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唯有团...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维护人类共同家园。

B.香港持续发生的激进暴力犯罪行为,严重践踏法治和社会秩序,严重破坏香港繁荣稳定,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

C.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二是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适用于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C 【解析】 C.错误,“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逗号改为分号;“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改为逗号。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要坚决克服“数字”脱贫、“指标”脱贫等问题,有效防止脱贫户不返贫和边缘户不掉队。

B.各级政府最近采取多种方式增加猪肉供应,及时启动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的机制,加大了对困难群众的生活补贴力度。

C.火星探测是当前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活动,安全着陆是火星探测任务最艰巨的挑战之一。

D.“互联网+教育”突破时空的局限,促进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催生了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新形态。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出来的!______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____出来的!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____出来的!

A.博大精深    波澜壮阔    培育    奋斗

B.博大精深    波澜壮阔    奋斗    培育

C.波澜壮阔    博大精深    培育    奋斗

D.波澜壮阔    博大精深    奋斗    培育

 

查看答案

请你以“从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标题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冯异定关中

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谢:谢罪。③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④诮:qiào,责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一食尽粟一石  _______   (2)之不以其道 ________

(3)今人知异为名将 _______   (4)异大破敌军 ________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

A.求其能千里也         自以久在外,不自

B.不以千里也          异功若丘山

C.与常马等不可得       诸将分其功

D.后有千里马          非君之明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食之不能尽其材

4.翻译下列句子。

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⑵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甲)(乙)两段选文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夜捉人”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C.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县吏也一直在那里洗耳恭听。

D.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2.请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