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个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手机响了 ①周末,女儿和儿子从外地回来,...

阅读下面两个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手机响了

①周末,女儿和儿子从外地回来,俩孩子一个比一个忙,不时有电话找,刚接完一个电话,手机就又响了。

②她插不上话,满是艳羡地说:“看你们忙的,我的手机从来都没有响过呢。”儿子笑:“妈,你一退休老太太,谁会找你呢?再说我们给你打电话又都是打座机,那个接听方便,还没有辐射。“可我的手机一次也没有响过。”她好像在为手机委屈。

③儿子和女儿在省城工作,平时都很忙,一个多月回来一次。她有时真怀念他们小时候。那时孩子像依人的小鸟,她走到哪儿就跟到哪儿,小嘴还吧嗒吧嗒地说个不停。一转眼孩子大了,翅膀硬了,展翅飞走了。但现在,她的手机就像窗台上的盆花,只是装饰,她多想让手机响一次呢。

④那天,她去超市买菜,出了小区才想起手机没带,急急忙忙赶回家拿,老伴说:“你那手机又没人打,不拿还碍什么事吗?”“万一呢,万一孩子找。”她把手机放进口袋,又捏捏袋口,这才放心出门。

⑤她在超市挑选青菜的时候,手机忽然响了。她急忙拿出来接听。超市人声嘈杂,她听见电话那边说:“妈,我中午晚点回来,可能十二点多才能到家。”原来是女儿啊,她嘴边露出温馨的甜笑:“好好好,我正买莱……那中午咱就吃香菇肉馅饺子,你最喜欢吃的。”挂了电话,她乐滋滋地想,今天手机真是拿对了,要不,这多耽误事。

⑥她匆匆忙忙买了菜,匆匆忙忙赶回家,开始和面、调馅,还不忘数落老伴差一点造成大失误。中午12点,白胖胖的饺子包好了,锅里的水也烧开了,她打电话问女儿:“快到家了吧?”

⑦女儿说:“妈,这两天我在北京开会呢,这刚散会。正要去吃饭呢。”“嗯?”她一愣,“那你上午打电话说中午回来……”女儿笑了:“我没有呀,那肯定是有人打错电话了。”是有人打错了吗?她狐疑地拿出手机翻看,果然是个陌生号码。

⑧“女儿什么时候到,现在下饺子吗?”老伴还不明白事情原委。“唉。”她摇摇头,看着手机轻轻地叹了口气……

(作者:邓迎雪。有删改)

[乙]等电话

①日已西沉,归家的人步履匆匆,可老周依然坐在村口的凉亭里,他手里紧紧地握着一部老人手机,眼睛盯着屏幕出神。

②“晚了,赶紧回去整吃的吧!”路过的老刘催道。老周咯咯咯地笑,却不言语。“还在等儿子电话啊?”老刘问道。老周点点头,可眼睛一刻也没离开手机屏幕,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都过这么久了,他一次都没打过电话,你就别瞎等了,他不会打给你的!”老周不信:“他说了会打的,一定是这里信号有问题。”老刘摇摇头走了。

③过年时,老周的儿子从外地回来,给老周买了部老人机。老周拿着新手机左看右看,不停地抚摸着。儿子一边教他怎么使用,一边说:“爸,咱们家位置太偏,信号不好,为信号好。”好。电话是打不进来的,我们也打不出去。得到村口那打,那里比较开阔,

④出年节,儿子要返城了,临走时说:“爸,以后每周六我给您打电话,您到村口的凉亭那里接听就可以了。”老周听了,连忙点头。

⑤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到了周六,老周早早地来到村口的凉亭里。邻居们见了,都很惊讶:“老周,这么早就出来了呀?”老周满脸笑容:“可不是,今天周六,在等我儿子电话呢!”邻居们听了,都赞老周的儿子懂事、孝顺。

⑥然而,老周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也没接到任何一个电话,心想:可能这周儿子太忙了,等下周再看看。这样想着,他依依不舍地回家去了。可是,第二周,老周依然没有接到电话。他又想:是不是自己去得太晚了,以至于错过了儿子的电话?第三周,天刚蒙蒙亮老周就来到凉亭里等电话了。然而,一直等到晚上还是没有一个电话。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起,老周就干脆每天都来到凉亭那里等。渐渐地,邻居们不再询问了,大家习惯了老周的等,也都知道老周在等什么。

⑦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包粽子、采艾草,可老周的家里依然冷清清的,他依然守在村口的凉亭里。

⑧黄昏,老周眉头紧锁,握着手机失望地迈出凉亭。就在此时,突然背后传来一声“爸”,老周转过身,一个身影正奔他而来,定睛一看,是儿子!儿子来到老周面前,脸露不悦:“爸,您怎么老关机呀?”说着便把老周的手机拿过来,一看,手机是黑屏的。

⑨原来,自儿子走后,老周一直都没有给手机充过电……

(作者:林金石。有删改)

1.(甲)(乙)两文都围绕“手机”讲故事。请你以“XX拿的手机……”开头,分别概括两文的情节。

2.请赏析(甲)文中画线句,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怎么表现人物心理的。

3.从(乙)文中找一处“邻居”们的表现,分析其对行文的作用。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你谈谈它们是怎样通过不同的选材角度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

 

1.妈妈拿的手机终于响了,她听说女儿回家吃饭激动不已,可忙到最后才得知是打错了电话。老周拿的手机始终没响,他天天在村口凉亭等儿子的电话,最后发现手机没充电。 2.示例一:运用心理描写直接刻画“她”想让孩子们经常回来的心理。“真怀念”“但现在多想让手机响一次呢”等语句,都是人物心理活动的独白,语言朴实,情感真诚。 示例二: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刻画“她”怀念孩子们依赖她的时光,和现在手机无人拨打的失落。“那时孩子像依人的小鸟”“但现在,她的手机就像窗台上的盆花”,把童年的孩子比成小鸟,那是她最珍爱的时光;把现在无人问津的手机比作窗台上装饰的盆花,只是寂寞的象征。 示例三:作者运用对比刻画“她”在孩子们童年与成年后的心理落差。“孩子像依人的小鸟,她走到哪儿就跟到哪儿”与“孩子大了,翅膀硬了,展翅飞走了”进行对比;孩子们童年时“小嘴还吧嗒吧嗒地说个不停”与现在的手机“只是装饰,她多想让手机响一次呢”进行对比,生动表现“她”的失落。 3.示例一:邻居“老刘摇摇头走了”,表明老周不听劝告,非常执着地等待孩子打电话,也间接证明老周等电话已经很久了。 示例二:邻居们听说老周的儿子送他电话,都“赞老周的儿子懂事、孝顺”,表现老周幸福又有意炫耀的心理,为后文老周接不到电话埋下伏笔,使故事情节更有波澜。 示例三:邻居们“起初,还会询问一下”“后来渐渐地……也都知道老周在等什么”这恰恰衬托老周心中的失落,与文末儿子发现手机没有充电形成反差,使故事更生动有趣。 4.示例一:【甲】文写儿女忽略父母,没有意识到父母情感的需求,从一个误打的电话选材来反映主题;【乙】文中的儿子虽关心父亲,但因谋生而离家,从老年人渴望亲情,却不会使用电话,与时代脱节的角度选材。 示例二:【甲】文取材城市,空巢老人期盼充实的社会生活,盼望儿女回家;【乙】文取材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长年不在家,老年人不了解外界社会,非常期盼亲情的温暖。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以给定的开头来概括文章的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甲文的主要人物是妈妈,主要事件是妈妈去超市买菜,接到女儿电话,说要回家吃饭,她赶忙和面、调馅,结果是女儿不回来吃饭,是有人打错电话了。乙文的主要人物是老周,主要事件是老周天晚了,还拿着手机等儿子来电话,一直没等来儿子的电话,原来是自儿子走后,老周一直都没有给手机充过电。概括的时候,把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清楚即可。有结果的,最好把结果概括出来。 2. 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描写方法等角度来分析即可。“那时孩子像依人的小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孩子比作小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童年时孩子对“她”的依恋;“她的手机就像窗台上的盆花”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手机比作盆花,手机只是个手机,从没有响过,生动形象地写出“她”的寂寞孤独;“那时孩子像依人的小鸟,她走到哪儿就跟到哪儿,小嘴还吧嗒吧嗒地说个不停”与“一转眼孩子大了,翅膀硬了,展翅飞走了”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刻画“她”在孩子们童年与成年后的心理的失落;“她多想让手机响一次呢”是对“她”的心理描写,刻画出“她”对子女回家陪伴的渴望和期盼,衬托出“她”的孤独寂寞。 3. 考查对“邻居”在文中所起作用的理解。题目让找出一处写邻居的句子,并加以分析。如乙文第②段,天晚了老周还在等儿子电话,老刘劝他回家整吃的,但老周不听执意要等电话,老刘摇摇头走了。邻居老刘的劝告,突出老周等待儿子电话时间之长;第⑤段周六,老周早早地来到村口的凉亭里,老周回复邻居的话“可不是,今天周六,在等我儿子电话呢!”邻居们听了,都赞老周的儿子懂事、孝顺。老周因邻居夸耀他儿子懂事、孝顺而自豪高兴,话语里带有炫耀的意味。为后文等不来儿子的电话的失落伤感埋下伏笔,使情节有波澜,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第⑥段“渐渐地,邻居们不再询问了,大家习惯了老周的等,也都知道老周在等什么。”邻居们起初的询问到不再询问,是因为邻居们知道老周等不来儿子的电话,问了怕老周伤心难过,与结尾老周等不来儿子电话的原因“一直都没有给手机充过电”形成反差,更能突出文章主题。 4. 考查对文章选材和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理解。甲文写的是一位妈妈想听到来自女儿和儿子的电话,想和儿女聊聊天说说话,可是儿女在省城工作,平时都很忙,一个多月回来一次,她多想让手机响一次,以至于听错电话,而忙碌半天,空欢喜一场,一方面反映了城市里空巢老人盼望孩子回家,另一方面反映了儿女忙于工作而忽略了父母的情感需求;乙文写的是一位父亲老周,长久地苦等儿子的电话,却一次次失望,原来是自儿子走后,老周一直都没有给手机充过电,反映了农村的老人不熟悉新鲜事物,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社会脱节,儿子虽给父亲买了电话,由于外出务工人员长年不在家没给父亲打电话问候,缺少关心,不能慰藉父亲渴望亲情的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2020年全世界抗疫期间中国援外物资附赠寄语查源表

序号

受捐地

捐赠物品上的寄语内容

寄语出处

1

法国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

《谯子·齐交》(三国)谯周

2

非洲

人心齐,泰山移

《增广贤文》(明清)

3

印度

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

唐代佛经理论家玄奘巡礼印度菩提道场时所作《题尼莲河七言》中的诗句

4

韩国

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

韩国古代诗人许筠赠明朝文人吴明济所作《送参军吴子鱼大兄还大朝》中的诗句

5

比利时

团结就是力量

比利时国徽上所刻的民族格言

6

意大利

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

意大利著名歌剧《图兰朵》歌词

 

 

材料二

寄语 ,指传话,转告;也指所传的话语。“寄语文化”除“赠物附诗”这一个分支外,另摘两类如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南宋)陆游《渔家傲·寄仲高》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清)纳兰性德《鹧鸪天·送梁汾南还时方为题小影》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

——(1916815日)李大钊寄语《晨钟报》创刊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19571117日)毛泽东主席寄语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实习生

(1)阅读材料一,分析表中所列的“赠物附语”有哪三个主要来源。

(2)阅读以上材料,谈谈“寄语文化”有哪些特点。

(3)毕业前夕,老师要给同学们送一份纪念品并附寄语。请你从以下两个物品中任选一个,帮老师拟写合适的寄语。要求:模仿材料二中任一条寄语的形式;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①赠《钢铁是怎祥炼成的》书籍一本

②赠老师与同学们校园生活的相册一簿

 

查看答案

联系图中信息,在下面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并不是防晒的重点,_____。紫外线对生命威胁严重,如常用的发出短波紫外线(UVC)的杀菌灯,使用时一定要远离。中波紫外线(UVB)、长波紫外线(UVA)可以______。小孩子日晒后损伤并不明显,但紫外线的辐射影响具有累计效应,如果将来不想出现各种皮肤问题,那在小时候最好别做太阳下的“野孩子”哦!防晒防什么?你知道了吧!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曾说:“谁能管教李逵?张顺的水,戴宗的腿,罗真人的云里鬼。”请结合阅读《水浒》的经验,简述戴宗管教李逵的故事情节。

(2)童年时的亲人朋友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请你根据小说《简·爱》中相关的故事情节,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说说他(她)对简·爱的影响。

①约翰·里德   ②海伦·彭斯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3)同游美景,文字记录过相遇的惊喜,更承载了志同道合的愉悦。舟至湖心亭,张岱偶遇赏雪之人,对方感慨:“_________”;夜游承天寺,苏轼与友人赏月思索,终得彻悟:“_________”。

(4)思乡、思亲是游子心中化不开的一缕情愫。她可以是一封无法寄出的信件,“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她还可以是一片期盼团圆的祝福,“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资治通鉴》分别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现代文学家对它们不同的评价。

B.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石壕吏》中“致词”的老妇,《卖炭翁》中烟尘满面、十指熏黑的老翁,在他们笔下成为叙事诗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分别称对方的父亲和自己的父亲;与此相似,“令堂”和“家慈”是尊称和谦称母亲的用语。

D.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本依据,剧本的主体般是台词,也就是人物所说的话,它是推尽剧情、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舞台说明也是剧本的组成部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