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传(节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传(节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土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武留匈奴几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苏武传》,有删节。)

[注释]①子卿:苏武字子卿。②春秋:年纪。③卫律:汉朝使臣,后降于匈奴。

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便匈奴明年            明年:第二年

B.单于闻陵与子卿厚      素:一向

C.与武去                决:绝交

D.武留匈奴十九岁        凡:共,总共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A.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B.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C.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D.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和李陵起先都任侍中一职, 李陵投降后,因羞愧不敢去,见苏武。

B.李陵认为君既不义则臣不必尽忠,苏武认为全家蒙思于汉帝,需以死相报。

C.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予以严厉斥责,坚决不肯投降。

D.李陵折服于苏武的大义凛然,泪流满面泪流满面,认为自己与卫律都是有罪之人。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1.C 2.D 3.C 4.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解析】 1. C. 句意:告别苏武而去。决:辞别离去。决,通“诀”。多指永别。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D.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3. C.“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予以严厉斥责”错误,在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 4.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事:侍奉;犹:像;恨:遗憾;愿:希望;勿:不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郊居岁暮

柳宗元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注释]①屏居、离索:皆为隐居之意。②谅:料想。

下面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负”表明背山而居,“暮” 说明年关将近,交代了地点和时间。

B.颔联中“樵唱”“烧烬”体现了作者郊居生活极具山野气息的特点。

C.本诗颔联描绘隐居环境的喧闹,颈联突出了内心想要远离纷争的愿望。

D.全诗借景抒情,抒发了因隐居而无所作为,只能虛度时光的嗟叹苦闷之情。

 

查看答案

    优秀文化如何实现全球有效传播

①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杜甫》引起不少国内观众的密切关注,该片主持人和导演是曼彻斯特大学历史学教授迈克尔·伍德,他深度参与的其他作品如《中华的故事》等此前同样被国人追捧和喜爱。

②杜甫的诗歌及其精神世界在中华文明中历经千余年依然熠熠生辉,但是如何让西方观众对他们陌生的诗人同样感兴趣?并且让中西方观众同时欣赏和喜欢?伍德认为需要有独特的“密码”。

③一个人的故事、情感和心灵世界,往往具有跨时空的共通性。中西文化某些方面能够实现共通,也在于其间的“理、事、情”。杜甫的伟大,在于其传世诗歌的形式之美,还在于他那种超越时空和语言的能在不同文化中流转的“ 共通性”内容,即对生命疾苦的关注——是生命受困之时的坚韧和达观,是在自然和天地中感受到的沉郁和壮阔之美。杜甫一生随唐王朝兴衰而起伏颠沛,但是,他对国家的情意、对妻子的爱意、对孩子的歉意、对朋友的诚意,这是人心最根本的共通之“理”。这个“理”,不会因为肤色、人种、民族、国家的差异就有所不同。杜甫诗歌中始终充满了对人间疾苦的关切,对山河的热爱,对家国的心愿,虽沉郁凝重,但神思飞扬,创造了一个自由且丰沛的情感世界。

④因而,杜甫既活在历史中,也活在当下;既活在中国,也活在世界。伍德是在讲杜甫的故事,也是在讲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⑤钱穆先生曾主张用“温情和敬意”对待中国古代文化和制度。细致观摩《杜甫》和《中华的故事》这样的题材,我们足以感受到这种“温情和敬意”。伍德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让中国观众感觉到这部纪录片是真实的,这是他们最喜欢的诗人的肖像,他们会赞同也会感到舒服,就像《中华的故事》一样。

⑥如果制作一部关于外国文化的电影,而这种文化中的人们觉得这部电影不符合他们的感情,也不能触动他们的心灵,那么整个事情就毫无意义了。《杜甫》及《中华的故事》,其视角、态度和话语,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他者”对“自我”文化的尊敬和温情,也体会到一种友善和真诚,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温暖,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丽和伟大。

⑦《杜甫》及此前的《中华的故事》都选择了把旅行、生活文化、风景和遇见与讲故事的人融合在一起。伍德像一个寻访者,踩在中国的大地上,行走在现实与古老并行的路上,用脚步、心思和目光去丈量、打量和思量中华文化的模样,在中国当代探寻古代中国的文化价值。

⑧伍德采用了这种合适的方式和结构,通过杜甫当年的实际旅行来跟踪杜甫的生活故事。在《杜甫》中,伍德从洛阳到西安,从奉先一直到成都,顺流而下到白帝城,再到长沙和平江。在实地行走的过程中,切身感知杜甫一生的行走,历史就此铺展开来,人物从史书中跃然而出。对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寻访之旅,必须是语境化的,如果不能在长出一种文明的土壤中去发现其适宜性和必然性,就无法知晓其文明为何以某种特定形式展示出来。

⑨无论是“他者”视角下的中国题材纪录片,还是我们关于中国故事的自我叙述,都是优秀中华文化如何实现全球有效传播需要思考的问题。

(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对中西方观众同时欣赏和喜欢杜甫的主要原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世诗歌的形式之美

B.诗歌关注生命疾苦,流露出自由丰沛的情感。

C.杜甫随唐王朝兴衰而颠沛起伏的人生经历。

D.杜甫诗歌中的中国文化和价值观。

2.对《杜甫》《中华的故事》表现出的“温情和敬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影片选取中国观众喜欢的对象作为题材,很真实。

B.影片表达了英国观众的感情,能触动他们的心灵。

C.影片从英国人的视角、态度和话语来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尊敬。

D.作品传达出真诚友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美丽和伟大。

3.作者认为优秀中华文化能够实现全球有效传播的“密码”有哪些?下列分析不恰当一项是(   )

A.找到可以融通中西方观众的“理、事、情”

B.以温情、平等和敬意之心来对待。

C.找到合适的讲述者和讲述方式。

D.选择“他者”视角的中国题材和中国故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维护人类共同家园。

B.香港持续发生的激进暴力犯罪行为,严重践踏法治和社会秩序,严重破坏香港繁荣稳定,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

C.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二是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适用于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要坚决克服“数字”脱贫、“指标”脱贫等问题,有效防止脱贫户不返贫和边缘户不掉队。

B.各级政府最近采取多种方式增加猪肉供应,及时启动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的机制,加大了对困难群众的生活补贴力度。

C.火星探测是当前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活动,安全着陆是火星探测任务最艰巨的挑战之一。

D.“互联网+教育”突破时空的局限,促进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催生了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新形态。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出来的!______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____出来的!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____出来的!

A.博大精深    波澜壮阔    培育    奋斗

B.博大精深    波澜壮阔    奋斗    培育

C.波澜壮阔    博大精深    培育    奋斗

D.波澜壮阔    博大精深    奋斗    培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