就学后才略令人刮目相待,丙文用太学生学习的优越对比作者学习的艰苦。

D.选文语言很有特点。甲文语言智慧理性、简练谨严,富含哲理;乙文语言简约凝练,用对话刻画人物,揭示主题;丙文用排比手法,语言形象,很有说服力。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书写水平大幅提高。

B.前不久,Facebook和Twitter还删除了近千个支持香港警察、反对暴力的中国账户给封了。

C.“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感谢你们在武汉人民遭遇疫情的困难时刻,迎难而上、冲锋在前,以命搏命、舍命相助,用大爱温暖了整座城。

D.“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如果目空一切,一意孤行,就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迷失方向。

B.疫情已对经济形势造成较大冲击,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同样面临巨大挑战,恢复经济社会活力刻不容缓

C.最近各地出现了不少个性鲜明的“网红书店”,但在纷至沓来的顾客中,有不少是“到此一游”的打卡拍客。

D.锦屏山森林公园峰峦峭拔,谷壑幽深,郁郁葱葱的树木鳞次栉比。这个大型天然氧吧,让市民有了驻足流连愉悦身心的处所。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晾起波浪的飞沫。

B.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徒的雁群暄嚷着发出邀请。

C.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将受到历史治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