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读书之道:广博与精深 ①广博与精深,是读书的两个法门,相得益彩,缺一不可。就像《...

    读书之道:广博与精深

①广博与精深,是读书的两个法门,相得益彩,缺一不可。就像《论语》里关于学与思的关系一样,精而不博则执,博而不精则散。

②杜甫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语道出了广博的意义。读书,就像人生行路,走多了,看多了,自然会有对于人生的领悟,博览是为了提升眼界,扩展知识面,不博无以广知。清代军事家胡林翼曾说:“读书当旁拨远览,博通天人,底几知上下古今之变,而卓然成家。”博览是为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最终为己所用。

③但是,博览不可博而不思,郑板桥的打油诗“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便嘲讽了这种书呆子。读书不能一味求多,重要是得抓住要领,得其精髓,弃其糟粕。正如曾国潘所言:“万卷虽多,而提要钧玄不过数语。”

④广博之余,也需精熟。读书唯精,是加强某一方面知识能力的必经之路。怎样精,如何熟?大儒朱熹给了答案,“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读经典书,必须专心致志,虚心探索,反复研读,没有捷径。毕淑敏一部童话故事《美人鱼》都能常读常新,品出幻想、爱情、亲情、坚持等诸般滋味,足以见,不同时期,不同际遇,或者经过时事的变迁,再读同一本书,总能有不同的体会,得到更多的收获。所谓温故而知新,即如此矣。

⑤博览与熟读,看似矛盾,实则一体两面,缺一不可。鲁迅先生说:“不先泛读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博览是熟读的基础,书读多了,才能读深,书读深了,才有可能达到东汉郑玄所谓“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的境界。于是,不如向梁启超先生学习,将博览与熟读相融合: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

⑥总之,开卷有益,领袖毛泽东曾直白地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读书是为了活着,是为了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或博览或精读,既博览又精读,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3.“书读深了,才有可能达到东汉郑玄所谓“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的境界一句中,“可能”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4.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又什么作用?

5.“不同时期,不同际遇,或者经过时事的变迁,再读同一本书,总能有不同的体会,得到更多的收获”,你有过类似的读书体验吗?请分享一下。(40字左右)

 

1.答:广博与精深是读书的两个法门,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2.答: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之后,引用名言解释了“广博”的含义,在此基础之上论证了广博与精深的关系,最后归纳总结,重申论点。 3.答:不可以,“可能”起限定作用,既客观地反映了书读深了,所能达到的境界,又防止了认同问题的绝对化,使说理和缓,易于让人接受,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特点 4.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5.答: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作者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可从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查找。从第①段就可以知道,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广博与精深是读书的两个法门,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2.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首先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提出论点或论题)----出分析问题(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强化论点)。” 需要注意的是,论点或论题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作者是何围绕论点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式,层进式,还是并列对照式等。注意表述时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过渡的词语。本文第①段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第②③段论述了“广博”的含义,第④⑤段论述了广博与精熟的关系,最后一段“或博览或精读,既博览又精读,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归纳总结,重申论点。 3. 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应从语言逻辑性角度分析议论文用词的准确与严密。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方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可能”等词表猜测;(3)若删去,原来什么意思变成了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4)XX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据此分析步骤结合句子内容作答即可。先表态,不能删,“可能”起限定作用,书读深了可能会达到东汉郑玄说的境界,也可能不会达到这一境界,而用“可能”防止了说法的绝对化,使说理和缓,易于让人接受,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特点。 4.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分析。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辨别出论证方法。从文中“杜甫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军事家胡林翼曾说:读书当旁拨远览,博通天人,底几知上下古今之变,而卓然成家”“ 正如曾国潘所言:万卷虽多,而提要钧玄不过数语”“ 鲁迅先生说:不先泛读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可知,是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第④段毕淑敏读《美人鱼》的不同体验是举例论证。据此分析回答即可。 5. 本题考查在把握文意基础上的自我拓展。解答此题既不能脱离文意,又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谈。可结合自己阅读过的某一文学作品,谈谈自己不同时期,不同际遇下读同一本书的不同的体会和收获即可,注意字数要求。示例:我以前曾经读过《平凡的世界》,第一遍读过之后发现自己浪费了时间读了一本无用的书。后来再看一遍,却发现最普通的描述与见解才会让人真正领悟到世界的不平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这首词中,作者在理想与现实中各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分别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请用“/”符号给划线句子断句。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怀 民 亦 未 寝 相 与 步 于 中 庭

2.说说下面两个句子在写景方面的异同。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查看答案

翻译句子。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茅庐之中。

 

查看答案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望其旗

②醉翁之不在酒

③明日,徐公来,视之

④必先其心志

 

查看答案

2020年5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英雄烈士保护法》。某中学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班会活动,对全校同学做了中学生了解英雄人物情况的问卷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

(1)请简要概括图表中的主要信息。

(2)请就中学生“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