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唐太宗问魏征:如何才能成为明君?魏征说:秦二世和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唐太宗问魏征:如何才能成为明君?魏征说:秦二世和隋炀帝因为只偏听身边亲信的话,最终行暴政而导致亡国:尧舜除了向群臣征求意见,还深入市井了解百姓呼声,所以被后世尊为明主。故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何止是君王,想要做一个明白人,就要学会兼听。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交名,请以化名代替。

 

范文: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在现代社会,广播、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占据着我们的生活空间,许许多多的信息源让我们目不暇接。但是,却有人在多媒体的环境下日益走向封闭,有的人只听信一些“网红”的话,有的人养成万事上网询问的习惯,从来不知道自己去查找信息。我认为,想要见多识广,一个人应该利用众多的媒体,从许多不同的新闻源获取信息。这正如古人所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首先,只有从不同的新闻源获取信息,才能将信息进行验证。我们的身边存在着谣言、夸大其词的广告,以及媒体上的虚假新闻。如果人们仅仅是从一个信息源获得信息,就很难辨别真假,因为没有其他的事实验证某一事件的报道。不同的媒体提供的更多的信息会让人们更容易验证某个报道是否反映了真相。 第二,从各种资源获得的信息帮助人们对事物形成全面的认识。在许多情况下,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是碎片化的,而碎片化的信息不能完全反映整个事件或问题,应该花一些时间整合信息,完整地认识事情。此外,由于不同媒体的观点不同,关注许多信息资源以了解不同的观点,这样做是明智的。单独一本杂志的观点可能是有偏见的,所以我们应该了解更多的观点。 诚然,从大量的新闻资源获取信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因为弥合来自不同来源的信息的分歧并不容易。然而,为了对事物有深入了解,并验证信息真伪,我们值得花时间这样做。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许多不同的消息源获取信息是合理的,这样做能够让人们变得见多识广。如果为了节省时间,不去多查证,就盲目相信接受到的信息,往往只会让人陷入新的无知。请牢记古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想准确恰当的审题立意,必须理解材料内容和主旨,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材料中,介绍了唐太宗向魏征询问“如何才能成为明君”的问题,魏征从正反方面列举事例,提出“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观点,材料最后一句点明中心“何止是君王,想要做一个明白人,就要学会兼听”,由此我们立意,无论君王统治者,还是普通人,想要做一个明白人,想要搞明白一件事理,就必须学会兼听。学会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可作为表现的主题,可以写作记叙文或议论文。写作记叙文时可以从生活经历中选材,也可以从历史事件中选材,注意主题明确,中心突出。在写作方法上,注意在叙述过程中,可以使用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动作、心理、对话等描写表现主题。写作议论文时题目即可文章论点,可选择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文章要论点鲜明,论据准确,论证过程详细,有说服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近段时间,地摊经济开始强势回归,从中央到地方都释放出了支持地摊经济发展的好声音。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展以“我看地摊经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小区物业打算开辟一块专区给待业在家的业主摆摊,但又担心不好管理。为了帮助物业解决这个问题,请你向他们提出三条具体的建议。

2.有人认为既然可以摆地摊,人人都有这个权利。也有人认为应该让真正需要摆摊来维持生计的人去摆地摊。对此,人们观点不一,众说纷纷纭。请你就此话题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100-12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之殇

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当杳无了。

②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盛大雪况:“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激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令之捧着课本吟诵“燕山雪花大如席”,会不会牙疼呢?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

③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辈人眼里,他们必须学习祖先的无数文学遗产,可是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除了疑心古人夸饰矫伪、信口开河,还会作何想呢?

④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或许不久后,这般猜测古文课的尴尬亦不为过: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书声朗朗;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遍遍抄写;一边是霾尘浊日、黄沙漫天,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诗情画意……这是何等遥远之追想、何等费力之翘望啊。明明“现场”荡然无存,现实空间中全无对应物,却要少年人硬硬地抒情和陶醉,这岂非无中生有、画饼充饥?这不荒唐、不悲怆么?

⑤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地球自35亿年前诞生命以来,约有5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300年一种,兽类平均8000年一种。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这是高于自然速率上千倍的“工业速度”,屠杀速度!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硬撕掉?多少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河水清且涟漪”……每每抚摸这些《诗经》句子,除了对美的隐隐动容,内心总有一股冰凉的颤栗和疼痛。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难道不该放声痛哭吗?

⑥或评有人忍不住了:社会总得变迁吧!古老元素难免在光阴中遗失啊!是,遗失乃必然。但遗失的速度和规模是否太惊人?变迁之方向、节奏和进程是否合情合理?若以牺牲物种和环境作为代价,这种代价是否最终会难以承受呢?

⑦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猿啼”……不仅代表草木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韩少功有本社会符号学意义的小说——《马桥词典》,试图通过对方言俚语的搜集与解读,为一个地域的文化流逝建一座纪念碑。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也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一座冰冷的刻有灭绝名单的青苔之碑、沧桑之碑。

⑧我不知道老师们在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之时,有没有升起一股隐痛?并把它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进孩子心里,我要替教育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

⑨谁拥有孩子,谁就拥有未来。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文/王开岭,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认为“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读①—④段,请简要概括。

2.联系⑤⑥段内容,说古老元素迅速且大规模遗失的原因是什么。

3.读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说古典文学“是丰碑,但更是殇碑”?

4.读⑧一⑨段,作者对老师和孩子们表达了怎样的希望?请分条表述。

 

查看答案

阅读《简·爱》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可要是我换了你,我会讨厌她,对她反抗。她要是拿那个鞭子打我,我就从她手里夺过来,当着她的面把它折断。”我生气地对海伦说。

“你也许不会那么做。可要是你真那么做了,勃洛克赫斯特先生准会把你从学校开除出去,那就会让你的亲戚非常痛心。宁可忍受一下除自己之外谁都感受不到的痛楚,这总比冒失行事,让所有和你相关的人都受连累好得多。”海伦有点急了。

“可是,在满是人的屋子中间罚站,挨打,终归是丢脸的呀。再说你是这么大的姑娘了,我比你小得多,还受不了呢。”

“可是既然你躲不了,那就只好忍着点了。命中注定要你忍受的事,你竟说受不了,那是软弱和愚蠢的。”她看着我说。

我听了她这番话非常诧异,她的这套学说,我领悟不了,她对惩罚她的人表示宽容,我更是没法理解和赞同。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海伦·彭斯是借助一种我看不见的光来看待事物的。我疑心也许她是对的,是我错了,可是我已不愿意深究这件事。

“谭波儿小姐也像斯凯契德小姐那样对你很凶吗?”

一提到谭波儿小姐的名字,她那严肃的脸上掠过了一丝温柔的微笑。

“谭波儿小姐非常善良,她不忍心严厉对待任何人,哪怕是学校里表现最差的学生。她看到我的错处,就温和地给我指出,要是我做了点值得称赞的事,就大加赞扬。我非常珍视她对我的赞扬,但就连她的赞扬,也没能激励我经常做到遇事谨慎、考虑周全。”

“很了不起。人家对你好,你也对人家好,这正是我一直想要做到的。要是大家对那些残暴不公的人一味宽容顺从,那坏人就要任着性子胡来了。他们就不再有什么顾忌,也就永远不会改好,反而会越来越坏。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时,我们一定要狠狠回击。我要说我们一定得这样——要狠狠回击,好好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要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我想,等你长大一点,你会改变这种想法的。眼下你到底还是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小姑娘。

“不过,我是这样想的,海伦。有的人,不管我怎么想讨他们喜欢。他们还是一个劲地讨厌我,对这种人。我不能不讨厌。还有,对那些毫无道理地责罚我的人,我一定要反抗。这是很自然的事,正如有的人爱我,我也会爱他,或者我自己认为该受罚,我就心甘情愿地受罚。”

“最能克服仇恨的并不是暴力,最能医治创伤的也不是报复。”

1.阅读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说说简.爱的言辞中折射出她有过怎样的生活经历。

2.节选的文字表现出了海伦·彭斯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传(节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土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武留匈奴几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苏武传》,有删节。)

[注释]①子卿:苏武字子卿。②春秋:年纪。③卫律:汉朝使臣,后降于匈奴。

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便匈奴明年            明年:第二年

B.单于闻陵与子卿厚      素:一向

C.与武去                决:绝交

D.武留匈奴十九岁        凡:共,总共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A.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B.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C.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D.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和李陵起先都任侍中一职, 李陵投降后,因羞愧不敢去,见苏武。

B.李陵认为君既不义则臣不必尽忠,苏武认为全家蒙思于汉帝,需以死相报。

C.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予以严厉斥责,坚决不肯投降。

D.李陵折服于苏武的大义凛然,泪流满面泪流满面,认为自己与卫律都是有罪之人。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郊居岁暮

柳宗元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注释]①屏居、离索:皆为隐居之意。②谅:料想。

下面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负”表明背山而居,“暮” 说明年关将近,交代了地点和时间。

B.颔联中“樵唱”“烧烬”体现了作者郊居生活极具山野气息的特点。

C.本诗颔联描绘隐居环境的喧闹,颈联突出了内心想要远离纷争的愿望。

D.全诗借景抒情,抒发了因隐居而无所作为,只能虛度时光的嗟叹苦闷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